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0 00:50:41
浅析“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3-03-10 00:50:41     小编:

"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地方高校不仅肩负传统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责任,还肩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使命。“三螺旋”理论探究有关企业、大学和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关系,是推动国家创新战略实施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理论。文章用“三螺旋”理论分析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困境,总结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构建了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三螺旋”理论 地方高校 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

21世纪是一个需要创新的世纪,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是高校存在与发展的使命与内在需求。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传承文化的场所,更是探索和创造新知识、新学问的场所。目前我国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创业者的创业能力较弱,创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问题已成为当前政府、高校、社会各方面包括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大学生创业问题上,高校应该承担领路人的职责,为社会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问题成为大学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也是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工作内容之一,这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参与,形成一个网状治理结构。

一、“三螺旋”理论与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概述

2.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三螺旋”所凸显的创业功能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将是全面而深刻的。“三螺旋”理论认为,“创业型大学”是三螺旋的推进器与运作核心,将成为大学的变革方向。地方高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在培养目标与服务层面上,主要以地方性和行业性为主导,并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求调整学科结构,分设专业,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重在地方性。因此,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是指地方高校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培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旨在培养大多数学生的创业素质能力。同时,创业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与“做事”的高度统一,具有实践性、多样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

二、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困境

1.创业教育观念模糊。地方高校在日常教育管理中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之一定范围内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及以社会实践为基本特征的第三课堂活动。虽然十多年前创业教育就已在部属重点大学开展试点,但是由于受所在区域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地方大学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仍然模糊,仅仅以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创新大赛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并没有把创业教育融入办学模式中。

2.创业教育模式单一。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多停留在教师教学实践和部分学生的自主参与层面,创业教育模式单一,缺少有组织的、系统的、多样的、有层次的立体模式。创业教育的开展应该走出大学,深入工厂、企业和社会中,在企业与社会的大熔炉中不断调整与创新。

3.创业教育主体单一。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研究科学和服务社会的重大使命,其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学在“三螺旋”理论中是核心动力的助推器。当今在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的道路上,地方高校作为唯一主体,发展有所不足。地方高校、政府、企业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政府和企业所拥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尚未被高校很好地利用,三者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合作,导致创业教育主体过于单一。

4.创业教育缺乏特色。地方大学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政府、企业的支持,毕竟高校培养的人才要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本地企业上的水平不高,未能形成良性互动。部分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缺乏服务地方、深度参与和引领区域创新的区域特色,没有建立起高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机制,没有发挥出创业型大学作为政府、企业推进器与运作核心的作用。这不仅影响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价值体现,也不能体现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以有特色的创业创新教育为依托,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是必要的。

5.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形成。创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各方的支持,要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大学精神中。在吃苦耐劳、安分守成的文化传统下,大学生尚未形成勇于承担风险、敢想敢为、富于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三、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特征

大学的传统职能是教学和科研,本质是知识的传承和创新、人才的孕育与培养。然而,在“三螺旋”模式中,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就构成了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的三个基本职能。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正处于大学职能的转变期,这种转变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从封闭走向开放。处于大学职能转变期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一方面,在与产业、政府的互动过程中,高校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开放的互动也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三螺旋”理论的指引下,地方高校应该建立起以创业教育理念为核心教育理念、以构筑立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和体现地方高校特色为重点、以多方参与和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为依托的现代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网络螺旋格局。

1.以创业教育理念为大学的核心理念。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创业教育是提升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有力助推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催化剂。在“三螺旋”理论的影响下,大学、企业和政府要形成网络合作动态机制,实现动力的螺旋上升,推动三者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地方高校要自觉树立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大学精神,这也是其在激烈的教育市场化大潮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鼓励师生到企业参加实习或参与合作研究,并在校园中营造一种自主创业的文化氛围,以影响、改造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对自主创业产生认同感,积极促进大学生的自主择业与创业。 "

2.立体的创业教育模式。“三螺旋”理论下的创业教育模式,应是立体的、多元的、有层次的,主要体现在地方大学在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的观念与内容,在科研中更多地考虑与本地区企业行业相衔接的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形成自觉为地方企业、行业、政府出谋划策的意识,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开展创业大赛、网络模拟创业平台,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开展符合学校和学生特点的创业教育活动。

3.有优势与特色的创业教育。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在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地方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使创业教育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这样才能促进实际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接轨,促进办学思想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4.多方参与的创业教育主体。在“三螺旋”理论的指导下,当前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由高校、企业、政府、学生以及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发展,形成互动机制。特别是大力促进高校、政府、企业在创业教育中的良性互动,从而提升各自的发展空间,形成一个动态的、科学的、良好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平台。

5.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载体。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创业教育就必须整合学校、政府和社会资源,形成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实施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各界的配合,共同营造创业教育的大环境,形成一个健全的创业教育社会支持系统。

四、“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三螺旋”模式实现了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形成了系统的体系建构。在“三螺旋”模式的体系支撑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扩展,真正贴近学生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

1.构建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在“三螺旋”模式中,应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要推动大学、企业、政府的协同发展,互为螺旋上升的动力机制是实现创业教育使命与价值的有效平台。因此,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应是与系统的多重有机结合,总体目标是在大学、企业、政府三者的推动下,以创新和发展大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依托,培养符合学校特色、职业要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优秀人才。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要将创业教育融入自己的教学模式中,积极开展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实践活动,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将自身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供企业科技创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企业要主动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场地、技术和指导。政府要积极提供创业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形成联动机制,推动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建立创业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创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确保创业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通过制度的约束与设计,使大学、政府、企业积极参与创业人才培养。笔者认为,创业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是有层次的、系统的。第一,地方政府要出台促进创业教育发展和创业人才培养的地方性法规,在此基础上选择本区域内的某一个高校进行试点,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更正、调试和完善。该法规要在制度层面规范高校、政府、企业以及其他主体在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义务与权利。第二,高校作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阵地,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为出发点,以为其提供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为依托,以培养适应企业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归宿,建立科学完整的创业教育制度。要从教学、科研、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到校企合作、与政府形成横向互动等多方面,设置符合创业人才发展需要的一整套制度,并付诸实施,做到组织领导、制度规范、思想引导、有效执行、全员动员,形成上下齐动、全员参与的创业人才培养责任制。第三,企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领航者,要与高校搞好创业人才合作培养,将高校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创业型人才提供职业培训与指导,开展职业沙龙或相关技术论坛,促使企业专家进校园开展巡讲、大学教授进企业开展技术指导、高校大学生在企业与高校创业教育中得到锻炼,从而在各种制度的规范与引导下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3.设置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从传统的物质和资本驱动方式逐步向以科技、人才等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方式转变。高校创业教育在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笔者认为,在螺旋上升的趋势中,应通过创新教育的开展,设置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搭建区域创业保障体系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重点、企业为支点、社会广泛参与、家庭全力配合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应多方齐抓共管,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把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为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4.建立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大学、政府、企业应结合创业教育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形成以评促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理念,提升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成立中介机构。建议由中介机构负责评价,三方共同商议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当然,中介机构的评价人员可以由企业、政府、大学抽调人员组成。对评价结果应有一定的奖惩措施,特别是提出奖励机制,以提高大家投身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事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创业教育的规范化与常态化发展。

5.营造创业教育的文化体系。“三螺旋”理论指出,政府是推动三重螺旋的领导力量。因此,要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通过广泛而持久的社会舆论宣传引导,破除创业教育仅仅是高校工作的观念,推动创业教育成为社会的责任、高校的使命、家庭以及个人的自觉行为。创业教育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学校的创业教育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创业实践都依赖于政府提供的创业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法律援助和市场咨询等,依赖于企业与产业给予的各种资源支持。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者学术讲座、创业者培训班以及创业教育网站等,以形成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将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融入大学精神与职业教育中。用先进的理念引导大学生们的行为选择,为其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做好理论影响与价值观念的引导。实施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各界的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创业人才培养环境。构建创业教育的文化体系,有利于为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特别是为大学生在未来职业选择方面开拓出一片创业的天空,使学生在创业教育与文化的影响下自觉投入创业实践中。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以知识和人才为特征的经济成为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流。面对日益增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是一项提高国民素质、扩大就业渠道和激发青年创业热情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它培育和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等综合能力与素质,促使大学生投身创业,实现其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它又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因此,在“三螺旋”模式的引导下,我们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全员参与,形成多重螺旋上升的新的动力推动机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