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民族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策略研究

试析民族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策略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6:48:08
试析民族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策略研究
时间:2013-12-18 16:48:08     小编:

"

论文摘要: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品格教育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教育模式,是目前美国的主流教育理念。本文通过对品格教育的理论透视,结合民族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探索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品格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论文关键词:民族院校;辅导员;大学生;品格教育;策略研究

民族院校大学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人才资源,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品格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腾飞发展。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种教育模式,是目前美国的主流教育理念。新品格教育是与价值澄清、道德推理等现代道德教育相对的,它提出让道德教育改革成为全民性的运动,品格教育应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校、社会和家庭道德责任的整合。在我国民族院校大学生培养中,思想品格教育一直处于头等目标的重要位置。民族院校辅导员由于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在大学生品格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如何通过品格教育的理论透视,结合民族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探索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品格教育的有效性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理论透视

1.品格教育的概念 当前学术界对品格教育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即使在品格教育兴盛的美国,品格教育的各种理论或主要观点之间也存在明显分歧。具有代表性的是威斯康星大学的阿兰·罗克伍德(Alan Lockwood)教授给品格教育下的定义:学校所倡导的、旨在与其他社会机构合作的活动,通过明显地影响能够产生这种行为的非相对主义的价值观,而直接和系统地塑造年轻人的行为。伊利诺斯大学的詹姆斯·勒明(James Leming)博士认为,品格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途径,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社会普遍认为有价值的美德和行为模式。“品格教育伙伴组织”在1999年也给品格教育下了一个较为简洁的定义:品格教育就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在帮助孩子理解、关心和实践核心伦理价值的有意识的努力。国内学者丁锦宏认为,所谓品格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获得(形成)核心价值,形成社会需要的德行品质的过程。

2.大学生品格教育的内容

目前,尽管美国从国家、州、学区到各种组织和专家,都提出了各自的品格教育内容,但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八个核心价值和美德:慎思、勇敢、自律、公正、关心、尊重、负责、诚实。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品格教育的培养形式论述较多,较少涉及大学生品格教育的内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大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塑造大学生优良品格的核心价值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7]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价值标准,也代表着人类普遍的价值诉求。所以,大学生品格教育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品格教育中的现状

1.社会经济转型和生活环境变化引起学生思想迷茫,理想信念模糊

当前我国处于剧烈的社会经济转型期,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经济成分和利益分配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文化形态多样化以及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现象日趋明显。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消极腐败和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较浅,对社会形势的分析判断和把握缺乏深度和广度,容易产生消极迷茫的思想和情绪。另外,民族院校大学生大部分来自比较边远的民族地区,生活环境和方式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家乡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发达、民族宗教风俗旧习惯盛行,这与现代的城市生活大相径庭。因此,造成部分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取向不明,理想信念模糊。

2.培养过程重形式,轻实践

我国民族院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但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很多学校更多的依赖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在专门开展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实践活动方面做的则很少。像到革命烈士陵园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表扬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宣扬良好品德等传统的品格教育方式已经很少在高校里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名目繁多的各种社团活动,文体娱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品格效果较弱。

3.尚未建立学校内部之间、学校与家庭、社会全方位的品格教育网络

由于品格是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志成分的道德习惯,是一种渐进、累积,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因此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不仅要靠学校的教育,它还有赖于家庭、社区的有效参与。美国品格教育联盟提出了有效品格教育的十一条原则,其中第四条是学校必须是一个关心人的社区,第十条则提到,学校必须吸收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全面参与品格培养活动。这都要求在民族院校内部,以及与家庭、社区都要形成全方位的品格教育网络。而当前,学校内部各部门尚未形成统一的品格教育培养意识和培养方案,还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文明、关心的团体。学校与学生家庭、社区的联系也少之又少,像传统的品格教育方法家访已经在高校近乎绝迹了。另一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过多地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则问津较少。 "

三、民族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策略

1.情感教育与品格教育相交融,做学生品格学习的榜样

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情感影响的,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纯朴、特重情感的思想特征,只要热爱、理解、爱护、关心他们,以爱唤情,以理服人,他们就会真诚相待,情理交融,就会扩大教育效果。所以,辅导员在开展品格教育的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真正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以真诚的情感,获得学生的信赖和喜爱,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辅导员处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学生在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对大学生思想品格方面影响较多的老师。大学阶段是学生品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期,作为与他们接触最多的辅导员在做人准则、行为处事、道德水平方面带给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有时候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民族院校辅导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爱岗敬业,公平处事,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学生品格学习的榜样,为学生竖起一面高风亮节的旗帜。

2.重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理想信念教育

尽管如上所述,品格教育的定义和内容尚无统一标准,但很多学者都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青年具有符合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适应本国文化的、合格的、社会的好公民。美国品格教育的成功经验也证明只有重视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道德教育才能有成效,国家才能培育出有希望的一代。因此,辅导员在开展品格教育时应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入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经常向学生灌输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内容,让各民族大学生真正做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服务人民为荣,建立互助友爱的同学关系,培养他们理解、关心、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通过系统有效的教育,使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不断强化他们的“四个认同”意识,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真正承担起民族希望、祖国未来的重任。

大学生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较浅,认知能力不足,对社会形势的分析判断和把握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数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消极迷茫的思想以及颓废情绪,这对开展品格教育形成很大阻力。辅导员在开展品格教育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

3.利用朋辈群体的积极影响建设和谐班集体

人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正处于思想与人格成熟关键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远离家乡和父母,急需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来满足被认同的心理需要。朋辈群体以易沟通、有同感、有安全感的特性,成为大学生入校以来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圈和活动圈。班级是高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大学生的很多活动是以班为单位开展或参与的。另外,民族院校的学生来源广,民族成分多样,是典型的多民族大家庭。特殊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生活的民族环境形成了各民族大学生独特的心理、性格、生活和行为习惯等,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特别明显。因此,民族院校中班级同学关系和谐,学风优良,班风积极向上是大学生良好品格形成的关键环境因素。所以,利用朋辈群体的积极影响,加强和谐班集体建设,是辅导员开展品格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4.多渠道、多样化开展大学生品格教育

针对大学生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热情好动的心理特点,辅导员应深入不同民族学生群体,探求多方式的品格教育形式。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辅导员要积极组织、策划促进大学生品格发展的各类活动。比如,经常性地开展培养大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精神的学习、体育、文艺方面的活动,利用班会、团会、讲座、讨论、演讲、比赛、表彰好人好事、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各种实践活动来发展大学生的优秀品格和道德情操。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进入基层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提高综合素质;要结合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品格教育有机融入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品格、行为方式等方面得以提高。

5.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共同协作的全方位品格教育网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品格形成起着表率作用。据了解,很多家长因为孩子上大学了就认为长大成人了,不愿管也不想管了,或者怀着一种想管但又管不住的无奈心态。事实上,父母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继续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了解与关心自己孩子的品格发展问题,由于学生和父母天然的血缘关系和特殊感情,有时家庭的影响往往比其他组织更为有效。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品格发展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重要性。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品格状况和行为表现;若条件允许可以邀请家长到学校与老师共同制定培养学生品格发展的具体方案,家长还可以到学校做志愿者,与学生共同参与一些公益活动。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形态多样化以及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现象日趋明显。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消极腐败和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给大学生的思想和品格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尤其是民族院校大学生大部分来自比较边远的民族地区,生活环境和方式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有着很大的不同,面对的价值冲击、物质诱惑更多。所以,学校与周边社区要经常联系,采取各种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奉献爱心。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校区共建“服务站”、“爱心超市”、去敬老院、幼儿园进行尊老爱幼等活动。另一方面,邀请社区具有高尚品格和典型事迹的人士进校园与学生沟通,这对大学生品格的良好发展有显著的示范作用。这种学校和社区间的互动,既是塑造学生品格的有效途径,反过来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采取联合行动,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共同协作的全方位品格教育网络,一起重视对大学生的品格教育。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