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对于社会民众奥运会赛后倦怠对策分析

对于社会民众奥运会赛后倦怠对策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7:11:55
对于社会民众奥运会赛后倦怠对策分析
时间:2013-12-18 17:11:55     小编:

"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奥运会后民众出现赛后倦怠的负面影响。针对社会民众的奥运会“赛后倦怠”这一社会心理及其影响,提出北京奥运后消除民众“赛后倦怠”的社会焦点转移、场馆利用等应对策略。

论文关键词:奥林匹克;体育社会学;后奥运;赛后倦怠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了倦怠概念,并指出工作倦怠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近年来,“倦怠”这一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运动领域中,如邢淑芬等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发表过论文《关于运动员倦怠的研究述评》,该文从运动员倦怠的概念界定、症状表现、理论框架及影响因素等四个方面对国外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又如《运动员倦怠的测量、模型与预测变量》一文中陈作松、周爱光对运动员倦怠展开了相应的研究。目前,国际上有学者提到过社会民众的奥运会“赛后倦怠”这个词,RichardCashma《奥运会及其遗产:悉尼奥运会的经验教训》一文也提到悉尼奥运会后出现过这一现象,并且正在积极研究奥运会后引起民众心理变化的“社会效应”。国内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展开类似的研究。

一、奥运会“赛后倦怠”及其影响

(一)关于倦怠与社会民众的奥运会“赛后倦怠”

倦,就是疲倦、疲劳的意思;怠,是消极、厌烦的意思。心理倦怠指的是“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社会事件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指的是对自己进行负性评价的趋势,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降低,经常的感觉是缺乏进步甚至是在原有的水平上降低。当前,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职业倦怠、工作倦怠、婚姻倦怠等社会问题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社会民众的奥运会“赛后倦怠”指的是在奥运会刚刚结束的一段时期,承办城市和国家的人民由于奥运会的突然离去而产生的一种赛后消沉与倦怠的社会心理。“赛后倦怠”是一个临时过渡时期,是人们经历了奥运会的“大喜过望”与赛后“人去楼空”的失落后所产生的沮丧,并使得恢复正常的生活变得困难。人们想尽可能地忘记比赛,因为这占据了他们生活和媒体长达7年之久,此时,伴随着奥运会的结束人们的兴趣将发生戏剧性的衰落,突然间不知道奥运会到底要实现些什么,突然间不知道接下来要用什么来鼓舞心智,内心的价值认同就产生了一定的偏差,于是就产生了一定的倦怠心理。

社会民众的奥运会“赛后倦怠”最明显的征兆是对奥运会甚至是整个社会渐渐失去了目的性和应有的热情,主要表现有:感到自己有明显的空虚感,觉得自己的心智好像被掏空了一样,对社会丧失热情,对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降低;个人成就感降低,对自己生活的意义和奥运价值的评价下降。

(二)社会民众的奥运会“赛后倦怠”的负面影响

就个体而言,社会民众的奥运会“赛后倦怠”的内在的后果有情绪低落、颓废、易怒、脾气暴躁、失眠、对社会活动缺乏兴趣等,并将导致情绪障碍和健康不良。其次,倦怠还有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之类的心理问题。为了应对各种倦怠问题,个体可能会增加酒精和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引发新的问题。此外,工作中的个体可能会产生工作倦怠、职业倦怠,并把倦怠心理延伸到工作之外,把情感耗竭等负性体验带人到家庭生活之中,从而影响家庭和朋友关系。最后,随着倦怠程度的加重,个体的消极意向逐步明显。

就组织而言,随着倦怠个体应激程度的增加和所感知的社会支持的减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与能力逐步下降。倦怠的个体在工作中采取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退缩行为,工作质量也明显下降。高质量的社会参与要求时间、精力、努力、承诺和创造性,而倦怠的个体却不再愿意付出。这种对奥运、对生活的倦怠还具有传染性,最终可能形成全组织、全社会的倦怠心理。

因此,不论从个体还是组织及社会来讲,社会民众的奥运会“赛后倦怠”的产生都将造成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会使得本是民心工程的奥运会酿成民心萎靡不振的“苦果”。然而,从历届奥运会承办城市和国家经历来看,社会民众的“赛后倦怠”心理现象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成为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蒙特利尔纳税人的噩梦”,巴塞罗那奥运会造就了地产泡沫使得民怨不休,1998年长野冬奥会使这座被称为“日本屋脊”的城市患上了“后奥运综合征”,雅典奥运会巨额的资源耗费使得至少要为这15天的狂欢承担10年以上债务的居民非常郁闷,再也没有了赛前的激情。即使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悉尼奥运会,也经过过两三年的赛后消沉。"

二、社会民众的奥运会“赛后倦怠”的北京对策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奥运过后民众可能产生的“赛后倦怠”心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略。基于民众“赛后倦怠”产生缘由,笔者认为北京奥运会过后消除“赛后倦怠”的总思路为:让民众重新树立一个社会目标;让民众的体育热情持续不断;让民众得到切实的便利;使国家、城市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社会焦点的平稳转移

社会民众的奥运会“赛后倦怠”诞生的诱因主要是人们经历过了一次重大的事件后,突然感觉社会失去了目标,个人没有了兴趣,因此产生了迷茫、倦怠和消极的情绪。如果此时给予适当的社会引导,将社会焦点平稳地转移到另一件大事件上来,使民众再次焕发激情、点燃信心,从而减轻民众“赛后倦怠”心理。

当然,除了世博会之外,我们还可以制造很多振奋人心的热点,如神州七号飞船将于奥运会后发射等。

(二)赛后场馆的充分利用

奥运会后的体育场馆利用既是北京的难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同时也是影响民众“赛后倦怠”情绪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赛后场馆的充分利用、民众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奥运会的凝聚力持续下去,不至于使人产生“人去楼空”的沮丧。雅典奥运会后不久,各方媒体便纷纷开始报道雅典人的苦恼:体育场馆和辅助设施因管理艰难而出现破败迹象。在雅典市内,古代马拉松比赛跑道两侧的排水沟完全被废物堵塞;一座世界级的篮球馆内部顶棚破了几个洞,正往下滴着水;斯科尼亚斯赛艇中心的蔚蓝色水已经变成了褐色

根据现代奥运会场馆的运营经验和规律,后奥运时代场馆的运营主要以组织大型体育、文化、商贸、政治、宗教活动为主,成功的例子有首尔和悉尼的奥林匹克公园。成为多功能的大型活动中心是奥运会场馆运营管理成功的关键环节。奥运会结束后,北京一方面要继续引进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场馆优势,发展旅游、会展产业。奥运会结束后,在没有体育赛事的日子,还可以把场馆变成会议中心、康体中心、博物馆、电影院、零售点、演唱会舞台等,为其他商业、文化、娱乐活动的展开提供场所和设施。综合利用奥运场馆周边的饭店、基础设施、娱乐休闲场所设施,满足游客全方面的需求,将这些区域打造成为北京市最有品位的文化、休闲、健身中心,使奥运场馆群成为市民及游客观光旅游、社会活动的热点区域,成为民众生活中不能不去的场所。

(三)体育赛事的持续繁荣

北京奥运会作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会,全国人民尤其是北京市民倾注了大量的精力与热血,只是为了奥运会短短16天的超常期盼。但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这种热情将急剧衰退。这种热情的巨大落差正是社会民众的奥运会“赛后倦怠”形成的基本原因。有维护这种对体育的热情,只有维持体育赛事的继续繁荣,让体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

因此,奥运后应努力将北京打造成国际重要体育赛事中心。奥运会后,北京将迎来包括国际马拉松比赛、2009年升级的中国网球公开赛等一系列国际赛事。北京还应加大力度继续努力,大量引进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既可使奥运场馆得以充分利用,更可使民众对体育赛事、奥运精神持续关注,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

(四)奥运遗产的开发与推广

奥运遗产是指在奥林匹克运动实践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与精神遗产。奥运遗产的开发与推广是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的重点工作,也将成为全国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人民评价北京奥运会成功与失败的准则之一。人们将在奥运结束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关注甚至是参与到奥运遗产的开发推广中来,这样既可以挖掘“后奥运经济”的巨大潜力,还可以维持民众对奥运的一贯热情,消除民众“赛后倦怠”情绪。"

悉尼奥运会被称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奥运会,不仅因为奥运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奥运也为澳大利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悉尼最为可观的是在前期和会期精心积累、卓越操办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届成功奥运会的大背景引发世界性的认知、认同、认购的需求浪潮,让狂热的申奥城市群、压力巨大的办奥国家、各类计划举办重大国际性主题文化活动的组织顶礼膜拜。在政府的支持下,仅原悉尼奥组委主席桑迪·威先生就在悉尼奥运会后50余次率团访华,规模大时携35家澳大利亚公司和8位悉尼奥运顶级专家。这种大力度主动营销产生的成效:雅典、北京两个筹办城市都活跃着悉尼奥运会材料供应商、建筑商、技术服务商的身影,澳大利亚以产业集团的综合实力获得雅典、北京两个奥运村总体设计方案的合约,中标北京国际游泳中心(水立方)、射击馆、青岛项目等设计建设工程。悉尼奥运让世界、也让澳大利亚人民看到了“一个兴旺的民族”,悉尼市民更是欢欣鼓舞。

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在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考查报告指出,如果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将给人类留下一份独一无二的遗产。北京奥运会将有太多的遗产等待我们去开发,除了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一流的体育设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更多地将体现在中国独特的人文气息,如传统体育、全民一心、奥运价值的认同、志愿者意识等。北京奥运会的志愿工作人员将达10万人左右,通过参加志愿服务队伍及其教育培训,有助于培养国人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这对社会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五)城市建筑的再次繁荣

“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座有魅力的城市,能使居民在城市人居环境中体验到“城市情境”、“场所精神”,在活动、交往中体会城市生活的魅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改善是长久的举措,也是造福于百姓的好事,能使市民得到切实的便利,可以振奋民心。因此,奥运会后城市建筑的再次繁荣不仅可以营造欣欣向荣的城市发展景象,还可以引领城市文化,振奋市民精神,使人们从建筑中品味到城市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

巴塞罗那奥运会后的建筑繁荣也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中国建筑的发展树立了成功的范例,提供了一个可能探索的方向。在奥运工程相继结束后,北京应及时制定新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以推动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结合北京“十一五”规划已确定的新城建设、新农村建设、轨道交通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继续使首都建筑保持相应的水平和速度。

(六)城市营销的全面推进

奥运经济既是注意力经济,又是品牌经济。举办奥运会,实际上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做一次“全球形象广告”的机会,而且这种“广告效应”的持续影响力远超出人们的预想。2008年的北京,全球22000名记者、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你不想让世界了解北京和中国都做不到,北京奥运会最重要的目标和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要向全世界展现一个追求和平、进步、谦和、文明的国家及城市形象。奥运会结束后,我们应当继续挖掘奥运会带来的全球品牌效应,全面提升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在塑造北京城市品牌方面,应将北京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品牌进行精心包装设计,并利用项目招投标、企业咨询、海外推介、国际交流等一切机会向世界展示北京的新形象、新面貌。通过精心培育、挖掘北京的人文特色,提升城市品牌的内在价值,深刻挖掘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丰富北京城市的人文内涵,重点打好文化牌、旅游牌、高科技牌、环境牌,使城市布局、场馆建设、生态环境等更具中国特色,让北京城市品牌更具人文魅力。应当通过举办奥运会,把北京建设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市民都是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自然也就融人了城市营销的进程中,自然会为奥运骄傲,为北京自豪。

三、小结

巴塞罗那原奥组委秘书长曾经对北京有这样的忠告:“在筹办奥运会时,不要想‘震惊世界’。想举办一届过程快乐、轰动世界的奥运会,结束之后必然收获痛苦。但要着眼于举办一届促进城市发展、满足市民需要的奥运会,扎扎实实工作,过程也许痛苦,但结果肯定会‘震惊世界’!”奥运会的筹备与举办离不开全国人民、尤其是北京市民的支持和参与,少不得民众的激情、向往与凝聚力。奥运会后,我们同样应该关注民众的社会心理,不能让民众的热情随着奥运会的结束就嘎然而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