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良态势与系统建构

试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良态势与系统建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6:49:19
试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良态势与系统建构
时间:2013-12-18 16:49:19     小编:

"

论文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文化场所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价值引领、精神凝聚、行为规范、文化传承、生命关怀和环境熏陶等重要价值功用。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内涵理解有偏差、缺乏个性、媚俗化趋浓等不良态势,需要从校园文化的环境、精神、制度、载体、特色品牌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系统设计,以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不良态势;系统建构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但大学还具有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文化传承与创新。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是先进文化的聚集传播地、思想交汇的载体、人才培养的摇篮、文化传承发展的机构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先驱,可以说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新文化是大学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文化场所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是一个有系统、有组织的复合体。它体现了大学在办学历程中所承载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集中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学风和精神风貌,以及涵盖了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风格、优良传统、特色优势,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学校素质和精神的综合体现。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包含了校园生态环境、建筑设施及其风格、生活设施、文体活动设施、教学设施等校园环境;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反映了高校师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富有个性的校风传统、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方式、审美情趣;大学校园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制度文化,涵盖了管理体制、校纪校规、文明公约、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性、超越性、民族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等特点,它是一种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

一、融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相统

一、传承民族又面向世界、对多种风格和流派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价值引领、精神凝聚、行为规范、文化传承、生命关怀和环境熏陶等重要价值功用,优质的大学校园文化能够不断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鼓舞、熏陶、凝聚全体高校师生,在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中引领社会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和成果孵化器。

二、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不良态势

1.内涵理解有偏差

许多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在内涵理解上有偏差,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片面强调文化实体即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建设。一些大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够,存在着相对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习俗文化等“软件”建设的倾向,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简单的等同于校园环境设施的布局美化,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重外在形式、轻内涵培育,致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无法真正体现大学文化的底蕴,使硬件环境怡人的高校普遍让人感到精神文化的单薄。

第二,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开展学生文化活动。虽然校园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但往往是为了开展“活动”而“活动”,活动的品味不高,教育意义不够,且无法发挥校园文化的系统熏陶作用。

第三,校园文化的主体定位不准确,只注重学生,而忽视了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教师队伍的主体性作用,导致师生文化两张皮,无法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2.缺乏个性

校园文化有共性,也应该有其个性。校园文化是一种特色文化,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特定的校园文化熏陶出特定的群体个性,特定的群体个性中透露和折射出特定的大学精神。因历史背景、发展沿革、学科特色、培养目标不同而形成的鲜明个性和文化底蕴,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魅力所在。但就当前校园文化整体建设和发展现状来看,有不少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并未注重体现学校的特色,缺少对校园特色内涵的挖掘,校园文化建设趋于照搬照抄、千篇一律,造成校园文化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缺乏个性,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雷同,造成了校园文化“千校一面”的雷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建筑和校园景观没有特色,高楼大同小异;校训雷同,无非是“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等几个词语的排列组合。另外还有专业设置、管理制度、活动内容等各个方面的趋同,校园文化的特色、个性、魅力的严重淡化和缺失。

3.媚俗化趋浓

随着社会文化传播模式的发展,人们的欲望和需要普遍高涨,校园文化中以大众传播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特征的通俗文化日益盛行。作为文化接受主体的青年学生,由于所处的特殊人生阶段和对个性、价值的浅层理解,在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和接纳中,易把“时尚文化”、“通俗文化”嫁接到校园文化中来,满足于感官的享受。如今的大学校园已不再是“象牙塔”,少了神圣、高雅、恬静与厚重,多了世俗、喧闹、肤浅和浮躁,形成了一种具有世俗性、大众性和娱乐性的感性文化和消费文化氛围,媚俗化现象日益蔓延。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功利化、审美情趣媚俗化、交际语言粗俗化,高雅文化被鄙视,庸俗文化被吹捧,理想被嘲弄,崇高被调侃,神圣被亵渎。校园文化媚俗化贬低了高校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使校园文化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和价值,使学生整体素质滑坡。"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系统构建与路径优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从校园文化的环境、精神、制度、载体、特色品牌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整体设计,以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1.注重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整体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教学科研设施、图书资料、校园绿化美化亮化、环境卫生设施、文化设施和文化网络等,它们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大学校园中的各类雕塑、人文景观、楼榭亭台、花园草坪、校徽校旗都是学校传统和精神的示范和延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浸溢着特定的文化美,都能够反映出一个学校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风格。可以说大学校园环境就是一个育人环境,因此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和熏陶作用。校园内所有的教学、生活、文化设施既要有传统的韵味,又要有现代的气息。不仅要体现庄重、严谨的学术氛围,又要体现青春的活力与朝气。要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使物化环境蕴含文化气息,建设以人为本的生态校园。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景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愫,启迪智慧、净化心灵,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为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2.突显校园文化的精神底蕴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是由大学的传统、文化特质等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共同孕育而成的,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道德标准、情感气质和行为规范等,它秉承了学校的传统,反映了学校的意志,每所大学都在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大学存续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与生命源泉,也是一所大学区别与其他大学的重要标志。构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一是大学精神的渗透。以自身文化积淀为支点,通过校训、校歌、校徽等全面整合师生的行为,多维度渗透大学的精神,全方位打造个性鲜明,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先进的校园文化。二是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启迪、熏陶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要努力引导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人格气质、个性修养。四是要突显校风建设的重要作用。抓好教风建设,为学生树立起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服务周到、开拓进取的作风榜样;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形成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要注意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培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3.构建校园文化的制度保障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从根本上决定着大学运行和创新发展的组织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并将其转化为学校有序运行的保证。

大学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设置、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以及相应地体现于人际关系中的主体的生活、行为、消费方式等,还包括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制度和方式。要保证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就必须以推进校园制度文化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原则,强调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相结合,坚持群众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突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强调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侧重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价值,建设一种富有人文情怀、和谐民主与团结协作精神的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并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民主管理模式和科学规范的日常管理制度,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科学民主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4.搭建富有青春活力的文化载体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实践载体,同时也是充分展现校园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既要注重活动形式和内容,也要注重效果和影响。如艺术文化节、科技文化节、迎新晚会、歌唱比赛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体魄。此外,应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来弥补校园文化资源的不足,如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工程,邀请社会优秀文艺团体和专家名人到学校演出、报告,使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相融合,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促进校园文化优质化。还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校庆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一些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文艺等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举办这些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的开展之中,不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灵魂,健全学生的人格。另外,还要不断创新这些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给校园文化活动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5.打造校园文化的特色与品牌

校园文化有一种教育影响力,是一种孕育着巨大潜力的教育资源。合格的大学看条件建设,良好的大学看制度建设,优秀的大学看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特色或者说校园文化品牌就是质量,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体现和突出本校特色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突显出校园文化的生机、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在学校之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品牌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精神,在整合学校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紧紧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新变化,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认真梳理繁杂纷乱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出新阶段学校文化重建的新方式和新思路,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凸显学校特色、符合青年特点的特色品牌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味,体现特色、创建品牌、打造精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优,你优我特”。抓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目的是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推进环境育人。因此,校园文化品牌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学校精神,要体现时代主旋律,要多层次、多样化,学生喜闻乐见,充分起到育人的作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