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隐性知识促师德建设:论本源与途径

隐性知识促师德建设:论本源与途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13 00:30:12
隐性知识促师德建设:论本源与途径
时间:2022-08-13 00:30:12     小编:

"

论文摘要:师德,为师之魂、教育发展之魂。隐性知识是伴随并影响人一生的知识,为师德建设之源。但目前教师负面“隐知”导致师德出现多种问题。为此,应采取开发社会“隐知”、开发学校“隐知”之策,以加强师德建设。

论文关键词:师德建设 隐性知识(隐知) 开发

百年之计,兴于教育;教育之魂,专于师德;师德之建,多源于隐性知识(隐知)。在教育大发展阶段,在教育队伍正充斥良莠不齐的教书匠之时,以新视角审视师德建设,是从教者“为教”之使命,更是从教者鞭策自身“为师之德”之良策。

一、师德建设:教育发展之魂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履行职责时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是教师思想觉悟、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教师教好学的根本在于师德,它是教师糅合了显性知识(显知)与隐性知识(隐知),从而内化为己之隐知的一种隐性能力,是教师践行职业使命——用人格孵化人格、用行为感染行为、用智慧点燃智慧、用知识传承知识、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强力剂。师德不仅是为师之精髓,也是教师之为教师的精神支柱。师德不仅是教师的高尚品德,而且也是教师应具有的职业素养。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资源,是成就学校发展的关键,而师德作为师之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大师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然不光是大学,各级各类学校,要想取得教书育人的成效,求得教育大发展,没有具有“真知”“卓德”的教师是不行的。

很多伟人、名人忆及对自己影响最为深刻的老师时认为,并不是教师的知识水平有多高、教学艺术有多妙,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师德,是教师身上的隐知(如教师的人格魅力,一次谈话、一次表扬或一道难题的解答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一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隐知)不仅潜在地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学生品行养成与人格历练。因此,师德是为师之魂,是教育发展之魂。

二、隐性知识:师德建设之源

关于知识,大多研究者将之分为两类:显性知识(显知)和隐性知识(隐知)。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是显性知识;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情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是隐性知识。我们平常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隐知”习得现象。由此可知,个人所学的“显知”在一定程度下可转化为个人的“隐知”,别人的“显知”与“隐知”在自己学习与效仿下,可转化为自己的“隐知”。“隐知”是伴随并影响人一生的知识。

从个人知识认知的角度出发,“隐知”包括技能类(非正式的、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诀窍等,与个人经验、习得、行为、生活、工作、学习内容等紧密相关,是个人长期学习、积累、创造的结果)和认识类(个人直觉、灵感、洞察力、信念、价值观、心智模式等,与个人性格、经历、修养等因素相关,存在于个人潜在素质里)”。

在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表现”都以优良的“隐知”为基础。教师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无疑需要教师优良的“隐知”来完成。如前所述师德之涵义,其职业技能及其他均为隐知范畴,可以说,“隐知”是师德建设之源。

三、问题溯源:师德建设之本

教师作为个体,其隐性知识(高学历显知内化形成的经验、技能、世界观、价值观、修养等)在促其“德”之方面,可能会产生要胜于社会大多其他职业的想法,加之教师关乎人才培养大业,社会也确实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更严格些,并对教师之“德”给予厚望。

但在社会大变迁中,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无时无刻不接受着冲击与侵蚀,“隐知”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师德会浮现出种种问题。表现在:

1.高知低能

正如我国学生有高分低能之现象,学校里尤其是象牙塔里的教师也有高知低能之嫌疑。如虽有高学历,但生活、为人处事等能力极差,有些教师甚至堪称生活中的“低能儿”、“奇人”和“怪人”,为社会中人所耻笑,鲜能为学生做出榜样;又或满腹高知却无能传授给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差,为学生所怜,但不为学生所尊;甚或高知而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授课是空洞的理论,久而久之成为高分低能的人。

另外,虽然相貌是天生的,先天不足的条件不能算做教师负面的“隐知”,但教师仪容使人不敢恭维的确实不在少数。他们仪表不整、举止粗鲁庸俗、迂腐猥琐、酸气十足者不在少数,这些也应该归为负面“隐知”,亦可作低能之举看待。

2.高智低情

一般人都会将教师归于高智商人群,但不见得高智商的教师情商就高,有些甚至应归于低情商之列。

情商实实在在应属于“隐知”的范畴,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隐知)都决定了人的情商高低。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能流露几多,对学生的关爱程度怎样,对学生是不是真的有一颗爱心,这些“隐知”是师德的决定因子。

有的教师重教书、轻育人,满足于完成课堂显性知识的传授,对课堂“隐知”作用毫不关心,不加研究,上完课即走人,与学生关系冷漠,更不要谈及爱心流露了。有些人将自身偏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加于学生,不但误导学生,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

四、隐知开发:师德建设之策

鉴于“德”为师之魂,“魂”将失之,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刻不容缓。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学校、教师个人等隐知亟须融合,共同努力而为之。

1.开发社会隐知

教师个体首先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之中,社会的经济、文化、结构、价值观、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等的变迁,势必无形地影响其身。一方面,社会上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另一方面,社会传统师德观要求教师要保持先进性,坚守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

首先,如果没有社会不良隐知,没有“墨迹”,社会中的教师无处染黑,自会自清自洁。为此,社会与政府可以采取提高社会全体公民素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关注家庭个人教养,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与家庭氛围,提供实效性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4],学习西方精华去其糟粕等措施来减少社会的不良影响。

其次,发扬中华的“尊师重教”传统尤为必要。社会各级政府、各行各业都要意识到“国将兴,必将贵师重傅”,不说空话,将隐性关心化为显性关心,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加大教育投入,切实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为教师创造一个舒心的大环境。

2.开发学校隐知

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学习的另一个“家”。首先,校园文化是氛围,优良的隐知是学校的精气神,它能有效地减少外界对教师的不良影响,增强教师个体免疫力。将校园显性与隐性知识充分地开发利用好,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一齐抓,要既注重校园物质和制度建设,又注重精神和文化建设。

第一,可以通过规划校园建筑、布置校园景观、建构校园美等让教师在美的校园里感受美、体悟美、享受美,在美的氛围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第二,健全师德建设领导制度和师德考评制度,强化师德监督制度和师德激励制度。第三,通过培育校园精神,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教师身心轻松自由地沐浴在春风气息般的校园精神里,让教师在浓厚学术与多姿文化氛围里工作、生活、学习,在活动中隐性地接受师德教育,在实践中升华师德的境界。

另外,学校要坚持教师高标准准入制度。代表高知的高学历高学位等显性条件当然是必要的,但隐知等隐性条件也需纳入考量范畴。为此,学校在引进人才时,要多方了解,综合考察其人格方面的素质,甚而包括其貌相与家庭教养。

3.开发教师隐知

开发教师隐知首先要加强学习,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学习。其中,显性知识学习包括业务钻研学习、名著研读和榜样学习等。所有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的学习都非常重要,所有的学习结果都会内化为个体隐知,当然要学习“好知”,方能“德才兼备”,受人爱戴与尊敬。

教师学习有多种方法。一是社会将师德教育融于公民道德建设与家庭教养之中。教师首先是具有中国精神的社会公民及涵养道德的家庭良民,同时是“学为人师、德为人范”的责任公民。二是学校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脱产学习是学校开发教师隐知的最好办法。国外真正重教的一些国家专款专项定期让教师进修学习,给教师核定的工作量也很合理,以便教师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三是教师自修、自省、自律。首先,“好学”是教师开发个体隐知的基本方法。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其次,“力行”是实践教师个体隐知的基本手段。“学以致用”,光学不身体力行,只喊空话,纸上谈兵,学等于白学。“力行”表明“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不是空头支票,“教学激情”不是装出来的,“融洽师生关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最后,“知耻”是教师“三自”目标的约束,是为己确定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信念。孔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也。”“知耻”方能“尚荣”,教师“知耻”,道德行为才不会偏离正轨,“尚荣”,人格魅力才会大放异彩。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修己力行、严谨笃学、恬淡守节、仁爱有礼等隐知,本身就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方式,反过来,学生评判教育也是师德教育的促进手段。“高知低能的教师”学生不喜欢,“高知低情的教师”学生不喜欢,“高知兼隐知的教师”是学校师资建设的理想目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