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的行为失范与教育关怀

关于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的行为失范与教育关怀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26 01:46:07
关于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的行为失范与教育关怀
时间:2023-02-26 01:46:07     小编:

"

[论文摘要]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教育主体和一些研究者认识中有一个错误的判断,即价值多元必然导致大学生行为失范。从实质上说,这是对在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判。虽然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行为失范的问题,但要看到他们对社会主流价值是认同的。在价值多元背景下,从哲学上正确把握价值本质、主流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关系,是教育主体对大学生实施价值观引导的关键,也是我们对大学生行为失范实施教育关怀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从教育关怀视角对大学生行为失范进行心理分析,进而选择教育关怀与心理救助的有效路径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 行为失范 教育关怀 心理救助

一、价值多元必然导致大学生行为失范的悖论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是认同的,他们对多元价值有不同看法也是正常的。教育主体和研究者不能以偏盖全,更不能认为价值多元必然会导致大学生行为失范,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其一,从方法论说,这个命题忽视了对价值本体的把握。表象可以说明事物,但不能证明事物,缺乏价值本体把握的事物的存在实质上是事物的“假在”,“假在”的命题也必然是伪命题。价值多元必然导致大学生行为失范的悖论说到底是表象僭越本体而得出命题。其二,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教育主体对大学生缺乏教育关怀,把价值观的引导当成常规的工具理性教育,当成教育主体必须完成的教育内容,没有体现对大学生的生命意义的关怀。这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错位外部原因。其三,从大学生自身来说,由于缺少外部教育关怀,加之自身的认识水平的局限,多元价值的背景导致了大学生对价值的误判。一是对主流价值与多元价值关系的误判。认为主流价值观是对多元价值观的制约与规约,是对学生价值主体化的制约与规约。大学生处在主体化时期,个体的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善于用自己的观点认识与评价事物,对自我意识的强制性制约与规约易形成对抗心理。只有在价值理解中认识到主导价值与多元价值是一致的、两者是相互补充的时候,才能改变其对抗的心理。二是对价值“授”与“受”关系的误判。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价值观教育失灵的重要原因。第一是大学生对多元价值的接受中常常缺乏对中国背景的把握,缺乏与历史的对接和与伦理传统的对话。社会上对多元价值的错误判断常遮蔽主流价值的存在,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影响较大。第二是理论界对价值观的研究各执一词,使得大学生很难对其价值观本质作出准确的判断。三是对价值“真”与“伪”的误判。什么对大学生真有价值?什么对大学生看似有价值但实际上无价值,甚至是起误导作用的价值,这取决于大学生对充斥价值领域的各种表象进行的甄别与选择。大学生在多元价值主观化的过程中,不能认为对自己有用的都有价值,面对这些表象不能盲从地认同或否定,应坚守道德伦理与法律底线。在复杂的信息流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作为判断与衡量的标准,规避误判风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大学生因对价值的误判而误导了人生,甚至由此而导致行为失范乃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多元价值背景下对价值的哲学思考

目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失范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价值观内涵的把握及对价值观的哲学思考。对价值观的哲学思考要注重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回答价值和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论认为价值是指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属性之于主体的有用性。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价值和价值活动的基本观点,是人们认识、对待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其内容包括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尺度、评价标准两个方面。第二,认清主流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后涉及价值观的概念很多,但主流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概念。“社会伦理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乃是制约社会伦理的整体性质的价值中枢,作为该社会的价值观主旋律而为社会所提倡、所维护”。它反映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价值取向,“反映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与发展趋势,是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定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多元价值观是“指不同主体对同一类客体的不同价值态度和同一价值主体对现实生活多维度、多方面、多层次的价值需求”。目前,虽对价值观内涵从不同需要、不同视角有诸多的阐释。但以上阐释已成为共识。第三,对主流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关系的思考。如何理解主流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关系,既是大学生价值观哲学涵养的问题,也是大学生能否准确把握价值观实质的关键。对于两者的关系,有人用“多元一体”来表征,也有人用“一元主导,多元共生”来概括。不管如何陈述,蕴意是一致的。即两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抛开一方而谈另一方都是片面的,而且是缺少立论根据的。在如何理解两者关系上,庞卫国的观点值得借鉴。他说:“‘多’总是统一于‘一,的,多元价值社会如果仅仅是多元,而无某种内在的一致,这个社会就不是凝聚的而是离散的,就不是真正的多元,而是无序的杂多,多元以某种内在的‘一’为其内在规定。”同时他又认为:就其状态而言,主流价值观与价值多元化是一种‘应然’与‘实然’的关系。‘应然,是社会主张什么,倡导什么的一种价值引导,借以确立人们应有理想、信念和标准。‘实然’是现实社会多元价值观客观存在的一种事实,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种存在,它可能是观点不同的甚至相悖的。庞卫国的理论告诉了人们,多是统一于“一”的,或者说多是“一”前提下的多,一是多基础上的一。也就是说,尽管多元价值有存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但其必须兼顾主导价值观的主张,这应成为人们多元价值主观化过程的道德底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近年来之所以走向偏颇或极端,主要原因就是其社会多元价值主观化中缺乏对主导价值的认同或接受,深度拷问,是缺少对价值观的内涵和内在联系的哲学思考。 "

三、大学生行为失范与心理危机

多元价值背景下出现的一些大学生的行为失范,从根本上说,是因缺乏价值哲学思想的涵养而产生对价值的误读与误判。又由误读与误判而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首先,从大学生所处的背景上看,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为部分缺少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对价值的误读与误判导致行为失范提供了根据。有学者描述,当前我国改革的基本态势是改革与危机赛跑。从危机向度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中一些人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拜金主义,社会心态产生失衡之势。传统规范和伦理道德遭受冲击,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竞争与压力日趋升温。这些大众情绪虽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但却对高校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到了校园。大学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成员。从心理学上说,大学生心理危机导致的行为失范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心态失衡表现在大学的延伸。其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导致部分大学生行为失范内在原因。虽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是导致部分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决定性因素,但大学生行为失范却都发端于心理的不健康。在校大学生生理走向成熟·但心理发育并未完全成熟,其心理变化较大,易冲动。有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人格和心智逐渐独立后,生活和经济上却得不到完全的独立。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还没有完全融人社会,但他们对自己各种需求普遍存在着比较高的期望值,一旦当现实与期望值达不到统一时,就易行为和品质,在于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且具“解放理性”的人。而我国一些大学却疏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工作者本该用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教育学生,却把学生作为自己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宣泄的对象,教师本该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却把一些非主流意识特别是与大学生教育格格不入的理念带人课堂。教师是学生的人格导师,是学生崇拜的精神偶像,学生常把教师的价值观取向作为自己价值观养成及效仿的理想模式。然而,教师的错误价值观取向竟成为大学生确立自己价值观的客观根据。由此,教育主体对大学生因价值观的误读与误判引起的行为失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教育主体的“工具理性”教育导致了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错误接受与排斥。大学常受认识哲学与政治论哲学的关系所困扰。大学作为探索真理的场所需要自由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作为社会的产物需要生产适应社会发展的产品。前者为“解放理性”,后者为“工具理性”。两者的定位决定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教育行为。从政治论分析,集权制度国家的大学多偏重于追求“工具理性”,分权制度国家大学多偏重于追求“解放理性”。我国属于前者。尽管近年来把“希望学生保持个性、张显本色”提到事关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但建国以来我国大学惯用的“工具理性”教育,使得大学在短时期内难以自觉走出“工具理性”的围城。“工具理性”教育理念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价值取向,这种具有规范性、给定性、模塑性的教育理念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大学生对价值观错误接受与错误排斥。其根据为:一是规范性、给定性、模塑性的“工具理性”教育理念把学生禁锢在“服从于”和“屈从于”的“客我”的局限中,“主我”与“客我”相分离,导致了大学生对价值观错误接受与错误排斥。二是大学生由于缺少“解放理性”思维,认识事物的主观化能力差,对多元价值甄别与选择缺乏正确的判断标准,经常被假象迷惑或左右,导致了大学生对价值观错误接受与错误排斥。三是大学生对长期“工具理性”教育的认同也是导致他们对价值观错误接受与错误排斥的重要原因。理性是逻辑的存在,“工具理性”教育实质是对学生进行其主张合理性逻辑的教育,由教化到养成是“工具理性”教育的终极目标。由于大学生对“工具理性”教育逻辑的认同,导致了其对与其相悖理念的排斥,往往这种排斥的理念正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所需。其实,我们把“工具理性”视为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问题的提出,并不是否定“工具理性”的合理性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工具理性”教育大学教育就不会存在,没有“工具理性”,中国的高等教育就不会发展。正确的指向应该是“工具理性”与“解放理性”的结合。一味追求工具论价值会诋毁大学的本真意义,一味追求解放论价值,大学发展就会出现无序、无规则的乱象,最后回到中世纪行会意义上的大学。

(二)大学生行为失范之于教育主体的使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教育关怀及价值引导已成为预防与规避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必然选择。其路径有二:

路径之一:强化教育主体“四轮驱动”、“共同在场”的教育关怀与心理救助。在一些人看来,特别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一谈到大学生行为失范,大学及大学教育者就会成为千夫所指、众矢之的。这种对教育主体的理解明显是狭隘的、片面的。大学生教育的主体包括对其构成对其影响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是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本身的“四轮驱动”。社会教育主体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值的引领。主流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要求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背景下用其价值观的标准明辨是非、判别真伪。学校教育主体的功能是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向大学生传播先进的思想观念,使大学生在复杂的背景下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家庭是以伦理哲学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存在,家庭作为教育主体具有其他主体无法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长是孩子的港湾,其脉动直接拨动父母的心。自己孩子的心理只有自己的父母能读懂。其次,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行为。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考上大学便意味着成人,把教育的任务迁移给学校,殊不知,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各方面素质发展都还不完善,并不能真正独立应对与正确思考一切问题。如家长重视与子女的感情的沟通和交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那么孩子出现行为失范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过去,人们一直把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看待,这是忽视大学生主体性的错误认识。“我”从哲学意义认识具有“客我”与“主我”之意。“主我”才是“我”的真正存在。大学生通过“主我”的认识最后才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关于教育主体“四轮驱动”与“共同在场”,后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整体的、情境的,任何单向的思维及单极力量都很难解决多元背景下出现的复杂问题,任何问题都不是线性方式能解决得了的,复杂背景产生的问题表现的触角是多向的,只有把它放在具体的情景中去考量才能真正得到解决。基于此,我们提出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主体“四轮驱动”、“共同在场”的教育模式。“四轮驱动”要求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本身四个维度要形成共识、协同努力,把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作为教育的共同使命与责任。“共同在场”即要求各教育主体树立责任意识、走向前台,在具体情境中共同关注、思考、解决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然而,在传统的“工具理性”教育中,就是把学生看作物,教育成了一种确定性的存在。学生在确定性的教育中心理受到压抑,精神空间被窄化,心灵被扭曲,不良欲望的冲动使他们或心理危机,或行为失范,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对大学生的教育关怀,就是要启迪、培养其尊严,使他们真正成为生命的主宰,教育主体的责任就是在大学生的教育实践中“超越当下,超越一时的功利,达到永恒、达到对教育本真性追求”。

路径之二:在大学生行为失范规避策略上防患未然与正视已然虽说价值多元必然导致行为失范是悖论的存在,但也要承认价值多元为大学生的行为失范提供了可能。从策略上讲,防范于“未然”更为重要。在大学生中,行为失范者是个别存在,行为守范者尚占主流,但有时由守范者走向失范者只是一步之遥。对此必须承认在守范者中一部分人也已经内隐着行为失范的动机与冲动。鉴于此,“防患未然”是教育主体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在大学生的经常性教育中要重视大学生利益诉求与心理需求。大学生与教育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存在着明显差异,往往表现为传统与现代意识的对立。对大学生的不良心理表征不要总是单向度强调冷静、稳定、理智、克制,而要建立教育主体与学生之间的协调机制,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调节他们的心态。经验教训提醒我们,事件常常总是出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绝路之时。在这种情况下,制度规约与心理契约相统一不失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方法。“正视已然”是表明教育主体对待大学生出现行为失范的基本态度。大学生行为失范是心理危机后的行为过激表现,虽外显于行为失范,但根源在于心理危机。行为失范触犯法律者要进入司法程序,行为失范但未触犯法律者,教育主体要启动心理救助程序,以最大限度使他们重薪回到人生正确的轨道。大学生心理救助是指为行为失范的大学生提供心理慰籍、支持、安抚、帮助过程。通过心理救助使被大学生找回自尊,实现生活理想、生命意义的回归。心理救助非同思想动员和简单的说教,因此也就不能一蹴而就,教育主体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救助中,一要倾听他们的声音。期待他们主动诉说,动情诉说,以此释放其心理压力。二要善于心理分析。通过分析寻求更多的救助途径与方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