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简析大众化进程中大学教师的教学道德

简析大众化进程中大学教师的教学道德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25 01:29:02
简析大众化进程中大学教师的教学道德
时间:2023-02-25 01:29:02     小编:

"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解读了教学道德的基本内涵,而后探计了大众化进程中教学变化给师德带来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大众化进程中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道德。

[论文关键词]大众化 大学教师 教学道德

一、何谓教学道德

在分析大众化进程中大学教师应有的教学道德之前,有必要对教学道德的构成做一分析,因为这将直接影响教学道德建构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通常,我们认为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形成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因此,一直以来我国的高校教学领域和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系中都不乏道德规范,但是它们却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原因之一在于教师过于关注教学道德规范而对教学伦理精神缺乏理解和把握,也就是对教学所认同、崇尚的某种信念或价值取向缺少关注。德国著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在一定意义上,教学伦理精神就是教学的信仰,它对教学发挥宏观和根本的指导作用,它的缺失或定位不当将直接影响教师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践行,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最终将影响教学的发展。所以,教学伦理精神应该是教师教学道德素养的首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教学伦理精神相当于职业道德体系中的道德原则。与道德原则相比,笔者认为教学伦理精神更强调教师的教学信仰,旨在使教学更富有教育的应有品质和灵魂,而不仅仅是旨在对职业道德活动发挥指导作用。在教学伦理精神之下,教学道德规范无疑是教学道德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之间,即在道德规范之上还应包括道德观念,对教学道德而言,还应包括合理的教育教学观念,因为只有正确观念的指引和规范,道德规范才能使行为的道德性得以实现和显现。综上,笔者认为教学道德应该是由教学伦理精神、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道德规范组成的道德体系,其中教学伦理精神是教学道德体系的核心,发挥引领和激励作用,教学道德规范具体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教育教学观念既是对教学伦理精神的具体化,也是对教学道德规范的直接指导。

二、大众化进程中教学变化带来的师德挑战

1.教学规模扩大带来的道德挑战 此外,大学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进行学术研究,后者既是其区别于中小学教师的标志,也是其独特身份的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科研,科研成果在教师的业绩和职称评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很多教师将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放在科研上,教学被放在次要位置,教学上敷衍了事、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的现象开始显露。例如有学生反映“课程表上安排的明明是某某教授讲课,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成其他老师或他的研究生上课,并且都是‘研一’的学生”。在大众化过程中,教学规模的扩大、教学任务的加重和科研压力的增大,促使教师必须做出调整,克服应付教学的心态和行为,这不但关乎其教学质量,而且关乎其职业道德和形象。

2.教学目标改变带来的道德挑战

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相对较少,而且旨在培养政府和学术中的精英人才即掌握高深知识并崇尚知识的“真理性”的人。这不但使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个体的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且使高等教育呈现出知识论的价值取向,即看重知识的目的价值。于是,大学将传授高深知识作为教学的直接目标,旨在发展学生以“闲逸的好奇”精神钻研知识,追求“不受价值影响”的真理的品质和能力。

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不再致力于培养精英人才,而是转向培养知识专业化的精英和社会的领导者,高等教育的选拔和标签作用开始弱化。同时,伴随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知识价值观的重大转变,即由追求知识的目的价值或认识价值转向追求知识的工具价值或实用价值,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之于个体的生活作用开始凸显,并日益被人们看重.也就是人们越来越期待通过高等教育提升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改善和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于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由“求真”转向“求用”。受此影响,教学的学术旨趣开始消减,职业取向逐渐凸显,也就是生存所需或更确切地说谋职所需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因,知识素养的提高已退居其次,教学的目标开始从传授高深知识转向传授实用知识和高深技能。

教学目标由传授高深知识转向传授实用知识和高深技能,对习惯于关注和教授高深理论知识体系,并以其作为自身身份和职业追求象征的大学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教学目标的改变是大众化阶段大学教师展现自身素养的重要方面。 "

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过渡到大众阶段,表明大众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的符号意义或标签作用被淡化,但这只是表层内容。从深层剖析,实际上它还意味着在高等教育努力为大众创造平等发展机会的取向下,个体的发展需求和个性将受到尊重。因此,“与精英高等教育维护特别利益的旨趣相对,大众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普遍尊重个性,并把个性的充分实现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在追求”。在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成为大学的教学目标之一。这一教学目标为传授实用知识和高深技能的教学目标指定了方向,也就是说如果教学只关注传授实用知识和高深技能而忽略培养学生的个性,那么高等教育有可能将自身和学生的发展引向物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道路上。只有确立培养个性的教学目标,大众化高等教育为大众提供的受教育机会才将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大学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教学行为显然不符合这一目标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做出调整。

3.教学角色转变带来的道德挑战

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以“求真”为发展取向,教学以传授高深知识为目标,于是教师成为高深知识的权威者或代言人。这一角色也因大学教师探究高深知识的学术取向而得以稳固和强化,所以在精英阶段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以及知识本身都具有神圣性。进入大众化阶段,人们的知识价值观、 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向和教学目标不但转向“求用”,而且教师的学术活动也开始摆脱神秘化特征,学术研究转向经理主义,即学术研究活动从追求知识的认识价值转向追求知识的实用价值,知识的圣洁性开始弱化。由此,教师知识权威的角色,高高在上的骄子之师的地位开始动摇,教师的角色出现“去圣化”。同时,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实施,学分制和选修课程的推行和深化,使学生逐渐将大学看作提供各种教育教学服务的机构,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权益意识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这种情形下,大学教师知识引领者的形象有所褪色,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教学服务的提供者。此外,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也给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的师生观带来挑战,使教师角色的“去圣化”日趋明显。

“去圣化”表明教师地位或角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教师的具体教学角色和教学行为将发生改变。总之,面对知识权威和知识引领者形象受到的挑战,大学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角色观念,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角色,构建合理的师生关系。

三、大众化进程中大学教师的教学道德

1.明确并坚定人道主义与理性的教学伦理精神

大学教师应该确立人道主义与理性的教学伦理精神,这源于人与大学是确立大学教学伦理精神的主要因素。事实上,人道主义与理性应该是大学恒久的教学伦理精神,只是在大众化阶段它们更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道德素养之一。

人道主义通常指一切强调人的地位、尊重人的需要、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价值体系,教育教学活动与人密切关联,确立人道主义精神是教学的必然选择。在大众化阶段,这一伦理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因为人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开始凸显,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成为大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所以教师应该明确以人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同时,教学目标从注重传授高深知识转向传授实用知识和高深技能,虽然表明高等教育开始关注人的生存需要,但也可能导致学生的发展出现功利化、短视化和片面化的问题,这也需要教师确立人道主义的教学伦理精神。人道主义的教学伦理精神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需要,提升人的价值,同时注重培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个体,即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等人生命题具有正确的认识,对他人、社会和世界具有实践关怀的热情、责任与能力的人。但是,这些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因此大学教学的人道主义精神还表现为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与权利。

理性通常指人的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或活动,在此之上延伸为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对于教学而言,石中英教授认为,教学的理性化是指这样一种思维过程:借助于经过严格定义的概念或范畴,对于种种的教学观念、制度、行为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配置等进行系统的分析、检验、批判与重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非理性成分的过程及其结果,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或探险活动。可见,教学理性是指教学对于自身的反思和调控能力,其目的是使自身不断追求应有的品质。大学教师应该确立教学理性精神,不断对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手段等展开审视和调整,确保教学人道主义精神得到贯彻和实现,确保教学保持应有的品质。在大众化阶段,教师更需要确立理性精神。因为大众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诸多变化对人们传统的大学观念或形象构成了挑战,对教学而言,如何实现新的转变以及同时如何使自身仍保有大学的品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这些都需要教师确立理性的教学伦理精神。具体而言,教学的理性精神主要表现为坚守学术追求的精神与批判精神。

教师的学术追求精神主要体现为教师要力求使教学具有探究性,具体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产生理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意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体悟知识与科学研究的乐趣和目的性价值。其二,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怀疑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教师的批判精神首先体现为教师要理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或课程,在顾及“职业性”或“实用性”的同时坚守和加强“学术性”和“教育性”。其次,教学要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理性批判的态度和精神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责任感激发批判精神。再次,教学过程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允许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并存,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分析和重构。最后,教师要具备理性批判的能力,能展开自我反思和批判,坚守学术追求的精神,根据大学的精神调整教学目标,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整理和传递文化,能理性地批判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与行为,发挥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批判职责。

2.树立合理的教育教学观念

在大众化阶段,大学教师应该树立教书育人的职业观、职业性向与学术旨趣相结合的教学观和平等互学的师生观。

在大众化过程中,面对教学被忽视、教师“育人”意识和职责弱化的现状,大学教师首先要坚定教书育人的职业观,这是教育和教师存在的根基。坚定教书育人的职业观,意味着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的观念,明确丢弃教学就是放弃教师基本职责的观念;要克服大学生已成人、品德发展靠自己的错误认识,要坚持教书的同时育人。在育人方面教师要树立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观,即培养知识、能力与人格全面发展的人,为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知识与真理,形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也要引导他们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价值,培养积极投身和服务社会的公共意识与责任。

教学目标转向传授实用知识和高深技能要求教师树立职业性向与学术旨趣相结合的教学观。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传授实用知识或增加知识实用价值的展示,关注社会和职业发展的动态,注意为学生及时增加最新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渗入高深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术好奇心,提高其学识修养。因为不论高等教育发展到何种阶段,大学之为大学始终有其不变的宗旨和特征,这就是传承、探索和创新知识。事实上,高深知识才是技能创新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确立教学的人本发展观,也就是说教师要明确职业性向与学术旨趣相结合的教学取向应该立足于这一基础,即教学应该“尊重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规律,尊重人的个性和自主性,尊重人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从而生动、活泼、有效地满足个人身心发展的整体要求,促进个人全面提高素质,形成完整的个性”。只有这样,大学教学才能既关照到学生的职业所需也能关照到其发展所需,也才能实现怀特海所言的大学理想或目标:“一所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

面对大众化给大学教师教学角色和师生关系带来的影响,大学教师应该树立平等互学的师生观。它包括教师应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知识探索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应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探究者的观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其个性特点、学习自由与权利;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其发展性,鼓励其创造性;开放课堂,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并公正地对待学生的见解。

3.践行敬业、尽责和关爱的道德规范

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教师岗前培训指导纲要》中规定了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教书育人,遵循规律;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科学,坚持真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学而不厌,开拓进取。在大众化阶段,大学教师在遵守上述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更应该注意敬业、尽责和关爱的道德规范。

教学敬业要求教师精心投入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大学教师要重视教学工作,正确认识其价值,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正确调整校内教学和校外兼职的关系,正确处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积极克服应付教学的心态与行为。

在敬业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到尽责。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主要凝结在学生和知识上。面对学生,教师要善于了解、关注和认真对待他们的教育需求和个性;要积极把握大众化阶段教学发生的变化,要认真对待教学目标的转变,努力丰富教学内容,不断革新教学方法,精心准备和教授课程;要严格要求学生,督促其学业和人格的发展。大学教师是高深知识的掌握者和创新者,探索知识、展现知识是其生命力和魅力所在,对知识负责就是维护大学教师的基本尊严。因此,在对待知识上,大学教师要确立学术追求的信念,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不胡乱捏造,不妄下结论,要正确处理知识的目的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关系,同时要克服“文人相轻”的倾向,尊重其他领域的知识及其价值,尊重他人的研究。

在大众化阶段,学生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学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求学、就业和人生发展中遇到的众多问题都需要教师实践“热爱学生”、“关爱学生”的规范。事实上,当教师以关爱的情感和心态面对学生时,师生关系的工作性质将易于淡化,生活性质将易于凸显,师生关系将变得更加温馨、平等。为此,在教学中,大学教师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积极与学生沟通,帮助其解决难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