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

试析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9 00:20:23
试析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
时间:2023-08-09 00:20:23     小编:

"

论文摘要: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迅猛发展的动因,剖析了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外合作办学今后发展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动因;问题;对策

一、中外合作办学迅速发展的动因分析

1.中外合作办学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近些年来我国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急剧增长,主要原因有:一是改革开放后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迅速增加。二是我国高等教育需求的压力还来自受教育年龄段人口绝对数的增加和人民大众受教育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提高。人们在解决温饱后自我发展、自我提升价值的需求与愿望迅速彰显。三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学历、文凭的求职者占有巨大优势,且待遇与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四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在大众中根深蒂固,父母们节衣缩食也要供儿女接受高层次的教育。随之而来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自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而国外高等教育有着大量的优势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求学选择,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追捧,参与人数从2000年的3.9万人迅速膨胀到2008年的17.98万人,我国随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跨境教育输出国。

2.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符合国家的需求

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我国对外开放急需的、拥有大量具有涉外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中外合作办学还可以弥补目前中国教育所短缺的学科。同时教育部分地对外开放也是兑现我国入世之承诺。

3.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经济、文化等领域国际交流步伐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的模式之一。大学可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大竞争力。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国外高度发展的高等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收费也为高校创造一些的经济利益,对弥补财政拨款不足、改善办学条件也有裨益。

4.外方动因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较完善和发达,普遍存在剩余资源,外方办学者有着强烈的为剩余教育资源寻找出路、输出教育资源的要求,以便把合作办学收入作为其教育投入的有效补充,世界经济危机以后,很多国家压缩了教育开支,这种补充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外方办学者通过合作办学还可扩大国际影响和知名度,抢占国际市场,一举多得,所以,他们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很高。

二、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迅猛发展,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一些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

1.专业分布不合理

不少大学为了经济利益,在合作办学的专业选择上偏重选择办学成本相对低廉的商科、管理以及计算机等学科,低水平重复办学,而不是兼顾大学自身优势和我国社会需求选择特色专业,使得中外合作办学中缺少我国急缺的医药类、农林类以及其他尖端领域的专业。

2.缺乏质量保障和认证体系

各国教育质量标准与评定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按照这个国家的标准是合格的教育,用其他国家教育服务标准衡量就可能不合格,这种标准上的不统一造成了质量认识上的错位,从而导致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上的困难。目前,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衡量标准,没有一个师资水平、课程、教材、教学条件、就业率等的综合评价体系,特别是教学质量评估难。很多学校虽然建立了自我评价机制,但因为没有国家统一标准及质量认证,可信度普遍不高。

3.缺少历史积淀,制度建设跟不上

中外合作办学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只有非学历培训,到了20世纪90年代也只是出现了少量学历学位教育,但其中大多数只开展了两三年就停止招生了,很少有延续到现在的,所以,之前没有太多合作办学经验可供借鉴。历史短、成功经验等的积淀效应差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先天不足。21世纪初期,中外合作办学在短期内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各种类别、层次的大学争先恐后地开展合作办学,涌现出覆盖多种专业、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学历学位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迅速融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扎根于高校之中。也正是由于今天的中外合作办学是短时间内迅速膨胀起来的,整个中外合作办学没有历史积累,所以有价值的制度建设无从谈起。

4.监管缺失

首先是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针对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缺少必要的引导、后续服务和相应的扶持,在审批、税收、外汇及收费等方面普遍存在监管问题,缺乏严格的办学质量监督。

其次,我国高校对国外合作方的监督严重缺失,对国外合作方是否引入了优质资源缺乏有效监督。在师资配置方面,有些外方学校参与合作教育的教师并非学校原有的教师,更谈不上资深教授,而是外方从社会上招聘的、短期派到中方授课的教师,不论水平还是责任心都不达标。在其他资源,如经费、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配置方面,我国高校对合作方也缺少必要的监督手段和机制。有些学校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占比很低,办学质量很难保证。"

5.片面追逐眼前经济利益,缺乏长远眼光

我国加入WTO时,承诺教育部分地对外开放。在WTO框架下,跨境教育被归为服务贸易,这种制度安排使教育服务具有了商品属性,办学者必然要更多地考虑办学收益与成本的平衡,考虑办学的经济效益,这不可避免地对办学质量控制造成影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时常出现这种现象:学习成绩差或违反校规的学生按规定应予留级,甚至开除,但因办学收益与学生的数量呈正比,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该留级的学生不留级,该开除的学生不开除,学籍管理制度被弱化,办学者的权威力、公信力逐步消失。我国很多高校(包括国内重点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只顾眼前经济利益,既缺乏品牌意识,更没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眼光和胆识。

6.教育主权意识淡薄

目前中外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上差别较大,有些高校不重视在合作办学中争取应有的办学主导权——领导权和决策权、管理权等,这不仅使办学质量难以保障,还可能片面按外方的意图培养学生,偏离了我方原有的办学方向,更重要的是有可能给西方的文化侵略提供可乘之机。

有些重点大学利用自己在国内的品牌优势,与国外一些低层次大学合作办学无异于贱卖自己的品牌,导致本来就奇缺的国内优势教育资源流失,最终甚至可能砸了自己的牌子,这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是变相丢失了教育主权。

三、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对策研究

1.合作项目的选择要符合国情

要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根据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选择人才培养方向,培养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实用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对自己、社会产生经济效益。

2.要严格考核合作伙伴

要多方面考察合作伙伴,核实对方的办学资质,要有外方合作者主管部门出具的办学资格证明和资金证明,以确保国外高校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获得该国承认。

3.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

对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经费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都应该制订相应的管理细则,凡事要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对办学中的重大事宜进行决策,要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的管理和运营。要重视中外双方教学计划的衔接,教学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双方商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有序,这样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4.引入监督检查机制

定期对合作办学机构进行检查:定期评估学生在外方学习时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水平及其他相应投入,确保其不低于合同中外方承诺的标准;要求国外高校及时提供学生成绩单、学分获取情况等,定期提供学生学习分析报告;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做好出国学生跟踪服务。发现有违反合作办学原则的行为要按相关制度及时处罚。外方也有对等的权利,这对合作办学双方都起着制约作用,使合作更加透明。

5.办学信息公开透明及时

招生宣传中要把中外课程设置、中外师资情况、合作双方的办学条件、收费、入学条件以及处罚、清退规定等向学生和家长讲清楚,做到办学信息公开透明,以避免办学过程中产生办学者与学生或家长的纠纷。

6.要注重品牌建设、特色发展

我国很多高校都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特色,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要引入这些优质资源,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同时监督合作方投入对等资源,要有长远目光,注重品牌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不能为了眼前经济利益一味招生、收费,不抓质量,甚至与国外低等教育机构合作,砸了学校的牌子,那损失的将是学校的长远利益。

7.了解国际规则

只有了解国际规则,吃透规则并为我所用才能有效保护自身权益不受损害,保护自己的主权不受侵害,在合作中把风险降到最低,使利益最大化。要了解国际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及特点,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争得主动,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占得一席之地。

四、结束语

中外合作办学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人们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是深化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虽然短期内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随着制度的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也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