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高校世界史教学中西比较教学法的创新与应用

关于高校世界史教学中西比较教学法的创新与应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14 00:31:22
关于高校世界史教学中西比较教学法的创新与应用
时间:2023-06-14 00:31:22     小编:

"

论文摘要:中西比较是高校世界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应用必须服务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做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运用中西比较教学法时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理论与史实的统一。

论文关键词:高校世界史教学;中西比较;创新;应用

一、世界史教学中西比较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历史比较主要作为一种宏观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历史现象(事物、概念、过程)进行比较研究,以求同求异,求常求变,从中寻求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扩大和加深对于历史的认识”。对于历史研究来说,运用比较方法是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手段。在历史教学中,比较教学法同样是深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目前对于比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相关文章也为数不少。《比较历史学与历史教学》一文提出,比较历史学以人类历史为对象,以世界各国历史特征为重点,从时间上比较“求常求变”、从地域上比较“求同求异”,有利于探索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探求历史教学规律,推动历史教育改革。田径在《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提出比较法在历史学习中的步骤:遵循历史相关性原则,明确比较目的、确定比较类型,确定比较项、进行分层比较,得出结论,揭示规律。《历史比较纵横谈》一文中把历史比较分为对比法、比较法、类比法三种。《历史教学中的联想与比较》一文提出比较分为背景比较法、特征比较法、本质比较法、全面比较法四种,应注意联想与比较的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举例分析了因果比较、系统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逆向比较等方法的特点和教学作用。《历史比较教学论略》谈到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教学的类型包括纵横比较、宏观和微观比较、事实和反事实比较、一般和特殊比较等,强调比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比性、以科学历史观指导、把握比较教学的特性等。

学术界对于比较教学法的研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比较法的意义、类型、步骤、方法等问题,但也存在着一些空白,比如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中学历史教学,有关高校历史教学应如何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对比较方法进行创新和运用的论文还很鲜见;谈教师教学方法的文章较多,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比较法进行专业学习的研究相对较少;多数文章从探寻历史规律的角度分析运用比较法的成果,但却忽略了教学方法运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鉴于此,笔者拟在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侧重于从中西比较教学方法的角度,对比较教学法的创新与应用进行粗浅的探讨。笔者认为,高校历史教学具有与高中历史教学不同的特点,而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对高校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在比较教学方法的运用中,高校教师应时刻以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调整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地运用比较方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

二、中西比较教学法的运用

当前,我国人才需求正走向市场化、多元化的道路,教育培养目标也向多元化、技能化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高校历史教学培养对象和目标就显得相对滞后,仅局限于培养中学历史教师及科研人员,培养目标以掌握史实、发现历史规律为主。新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塑造具备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科研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观念的创新,注定需要在历史教学中同步进行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与此相适应,从比较教学法的目的来看,高校教师不仅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和理论,更要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圭臬。因此,在运用中西比较教学法时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加强:

1.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很多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强、知识基础较好,所以大学课堂应该是信息量越大越好。殊不知,任何层次的教学都应该注意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述做法只能培养出死读书、读死书的“流水线产品”。既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服务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那么,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是最好的实践和锻炼。教师要避免在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不可把中西比较变成单纯的教师秀。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并得出结论,使之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理论,又能从中磨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以高校历史课“工业革命”一章为例,笔者在运用中西比较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前教师布置了若干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包括: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原因;法、美、德、俄等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原因;欧美各国工业革命的特点等。在课堂上,教师在简单指导之后,讲述的任务交给了学生,由学生根据教材和预习内容对上述问题予以分析,之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这样,在课前、课上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贯穿始终,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总结、积累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得到了锻炼。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主动地对一些有可比性的问题产生了兴趣,并进行比较研究和分析,从而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能力的持续培养双赢。

2.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运用中西比较方法,一定要避免就事论事,必须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探究现实问题的历史根源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效果有限。

同样以“工业革命”为例。这一章采用中西比较方法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中、西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东西方错位的基础上,了解当代中、西社会发展的基础、特点及其历史渊源。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四步,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步,首先引导学生对欧美各国工业革命的特点加以比较,从西方社会内部探究差异;第二步,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让学生解析近代中国发展落后的原因是什么,近代西方国家崛起的直接动因是什么;第三步,在解决了上述问题之后,学生应知其所以然,即中、西不同发展水平的历史根源是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根源的挖掘,把近代以前和近代早期中、西历史发展的特点与工业革命串联起来,“瞻前顾后”、温故知新。但至此,并非整个教学过程的终结,本堂课比较法运用的最终目的和精华体现在第四步,即在追溯历史之后,分析今天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这其中包括中国相对落后之处,也包括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中国领先于西方的成就。通过比较,让学生挖掘中西今昔发展特点的成因。这样的四步比较分析法,不仅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也在抚今追昔的过程中使“以史为鉴”的史学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

3.注意理论与史实的统一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更要注意理论与史实的统一,让学生把比较的直观结果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在归纳总结中高屋建瓴地理解和运用历史规律。

在讲授“美国西进运动”一课时,笔者又一次运用了中西比较的方法,把美国的西进运动与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加以对比学习。学生在掌握了美国西进运动的基本史实后,通过搜集资料,把西进运动和西部大开发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分析了两个运动的时代特点、形成原因、目的等问题。在初步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论角度概括西进运动的成因。结合19世纪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政策变迁等因素,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及阶段、水平与西进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并从理论层面引导学生对资本主义的特性、资本主义扩张的本质及其历史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第40题就比较好地考核了学生对于中西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认知水平。该题要求学生从分析三个材料出发,分析明清时期中国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对恩格斯所说的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前提”的认识。这种通过材料解析进行中西对比、归纳概括,探寻历史规律的命题,实际就是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课改后的教学思路和高考命题思路提示我们,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与史实的统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