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构建目标检验标准体系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试论构建目标检验标准体系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2 02:26:06
试论构建目标检验标准体系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2-12-22 02:26:06     小编:

"

论文摘要:重点阐述了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在离校前是否真正达到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里规定的培养目标没有安排一个综合性的考核,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在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中仅制定了目标而没有制定与之相应的用于鉴别目标实现与否的衡量标准。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纲领性文件中,应针对教学目标构建目标检验标准体系,这样做对于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是极其重要的。

论文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大纲;目标检验标准体系;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把学生培养成所属专业领域的高技能和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目标。那么,把学生培养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这一目标呢?教育工作者付出怎样的工作行为才是向着这一目标不断迈进的正确行为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在指导教学行为的纲领性文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中,针对专业培养目标或课程教学目标写明实现目标的检验标准。如果说确定适当的培养目标对于教育是重要的,那么为衡量怎样的行为结果才算达标的检验标准则更为重要。如果在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中仅写明要实现的目标而缺乏明确的检验标准,那么就会对实际的教学过程和结果造成许多隐性问题;且在那种纲领性文件之上进行的教与学的行为也必然会存在诸多的盲目性。

目标是对工作成果的期望,是工作的原动力。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很多,有人为的、客观的,当然也有目标自身的。单从目标本身来看,在确定目标的同时是否制定了明确可行的检验标准对目标的实现过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整的目标不光是切合实际的期望,而且应该具有如何才算实现的检验标准。实现目标需要努力工作,有时还需要改革不适当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时刻需要清楚目标实现与否的检验标准是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如下一些关键问题的时候具有足够正确的判断力。比如怎样干才叫好、干到什么程度才叫好、谁干得更好、现有的工作方式是否有效或者需不需要改革、如何衡量改革后的工作方法是成功的等等。

一、目标检验标准体系的重要性

工作中,人人都想把工作干好,只是困扰人们的常常是不知道怎样干才叫好,或者说干到什么程度才叫好。这或许就是因为工作本身关于干好的标准不存在或者较为粗略也或者是工作者自己没有搞清楚的缘故吧。

有位管理大师说:你永远干不好检测标准制定不清的事情。

其实教学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过程,学生则是其生产的产品。通常,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划分为多个独立的生产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检验标准。无论当前这个生产环节是由谁完成的,也无论采用的是怎样的设备、怎样的加工工艺和怎样的加工方法,只要加工结束后的产品按规定的成品率能够通过本环节的标准检验,那么就可以说这位加工者干的好,所选的设备和所用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都是可取的。凡能通过当前环节标准检验的产品接着就可以进入下一生产环节,当经过了所有生产环节后得到的产品又通过了最终的标准检验,那么就生产出了一件合格的产品。在实际生产中,衡量产品合格与否的检验标准实际上是一个检验标准体系,这个体系由终检标准和每个环节的检验标准组成,这个体系对于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至关重要,生产产品之初要确定的事情中首先就是这个检验标准体系,并且还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产的生命周期里根据市场需求对其进行不断的调整。只有这样才可能用它对生产之初在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设备的时候或者是在生产过程中确定采用怎样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的时候,以及确定等等类似关键事项的时候的生产者进行甄别指导。由生产过程推及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的纲领性文件里建立关于本专业教学的目标检验标准体系对于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必然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里缺乏指导教学的目标检验标准体系必然会使教学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诸多关键问题存在甄别不清的现象。

毫无疑问,应将持毕业证走出校门的学生视为:学校认定该学生已被学校培养成了所学专业里的高技能和应用型人才了。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原因是出现这个问题的学校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没有一个关于学生是否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性鉴别或者是考核的环节。在校期间,学生们分学期学习若干课程并在期末通过必须的考核,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后就可以获得毕业证走出校门了。因为发证前没有设置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性鉴别环节,因此就有可能出现虽然持有毕业证但却并没有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持证者。实际上,这种情况目前在多所学校均存在,且态势逐渐严重。试想,如果达不到培养目标的持证者比例很高,那么多轮这种毕业生走入社会后,由于毕业证含金量的降低,肯定会毁坏学校的(或许曾经拥有的)信誉和品牌,最终影响学校的生存大计。可见,在发放毕业证之前设立一个恰当合理的标准进行检验是多么的必要和重要啊。

记得有一个关于在少林寺学习武艺的俗家弟子学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到少林寺认可的传说(相当于获得少林寺的毕业证)。据传,在少林寺学习武艺的俗家弟子,平时要认真、刻苦地练习少林师傅给自己安排的各种套路和技击练习;一种套路学完并经过师傅认可之后接着就可以进行另一种套路或技击的学习。经过多年修炼的俗家弟子,如果有一天要还俗回家,且希望在离开少林寺时得到少林寺对其所学能力的认可,即“毕业证”,据说要按少林寺的规定:“打出山门”。通过了就可获得少林寺的“毕业证”。

“打出山门”可能是少林寺为即将离寺的俗家弟子安排的一种综合能力考核。姑且不提它的真实性,但它至少告诉我们,少林寺很看重其出具的“毕业证”,对于要获得毕业证的弟子是要经受住一番检验才行的。这难道不是高等职业教育者应该从中借鉴的吗? "

目前,在诸多的教学活动中,也正是由于针对目标实现与否的衡量缺乏明确细致的检验标准,或者忽略了这方面的建设,使得许多理论上认为好的教学行为或者认为合理、切合实际的方法最终都因为结果不理想而变得苍白无力。

在学校,经常会把某些课程评定为精品课程,课程的精品度有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之分。但不要以为课程精品了,学生的学习结果也会变得精品了;更不要以为课程精品了,培养的学生就精品了。目前,衡量一门课程是否够得上精品设置有多项检验指标,但在众多指标里没有一条是关于学生学习结果应该达到何种程度的衡量,这类精品课程的评定是自欺欺人的行为。在笔者看来,一门课程是不是精品的评定条件应该加入一条,就是看学过的学生是否大部分都能成为“精品”。试想,如果精品课程教出的学生没几个堪称“精品”的,那么就算全校所有的课程都是精品又有什么用呢?显然,我们希望教学的结果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精品”(又叫高材生),因此,课程够不够精品,关键要看教过的学生们是否大部分都能成为精品学生。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理论知识够用就行,已有的普通高等教育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各个学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比如行为导向法、任务驱动法。那么,我们怎样判别新的教学方法比老的好?是不是在教学中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之后,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之初,如果针对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衡量标准制定的还不够明确或细致,那么我们怎么能否定现有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任务上的表现?又怎么能确定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采用后的教学结果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其实,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具有对教学结果是否达标的衡量能力。如果具备了衡量教学结果是否达标的能力,我们就具有了识别教学方法是否可行的能力,而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之初针对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制定明确、细致的检验标准。

在高等教育里,考60分意味着该门课程合格了,如果所有的课程都合格了就可以拿到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了。我们是否想过,考60分是否达到了课程的培养目标,拿了毕业证的考生是否达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呢?

其实就是对目标的具体描述,如果我们是目标的制定者,那么为目标的实现与否制定明确可行的检验标准其实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是目标的实现者,在工作中清楚衡量目标实现与否的检验标准与努力工作相比同样重要。

学生是学校向社会输出的产品,教学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过程,说它特殊是因为其有别于工厂式的生产过程。工厂式的生产过程里,生产者和生产对象(即产品)之间的区分可以说是泾渭分明;而在学校的教学过程里,生产者(即老师)和产品(即学生)之间的区分就未必是分明的,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学生既是产品也是生产者之一,老师和学生共同携手进行“生产”才可能造出合格的“产品”。

任何生产过程都离不开检验标准,无论怎样的生产工艺只要能生产出经得起检验标准检验的产品就是好工艺。比较哪位生产者干的好,或者比较哪种生产工艺好,或者哪家生产厂生产质量好,都需要用确定的检验标准来衡量。教学过程是生产过程,过程中的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可看成一个生产环节。既是生产过程,就要有检验标准,只有细致的检验标准,生产者才能知道自己的生产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制造者之一。目前的教学系统忽略了这个制造者,因为教学过程中,这位制造者没有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关键教学文件,更不知道学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了课程要求的目标,他们只知道要考60分。教过课的老师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后就会进入考前复习阶段,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要求老师为他们划划考试范围和重点,其实这就表明学生们不清楚这门课程应该学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如果恰巧这门课就缺少细致可行的检验标准,且如果老师又不是出题的老师也未提前看到考试卷,那么老师划的范围和重点就可能与考试卷上的范围和重点有偏差;如果是这样,老师岂不是在误导学生的学习。更有甚者,即使学生考了高分也不代表其已经达到了课程目标。

二、对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以上问题应该怎么做呢?

(1)在系部成立教学管理委员会。

(2)由该委员会分专业审核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

(3)审核和确定专业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大纲的课程目标,针对每个目标都必须制定明确可行的检验标准。

(4)从学生入校和整个在校学习期间,要让学生清楚学完本专业之后能掌握的都是哪几种技能以及如何鉴别已经确实掌握了这些技能;课程教学之初和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清楚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即课程目标),以及如何考核自己的学习结果已经达到了本课程的目标要求。

(5)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如何才算实现的考核标准对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进行审核,对于技能考试可以从中抽查10%的学生进行成绩复核。

(6)在课程考试之后对考试成绩的分布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评定教学过程是否达到课程目标。

(7)在学生毕业前期,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鉴别,看其是否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以便决定是否该给其发放毕业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