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大学精神的自觉与实现分析

大学精神的自觉与实现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08 00:01:11
大学精神的自觉与实现分析
时间:2022-10-08 00:01:11     小编:刘晓明

在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而对大学在立德树人方而出现的新挑战,重新审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分析大学在精神构建方而出现的异化与不自觉现象,进一步深挖大学精神在育人、促进人的全而发展,及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精神追求等方而的作用,以期更好地实现大学精神的构建自觉。

一、大学精神的本质与构成

精神是一种与物质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是人类认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属于人类普遍精神范畴的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被广大师生认同的特殊的思想观念,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高级形式和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大学精神,有着其自身的本质规定性和基本内容。

关于大学精神的内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如认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长期积淀而成的大学人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①又如认为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价值取向,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尽管学者们对大学精神的理解不同,但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大学精神首先是大学人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精神特质,是大学的文化积淀,也是大学的文化形态。

基于此,我们以为,大学精神首先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形态。文化构成了社会中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类社会中特定民族和国家对社会和自然的本质及其关系的最根本的认识,以及完成这种认识的特定视角与思维方式。③文化有其自身的内涵和作用方式,它经常体现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之中,以思想的方式存在,进而对人进行塑造、产生影响。一般而言,文化具有稳定性和传递性,在此基础上以模式化的形式出现并发挥作用,形成了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社会的普遍存在,是全社会范围或一定社会范围内人们行动的标准或准则,对社会的或部分人的行动一致性具有重要勤合作用,也对社会中人的价值取向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作为大学及大学人各种活动的基础与规范内核的大学精神,它在本质上应该是大学的具有内在规定性的文化形态。在此基础上,构成了一种而向师生的文化模式,即一种大学育人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有助于大学传承办学历史、而向师生、融入社会。

社会中的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一定的结构,大学精神也不例外。作为文化模式的大学精神至少包含两个方而的内容。一是大学原典精神,即以最初的和基本的经典为核心构成的大学精神,主要指大学校训、校风、校歌、教风、学风等内容。大学原典精神构成了大学精神的基础规范,是大学之根本,为大学的科学运行提供了合法性和合理性基础。一所大学具有怎样的追求就会具有怎样的原典精神,就会培养出怎样的人。二是大学的变易精神,即在原典精神范围之内或之外,伴随时代变迁而对原典文化的演义与变革。主要指大学的管理制度、培养目标,以及大学在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和服务观念等世俗化的形式。大学变易精神一般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可称为大学良性变易精神,即在维持与强化原典基础上适应时代要求出现的文化形式,例如大学的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对外交流学习、引领社会发展、趋向地方需要等的制度与规范良性变易精神在本质上与原典精神是一致的,是原典精神的拓展,只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对原典进行某些改变,属于大学精神中的同质性可融文化。另一种可称为大学非良性变易精神,指大学文化形态对原典的背离,致使大学文化在本质上发生了变化非良性变易精神和原典精神在本质上是不同质的,属于异质性文化,具有不相融合性。也就是说,两种文化不具有互通性和相互转化性。例如大学中较为流行的商业化浪潮、急功近利现象、个人主义思潮等就属于非良性变易精神范畴,这些现象与原典的倡导背道而驰。

一般而言,在大学文化模式中,原典精神居于中心地位,对大学精神的形成、大学育人功能的发挥,乃至大学凝聚力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规范文化甚至对大学的发展方向都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大学变易精神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是原典精神的衍生与扩展。在大学变易精神中,良性变易精神对于原典精神的普及和推广具有重要作用,许多大学人甚至是通过良性变易精神来认知原典精神、非良性变易精神可视为良性变易精神的泛化引发的现象,是与大学精神目标不相融合的文化内容。

二、大学精神的异化与自觉

作为文化形态的大学精神有其固有的结构,在大学精神培育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这种结构,才能在积极遵循大学精神固有本质的前提下,实现大学精神的培育与构建自觉。遗憾的是,当前的大学精神在培育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异化现象。

大学原典精神的不自觉,指大学在原典生成方而存在着缺陷原典精神不能展现大学的理念与追求。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学原典精神的生成存在着明显的不自觉现象,主要表现在有些大学原典精神经常改动,缺乏稳定性;有的大学同时有多个校训,让人茫然;有的大学校训相似,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还有的大学校训定位不够准确,没有展现自身办学特色,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甚至缺乏时代特色。这些现象导致了人们无法识别大学的核心理念,无法识别大学的特色和追求,当然也无法识别大学的价值取向,致使大学原典精神流于形式,缺乏价值导向功能和实际意义。

大学原典精神认知不自觉,主要指大学在原典普及方而存在缺先原典精神及其深层次的含义不为广大师生所知。许多大学都存在着原典精神认知的不自觉现象。一方而,学校对原典精神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了原典的认知不自觉。大多数大学只是将一些原典刻于校内石头上,或在教学楼上安装一些大宇,以此将原典告知广大师生,在诸如入学教育等环节中忽视原典的专门教育,反而注重变易精神的教育。另一方而,多数师生在了解大学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以及精神底蕴等方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只对校歌有认知,对校训有表而认知,只知道校训的内容,但缺乏对校训含义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至于校赋、校风、教风、学风等原典则连内容都知之甚少。大学原典认知积极性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原典精神的认知不自觉。

大学原典精神作用发挥不自觉,主要指大学过于强调良性变易精神的作用,导致了重变异、轻原典的结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大学的规章制度越来越完备,管理体系越来越细化规范,操作性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大学似乎也乐于通过细化管理体系来规范师生行为。过于追求管理的现象,会给师生造成遵循大学管理体系就是践行做人做事标准的错觉。过于注重用管理等变易精神取代大学精神培育的思路与做法,致使大学原典与大学人疏离,在弱化大学原典的精神内核,及其对师生品格、行为影响的同时,也弱化了大学的核心理念和大学人的精神追求。

大学原典精神内化不自觉,主要指大学原典精神没有融入师生的品格,没有成为大学师生做人行事的准则。伴随着各种社会思潮涌入校园,大学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逐渐变成了小社会,逐渐具有了社会的各种特征,甚至成了人们追名逐利的场所。再加上商业化气息风行,以及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技术对师生注意力的分散,都给大学原典精神的内化造成了威肋、,导致原典精神与大学人分离,使原典精神难以融入师生的心灵,内化为师生的理想信念和行为约束力。

作为社会一部分的文化形态往往是通过文化熏染的个体文化社会化过程,使之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由此达到文化整合,形成社会协调一致和稳定的状态。④社会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模式使其成员遵从一定的共同规范,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延续。作为一种文化模式,大学精神的培育理应遵循文化生成的基本规律,要摒弃盲从,急功近利,进而实现大学精神的培育自觉。

强化大学原典精神的生成自觉。大学原典精神应当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大学原典精神的生成是大学精神培育最基础、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只有大学原典精神的生成自觉,才能为实现认知、内化等方而的自觉奠定基础,才能成为师生的行为准则。因而,在大学原典精神的生成过程中要摒弃随意和名不副实,既要突出自身个性,又要符合大学定位。首先要找准办学定位原典精神只有建立在明确的、科学的办学定位上,才能做到名实相符,如果学校找不准办学定位,就会名不副实。其次要在办学中积极凝练办学传统,形成办学理念,这样的原典才有可能成为突出个性的原典。再次是融合地域文化,大学原典精神的生成还要考虑地域文化的因素,要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力求代表地域文化特色,与地域文化融合共生。

强化大学原典精神的认知自觉。作为大学办学思想的体现,大学原典精神理应为师生所认知,广大师生也理应主动了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育人要求。大学自身要加大对原典的宣传力度,通过校歌比赛、校赋朗诵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原典的宣传,使师生熟知原典的基本内容,不断提高原典在师生中的知名度,进而提高师生对原典的认知能力。广大师生需要进一步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增强学习原典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应将原典视为安身立命和成长发展之本,主动学习,进一步明白原典的内容,理解原典的内涵,遵循原典的要求。只有做到学校和师生两方而的联动,才能突出原典、强化原典,进而提高大学人对原典精神的认知能力,实现原典的认知自觉。

强化大学原典精神的作用发挥自觉。要立原典之本,大力弘扬原典,突出原典在大学教学管理和师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进而使原典精神融入师生品格。只有使原典精神深入师生心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的作用。大学作为教化人的场所,应该更加注重大学人品格的培养,更加注重师生的精神追求。适当的发挥变易精神的作用是应该的,有助于大学更好地引导学生向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但过于注重管理体系,过于追求管理体系的细化、精确化的行为则值得商榷。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适当抑制大学变易精神的作用,避免大学成为为管理而管理的场所。

强化大学原典精神的内化自觉。从理论上讲,一所好的大学不应只是体现在管理体系上,而是要将大学理念和大学追求变成师生的思想和共同追求,进而内化为师生积极向上、不懈前进的动力。一般而言,大学原典精神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其内化程度,依赖于其是否成为师生认同的理念,是否成为师生的行为准则。因而,要强化大学原典精神的内化。要加强教化,大学要强化对原典的教育,使每位师生都能牢记基本内容,准确理解基本涵意,这是原典精神内化的基础。在为师生的行为提供准则的同时,也为师生的遵循提供可能。要用大学原典精神引领与整合社会思潮,使大学原典精神完全占据师生的心灵,进而抑制非良性变异精神的蔓延,逐渐将之清除出师生的思想,以此来净化师生的灵魂。

总之,大学精神有其特定的本质和内涵。在此,我们将大学精神的本质理解为是一种大学文化模式,这为今后人们深刻认识和分析大学精神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立足于这种认知,学校明晰大学精神培育过程中的问题,实现大学精神的培育自觉,为构建优质的大学精神,促进人的完善而不懈努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