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胡琴声部演奏员合奏能力的理解与思考

胡琴声部演奏员合奏能力的理解与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30 00:19:24
胡琴声部演奏员合奏能力的理解与思考
时间:2023-05-30 00:19:24     小编:孙仲岐

【摘 要】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在学习、吸收、借鉴西方交响乐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越来越“交响化”,其演奏的作品越来越丰富多变,其影响亦越来越广泛,这就对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奏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奏区别于独奏,它更注重一个演奏员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笔者尝试以胡琴声部为例,对演奏员的合奏能力作出一系列分析,并在培养与训练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强调合奏能力是乐队演奏员必备的素质,是一种倾听、调节、沟通的能力,是一种团队协作的意识。

【关键词】民族管弦乐队 胡琴声部 合奏能力

20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有一个重大的成果,那就是在今天被人们广泛认同的民族管弦乐队以及为其创作的音乐作品。虽不能说它是仿制西洋交响乐队而得来的,但至少它是接受了西洋交响乐队影响后的一种选择。

我国周代有以钟鼓为主的钟鼓之乐和以丝竹为主的竽瑟之乐,汉代有鼓吹音乐和吹、打并重的吹打音乐,近代还有以弹拨为主胡琴配奏的弦索乐队等。却唯独没有像今天民族管弦乐队这样的合奏组合。

这种新的民族乐队萌芽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同乐会”“国乐改进社”等都可以视作是初步的探索;继而到了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上海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等专业团体的先后成立,标志着这种新型的合奏形式进入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民族乐队合奏艺术进入了繁荣期,大量专业作曲家和指挥家的参与使民乐合奏艺术有了空前的发展,它在学习、吸收、借鉴了西方交响乐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加具有“戏剧性”“史诗性”“交响性”。这就对其演奏乐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民族管弦乐队演奏员,就需要具备一个关键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演奏员的合奏能力。

合奏中的基础音乐素质与能力

所谓基础音乐素质,它包括音准、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之所以称之为基础,是因为这些方面决定了音乐作品完成的准确与完整。在合奏中对于基础音乐素质的要求是有别于独奏的。

独奏时,演奏者可以很清楚地听到自己演奏的音高,从而作出判断和调整。但合奏时,尤其作为胡琴声部,遇到乐队强奏的情况,对于自己演奏的音高有时是听不清楚的。此时,乐器的特点又造成了很多的不利因素。如,没有品位,不能像弹拨乐器那样直观地看到自己演奏的音高位置,这就需要演奏者要具备良好的把位意识。

对于乐队的节奏训练与独奏时也有着很多不同。乐队分谱上有很多独奏谱里见不到的伴奏音型,对于这些节奏型的掌握和熟练就成了乐队节奏感的基础。乐队的节奏比之独奏要求更为严格。它需要以最小的节奏单位作为标准进行训练,通常称作“数小拍”或“打分拍”。以节奏的最小单位进行训练,是一名乐队演奏员应有的素质与能力。

同样,对于力度的要求,合奏与独奏也有区别。音乐中到底有没有绝对的力度概念呢?一个pp是多少分贝,而f又是多少分贝?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我认为,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阎惠昌先生作出过一个精辟的论述。

“一个pp的力度应当怎样去演奏,一般情况下,你应该先听到别人的声音,然后再将自己的声音融入其中,这样,集体的效果就是一个标准的pp力度。”这样的解释即直观易懂又容易操作,确定了pp的力度,那么依次递增就能够构建出各个力度层次的音响效果。

聆听与配合能力

一支乐队是一个集体,演奏员只是这个集体中的一个个体,个体要在整个集体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就必须学会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协作。

音高是绝对的,但音准有时却是相对的。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各乐器种类之间的律制也不相同。有的是五度相生律,有的是十二平均律,有的则是纯律。一段相同的旋律分别在弦乐声部、弹拨乐声部和吹管乐声部演奏时,其音高就会有少许的差别。西洋交响乐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那就需要演奏者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如果是重复上一个声部旋律,那就需要尽量的模仿而作出微调;如果是在和声织体中,那就需要演奏者用耳朵去聆听其他声部和整个和弦的感觉,再将自己的音高放在全局中去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作为一名乐队演奏员,不但要掌握绝对音高概念,更要有相对音高感觉。

音准如此,力度亦是如此。例如赵季平先生的“为小提琴、古琴、女高音与乐队而作的《幽兰操》”中,弦乐声部其中的一段旋律和女高音的旋律是一样的,在没有扩音的情况下,一个女高音要和几十位演奏员的音量取得平衡,这就需要演奏员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力度。虽然旋律是非常富有歌唱性的大乐句,但与女高音相比弦乐声部始终是陪衬地位,即使谱面标记的力度为f,在实际演奏中也需要降低力度层次。这一切都是在聆听与配合的基础上作出的调整。

一个连续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作曲家往往不会将其安排在一个声部内完成,尤其是现代作品。通常情况下,这样的音型是由 “接龙”方式来完成的。在这样的织体下,为了确保声部进入的准确性,除了严格按照拍子以外,还要学会聆听前面的声部,演奏员边听着前面声部、边看着指挥的图示、边演奏,从而达到“接龙”的准确和连贯。

如果把每个声部看作是戏剧中的表演者,那么它们应该分别饰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众多的声部中搞清楚自己的位置也是聆听与配合能力的一种体现。

如《古槐寻根》(赵季平)的快板部分,二胡声部奏出喜庆、欢快的“晋中秧歌风”,此时“唱”的是“主角”,就需要充分展现出弦乐的歌唱性和长线条。接下来同样的旋律由唢呐领军的管乐声部奏出,气氛更加热烈,二胡声部此时却变成了伴奏音型,是“配角”,就必须收敛个性,降低音量,把“戏台”让给“主角”声部。

这种配合能力在演奏协奏曲中显得更为突出。间奏时,乐队是主角,要尽可能地奏出音乐的表情和张力。一旦独奏进入,乐队就要立刻轻下来,由主动的演奏变为被动的跟随和配合。

有了聆听与配合,还要有交流。独奏和伴奏交流、声部与声部交流、乐队与指挥交流、演奏者与观众交流,这些在乐队合奏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