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地方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地方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6-29 10:59:39
浅析地方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16-06-29 10:59:39     小编:潘仲明

在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新时代条件下,地方公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警务人才的重任,由于历史发展较短,人文学科积淀少,人文教育相对薄弱,实施好人文教育存在自身的短板。本文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的角度出发,对地方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的内涵、现状作以分析,并探讨地方公安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地方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的内涵

教育具有本体性功能和工具性功能的双重属性。如果看不到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塑造人,人文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激发个体的生命活力,将人从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个人感悟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人类的不断超越和个体的自由发展。地方公安院校人文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突出特色:

忠诚教育观念。地方公安院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渠道是各级各类公安机关。公安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担负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稳定的任务。《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必须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维护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秉公执法,办事公道;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礼貌待人,文明执勤,尊重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必须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纪律严明,服从命令,严格执法。这些规定对民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过硬的公安业务技能,更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突出忠诚教育,培养学生的忠诚意识,教育学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是地方公安了院校人文教育的应有内容。

民主法制观念教育。民主法制观念是公安民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应有的基本观念。法律的核心关怀是人文关怀,人是现代法律的逻辑起点和最高目的。法的精神中有一个根本的理性存在着。法的精神中蕴含的理性、公正、平等、自由等内容,是人类价值体系的重要范畴,并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内表现出持久的影响力。地方公安院校培养的主要是法律、公安人才,学习的内容也以法学、公安学为主,学生毕业后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学生具备民主平等意识和依法办事观念,是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干好工作的重要保证。民主法制教育是地方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的又一方面。

作风与纪律教育。今天是警院的学生,未来可能是从事公安工作的民警。过硬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是公安院校学生应有的素质。应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怕困难的精神、有令必行的纪律观念等方面做好人文教育。

终身学习意识和竞争意识教育。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科技日新月异,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所学知识远不足以满足终身工作的需求,需要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兴趣,不断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才能适应公安工作的发展变化。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岗位终身制逐渐变成了竞争上岗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判断、决策能力和承担风险能力,具备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敢于竞争意识是地方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的又一内容。

二、地方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现阶段,地方公安院校人文教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人文教育有所改观,但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主要表现在学校、学生、教师等方面。

从学校来说,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地方公安院校从自身办学传统、学科积淀出发,开设的主要是法律、公安专业,课程安排、教学设计等以是否有用为标准,以是否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依据,教学中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远大于精神人格的熏陶。人文的熏陶、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的体验与创造、信念信仰的追求等价值取向成为教育中的阳春白雪。在经济和社会面前,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坚持,过度放弃自己作为意义世界和为社会提供文化上的理想类型的文明角色,而把文化导引的地位拱手让给了在市场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企业家和媒体。教育中单纯强调知识技能的功利化模式、市场经济的效率至上法则等,都促成了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人文教育。

从学生来说,地方公安院校学生出于功利实用目的,兴趣爱好、专业选择也日趋功利化,对学习人文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在招生入学时分数就较低,文化基础并不牢固。学生入学后学习动力往往不足,整体学习气氛也并不浓厚,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关注程度都不够,更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大学语文》等课程的关注,逃课现象屡见不鲜,上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也是常有的事。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人文课程只不过是扩大一点知识面,增加点兴趣,完成规定的学分,获得毕业文凭。人文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相对弱势,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就相对弱化,就教师来说,地方公安院校中从事人文课程的教师人数少,缺少人文类学科发展平台,像《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等人文课程不是独立的学科,教师教此类课程意味着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也缺乏科研的深度,从事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职业发展成就感并不高。同其他高校一样,教师们更愿意从事专业课的教学,而不愿从事人文公共课的教学。台湾搞了 20 年通识教育,基本没有什么成效。为什么说毫无成效?正如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曾经说的,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课往往是没有教授愿意上,没有学生愿意听,没有学校领导愿意管。国内普通院校的人文教育也面临同样的现状,地方公安院校也人文教育也难以幸免。

三、改进地方公安院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地方公安院校应高瞻远瞩、着眼长远,从办学理念、制度安排、教学方法改革、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强人文教育。

要树立人文引领、专业奠基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它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方向,缺乏至上的办学理念,大学很难培养出一流人才。人文素养是大学生的走向职场后的灵魂与统帅。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认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则育人,相隔相离则制器。教育如果失去了人,就失去了一切。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器是物,物是死呆呆的,再高级的器材,即使是高档的智能机器人,也不过只具有人所赋予的复杂而精巧程序。离开了人文教育,大学培养的人才就是没有灵魂的机器人、空心人,也背离了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一切工作都应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各方面,培养人的大学教育也应如此。大学要着眼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未来人才。现实中许多专业基础很扎实的人从学校走向职场后,发展并不很顺利,原因之一就是集体协作精神、人文关怀精神等人文素养的不足与缺乏。地方公安院校培养的是预备警官,人文素养是公安院校学生今后从警的重要保证,它关系到学生在未来公安工作中服务群众、执法为民职能的有效发挥。重视地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地方公安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对于公安教育工作者来说,责无旁贷,刻不容缓。地方公安院校应在发扬已有的尚武传统基础上,按照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加大文化知识培养力度和人文教育力度,让学生既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感悟到生命、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成为既能埋头苦干又能仰望星空的全面发展的人。

要在教学制度安排上调动人文课程教师和学生对人文课程教与学的积极性。地方公安院校大多是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一步步升上来的,人文学科积淀少,教人文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人文程设置比较单一。解决这一问题,要把人文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起来,把人文课程建设与专业学科建设统一起来,确立人文课程的应有地位。在教学课时安排上,保证人文类课程足够的教学时数;在对学生评价上,对人文类课程实行严格的学分制,把人文课程合格与否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指标;在科研经费安排上,对从事人文类课程和专业课教师基本相同的待遇。注意学科渗透,将人文教育注入专业教育中。教师讲授专业课,应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承载的人文价值,将人文关怀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改进人文教育的教学方式。从事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避免把人文类课程作为纯粹的知识来教学,要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视频影像等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直观地地进行人文教育。积极拓展人文教育的途径,比如,多开展专题讨论,多进行课堂争鸣。同时,人文教育并非某些文科外在类聚的笼统称谓,而是以人性教化为内在目的的精神态度与方法,要发挥好团委、学生管理干部等作用,与人文类课程教学相配合,营造多样化、立体式的人文教育氛围,要加强学风建设。地方公安院校学生的学风并不浓厚,学风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课程考核,激发学生对人文类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学风建设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训练机制应科学。地方公安院校采用警务化管理,对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和警务技能训练很重视,这是公安院校的特色与长处。但警务训练时间长、强度大,学生反映早上训练起得早、晚上休息晚,精力跟不上,相当一部分学生上午上课时爱打瞌睡。应统筹兼顾,科学安排训练,既让学生身体素质和警务技能训练不打折扣,又让文化知识学习能够保证。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人文教育空间。校园文化是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它以大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等各类文化设施活动为表征,是长期办学传统、文化积淀影响的结果。校园文化是高校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培养基与催化剂,对学生可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国内文理兼融的综合性大学,学生学习氛围好,社团活动多,学术讲座丰富,文化气息很浓厚。地方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借鉴其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在校园内塑名人雕像、建博物馆等,形象直观地进行人文教育,陶冶学生性情。 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力量,多进行人文类讲座和专业课学术性讲座;同时,聘请其他院校或行业的专家学者开设讲座,使第二课堂丰富多彩。要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成立读书会、文化沙龙、文学社团、大学生艺术团等。现虽已有不少学生社团,但活动次数少、内容不丰富、参与人数有限,社团有名无实,需要加强引导。要开展好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要注意美化校园环境,修缮、完备教学设施。要注重师生的警容形象,规范言行、文明举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