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苏联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关于苏联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5 00:03:48
关于苏联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3-08-25 00:03:48     小编:

"

论文摘要: 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理念、课程体制、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深受苏联的影响。通过对曾经“以俄为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阶段的追溯与反思,我们更应该在坚持中与时俱进,在规范下开拓创新,在政党保持活力的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工作。

论文关键词: 苏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念;课程体制

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虽然已逝去20年,但它对中国影响之深远显然不可否认。曾经“以俄为师”的建国方略使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融入了苏联的“基因”。回首审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苏联身影,追溯历史、反思得失,在理清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探索社会主义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一、 苏联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远影响

(一) 源于苏联的教育理念

苏联对于高等教育这个“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竞争的主要领域”十分重视,他们以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教育的根本,在高校的教学计划与实施中都特别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曾任苏联教育部部长职务的教育家凯洛夫,十分强调教育的“党性原则”,1949年他在《关于提高学校教导工作的思想政治水平》的会议报吿中就特别强调:把知识转化为青年行为的信念是学校工作的最首要任务;学校传授的知识应有助于形成决定一个人行为的统一而完整的共产主义世界观。苏联另一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主张“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集体主义者,塑造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苏联党和政府、教育部门对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促使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始就特别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定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培养国家全新面貌的建设者的信念。1950年6月召开的我国第一届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明确强调:“我们的高等学校要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年8月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定》把对学生进行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列为高等学校任务的首要条款的总纲第二条。从此至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国家人才培养方略中的重中之重。

(二) 引入苏联的课程体制

(三) 借鉴苏联的教学内容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曾说道:“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学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学习苏联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际也就是学习布尔什维克党的理论与实践,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为主。斯大林亲自撰写的苏联党史教科书中的哲学篇《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但是苏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内容,也在1950年被我国规定为社会发展史的基本参考书,同时被列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参考的还有苏联艾思奇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修正本)》和奥斯特罗维强洛夫的《政治经济学讲授提纲》。秉承斯大林旨意而撰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于1938年出版后被多国共产党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的“百科全书”,“建国以后到1956年,它是全国高校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课的主要教材”。可见,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量借鉴了苏联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理解,并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

(四) 运用苏联的教育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苏联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了大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经验,包括严密课程体系下的系统课堂教学方法,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科学共产主义教育集中周,开设“专业导论”课、“社会政治实习”课和“社会工作系”等。苏联特别注重通过劳动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列宁就曾强调“只有在劳动中同工农打成一片方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联设置了多种劳动教育课程,并要求各高校在各学期的特定时间组织学生到生产部门进行劳动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学习苏联大学设立教研室、教研组的同时,通过选派留学生、邀请苏联专家来华讲学等途径对实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学习。首先,在专门设置了思政课程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中,并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黑板报、宣传画、革命歌曲、电影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通过组织多场先进人物报告、老红军、老战士演讲等宣讲活动鼓舞感染学生;最后,也同样特别注重组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和宣传教育,如组织夏季大学生工作队,学生宣传队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建设的现实紧密结合。 "

二、 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反思与启示

(一) 坚持信念,与时俱进

虽然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包括《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在内的许多苏联马列主义理论都受到了中外学者的质疑与批评,苏联后期一些政策上的错误也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对苏联执全盘否定的态度,特别是不能继而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开创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体系,是人类历史上思想道德教育的里程碑,这一艰辛的历程曾给苏联时期学校德育带来过辉煌”。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通过“以俄为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变了各地高校的思想文化风貌,鼓舞了师生奉献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极大地满足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在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理论的同时,继续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管一个国家以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运行,都不可能离开对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平稳健康地运行下去,就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于高校学生,更是不能松懈。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要吸取苏联失败的教训,不能仅仅用“禁”和“堵”的单线条教学,不能再试图营造一个绝对保持社会主义德育之传统性与纯洁性的真空环境,而应当与时俱进,以开放坦诚的态度勇于与多种思潮进行较量,“如果不通过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合理的辨析、批判和借鉴,就难以增强自身的理论素质和战斗力”。我们应当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更好地融入我们的教学中,联系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更快更好地掌握新情况,更及时准确地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在新时期发挥出更强有力的作用。

(二) 规范体系,开拓创新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培养了一大批专职从事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者,并且仍保持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实运作的基础平台。然而,我们必须注意防范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僵化与教条,应当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不断规范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教学理念、课程安排到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博采众家之长,并应用于我们新时期的教学活动中。就苏联的一些经验来谈,现在仍然有一些可贵的方法可以供我们参考借鉴。比如,苏联曾在课堂上实行的“习明纳尔制度(Seminar)”,即课堂讨论制度(其实并非苏联高等学校独有的教学形式,早在西方大学中就已应用并流行至今),是一种组织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现在完全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考与辨析,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丰富学生的内心感悟。另外,苏联曾实行“专业导论”课教学,是对新生进行专业介绍与理论引导的课程,对学生融入大学生活、确立学习科研目标、树立专业内的道德规范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针对刚入学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适应性障碍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开设类似的“专业导论”课去解决。最后,我们应当不断开拓实践活动领域,在借鉴苏联“教学—生产—科研”联合体的劳动教育和设立“社会工作系”能力训练经验的基础上,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内容与方式,组织更能有效与学生专业发展相统一的德育实践活动。

(三) 建设政党,加强宣传

苏联的失败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相反正是苏联的党与政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背离导致了苏联最终的破产。苏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后的弱化与僵化失效,一方面是因为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地位的放弃,而妄图用所谓“无党化”、“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的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学说去实现公民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领导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自身的腐败失信,使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都成了“纸上谈兵”的谎言。到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思想政治所发挥的功能只能是无视变化的现实和需要,为已不合时宜的理论进行困难的解释,通过对现实的麻木不仁而使所宣扬的理论自圆其说”。这种失去真诚与可敬面貌、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极大地被削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也就失去了其可信度与科学性,使学生由相信欢迎走向厌恶反感。我国要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其实效性,不仅仅是思政教育体系内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作为执政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让党员干部在新时代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不断推进我国人民民主的实现与发展。在政党不断创新建设,国家发展富强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现实更好地联系起来,进行有力的宣传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特别注重宣传教育手段的革新、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重视隐性宣传教育的重要影响力,注重良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先进技术的运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新的突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