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跨文化敏感度:试析理论范式\测量方法与应用前景

跨文化敏感度:试析理论范式\测量方法与应用前景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20:44:14
跨文化敏感度:试析理论范式\测量方法与应用前景
时间:2023-08-06 20:44:14     小编:

"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外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和跨文化敏感测量方法的介绍,以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DMIS)为例,探讨了跨文化敏感相关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教学和跨文化培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敏感(Is) 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DMIS) 跨文化敏感测试量表

一、国外跨文化敏感(IS)研究述评

Bhawuk和Brislin将跨文化敏感定义为在海外派任、旅游、移民等跨文化环境中决定交际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人们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必须具备的要素,包括:对异文化的兴趣度,对文化差异重要性的敏感程度,调整自身行为适应异文化的意愿。

Chen和Starosta将跨文化敏感定义为:人激发自身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认为这一概念应该在情感层面加以界定。并进一步提出:跨文化敏感度较高的人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首先是自尊自爱的,能更快地适应陌生的环境,有很强的应付挫折和压力的能力,能从容地应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差异;认为对跨文化敏感的认识可以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减少文化偏见;跨文化敏感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多元文化的心态,这是对适应、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促进适当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积极驱动。跨文化敏感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包含以下6个因素,分别是:自我尊重、自我监控、思想开明、换位思考、交际参与和非判断方式。

学界通常认为跨文化敏感度对于跨文化交际是至关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培养能帮助交际活动参与者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其对文化共同之处的掌握,促进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促进交流畅通进行。综合上述有关概念,文中将跨文化交际敏感度(IS)理解为对目标语言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异同的感知程度以及运用外语交流时根据目标语言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积累相应行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敏感可以通过学习和积累相关经验得到提高。

二、常见的测量方式梳理

(一) 跨文化敏感度目录(ICSI)

(二) 跨文化交际敏感量表(ICCS)

(三) 跨文化发展测量问卷(IDI)

1998年Bennett和Hammer在其跨文化敏感的发展模(DMIS)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跨文化发展测量问卷(IDI: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Inventory)e,成为较为有效的测量方法,在美国、亚洲和欧洲广为应用。这份量表包含了60个题项,以传统的纸一笔测试方式测量基于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式(DMIS)中六个阶段中的五个,每张问卷填写完毕之后生成关于被测的个人或群体目前主要所处的跨文化敏感阶段的数据图,关于所处阶段的文本解释以及过渡说明。对文化差异的测试结果主要用作教育和培训设计参考,评估项目的有效性。作为基于理论的测试,跨文化发展测量问卷符合作为一项有效的心理测试工具的科学标准,它测试的是认知结构而非情感态度,因此更稳定,比一般的测试更易概括。但是Sparrow认为在定义跨文化学习成功与否时,这个量表还应包括社会和情感的因素,不应仅仅包括认知能力。

(四) 跨文化敏感度测试量表(ISS)

三、跨文化敏感研究的应用前景

(一) 在语言教室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敏感度

Ford(19

9

6)认为:“教学过程中涉及所面临的学习挑战和教学资源支持之间的平衡,当学习者遇到新知识和技能时需要在挑战和必不可少的支持之间取得平衡,否则过多的挑战会让学习者身心俱疲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过多的支持则可能令学习者停滞不前,课上懈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明确支持材料和教学策略所带来的挑战,基于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认知风格和交流方式,对选择的教学方法做出合理的评估,教师将找到最具挑战性和最合适的教学策略。哟对于要求较高的学习专题,DMIS建议教师应平衡各方面后采用友好互动的教学方式支持学习者的学习进程,不断呈现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若是相对乏味或日常性的话题,教师可以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策略。总之,教师应平衡低挑战专题、高挑战过程以及一个高挑战专题、低挑战过程之间的平衡。在这个平衡框架下,处在充满种族优越感阶段的学习者讨论文化差异时会备感挑战;当学习者进入跨文化交际中的接受、认同差异的阶段以后,文化差异则成为一个较少具有挑战性的议题,之后更复杂的学习策略可以运用到学习者高挑战性的活动中去。

(二) 在第二语言文化教学中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 1.初级阶段策略

(1)文化差异否认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奉行“积极的无知”,认为“我并不需要知道”,强调熟悉。本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帮助学习者认识先前被否认的文化差异。在课程设计和实际授课中,教师应努力支持学习者掌握目标文化的具体知识,帮助他们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克服最初体验这些差异带来的焦虑。事实上,大多数第二语言初学者都处在文化差异拒绝阶段,有大量的材料可用于本阶段外语课堂上的文化教学,如目标文化知识(如:艺术,音乐等)、关于文化的具体社会科学(如:政治学、历史学等)、旅游常识,主要学习使用语言符号,而不是运用目标文化。当设计课程时,教师可以集中精力选择那些不具争议、可以很容易愉快处理的主题,如庆祝节日,课堂活动可以尝试举办各种文化博览会,如有条件也可模拟日常生活场景。本阶段学生跨文化技能提升重点为:

(1)能够收集一定的文化信息;

(2)承认文化差异并积极探索差异;

(3)能够友好开展互动合作。

(2)文化差异抵制阶段 2.中级阶段策略

(1)文化差异最小化阶段

(2)文化差异认同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习者通常认为:“我总是在我去那里之前试着研究一种新的文化”、“你越了解文化,你就越能做出更好的比较。”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运用更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语言教学和文化词汇教授中介绍文化差异。当涉及到介绍文化差异的具体方面时,角色扮演可以显著地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性、激发好奇心、引起学习兴趣。最小化阶段往往被视为是第一个适当的机会来体现目标文化的民族相关性信息,因为学习者从现在才开始接受其他文化的观点。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提供学习者观看以目标语言为母语人士的讲座或者视频录像。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之后,学习者可以承担更复杂的文化认知任务。本阶段的发展任务集中在“认同不同世界观下的世界,同时维系自己的价值观”上。教师可以运用更具挑战性的教学方法,加深文化自我意识,合理运用通识文化和特殊文化策略,丰富学习者进行文化分析的参照系,为文化参照系的改变做好准备。角色扮演、观看录像、刺激和锻炼等活动的开展需要跨文化移情、价值体系和结构化的经验学习,文化同化、BaFa—BaFa游戏当学生充分准备好之后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预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包括跨文化的认知灵活性、内容分析技能、在一般文化知识框架下分析目标文化的具体文化知识等。

3.高级阶段策略

(1)文化差异适应阶段

该阶段学习者改变观点并积极运用移情技能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去,通常认为:“要解决争端我需要改变我的方式”、“我尊重与我来自同一文化背景下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虽然对文化差异的观点不同,但在交流中同样只得尊重”。该阶段学习者已经熟练掌握第二语言,文化分类系统正在逐渐变得复杂和完善,甚至成为目标文化的一员。处于该阶段的学习者正在寻求更深入地探索更深刻的问题、追求更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希望掌握更多的跨文化交际技巧。这时教师要允许其他文化身份的建构,指导学生尝试进入深层的文化领域学习。本阶段发展的任务集中于“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与行为方式的衔接,其目标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得体的行为”,涉及到风险承担能力、解决问题的技巧、互动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可以开展更多的自主活动,开展小型戏剧排练、文化集群、游戏、阅读自传和文化小说、观看视频,从而刺激跨文化敏感性的发展,促进双文化人群的身份问题的探索。

(2)文化差异融合阶段

这个阶段,学习者已经熟悉文化身份问题、双语双文化问题,常见的想法和表达有:“当我弥补我熟知文化的差异时倍感满足”、“在充斥多元文化的世界,人们需要跨文化的头脑”、“我享受文化体验的感觉。他们很容易解决文化背景问题,因为他们有两个参照基准,当发现并不只有自己是文化边缘群体时倍感欣慰。为了支持学习者,教师可以探索构建一个多元文化的认同模式,介绍文化仲裁模式、民族伦理发展模型等,帮助学习者合理利用和借鉴理论模型,为准备出国留学的学习者提供咨询。该阶段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任务集中于培养多元文化的自我意识、管理边际身份的能力,包括改变行为方式以符合各种文化背景。

如上所述,国外将跨文化敏感相关理论用于指导第二语言文化教学、跨文化教育与培训,这对当前我国的外语教学、留学生管理、涉外人员培训均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通过本土化方式加以引进和采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