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简析网络话语方式中的文化意识觉醒和文化信心重建

简析网络话语方式中的文化意识觉醒和文化信心重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3 00:00:26
简析网络话语方式中的文化意识觉醒和文化信心重建
时间:2023-02-03 00:00:26     小编:

"

论文摘要: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在中国兴起以来,网络语言在话语方式上体现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用语的鲜明特点在本文中,作者探讨了网络语言的兴起与发展,并进一步指出,网络语言的话语方式反映了国人的文化意识觉醒和文化信心重建

论文关键词:网络;话语方式;文化

一、网络话语方式简述

自互联网在中国兴起以来,网络语言便以一种崭新的话语方式迅速占据了网络世界,并积极从传统话语方式那里抢占领土。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从最初引起“人神共愤”的破坏作用到渐为“人神”接受但仍被蔑视的补充作用,到现在对传统话语方式形成挑战并占据一定优势的反哺作用,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的附着物,初从国外引入时,理所当然地带有非本土特征,具体表现在对外语、数字等“新语言”的过度引进和简单模仿。比如,表示对帖子关注则用“lp”,表示“谢谢”则用“3ku”,表示“再见”则用“886”。这些表达方式伴随着互联网内外对信息产业的极大热情,泛滥一时,引起了学术界和维护母语纯洁性支持者的激烈反对。

第二个阶段,网络语言在创新方式上继续保持着非主流、反传统的特点,但也开始注重其通用性,以满足网络世界中不同群体的沟通需要。一些盲目引进的表达方式被逐渐淘汰,而更多带有中特色的表达方式则方兴未艾,网络语言开始赢得社会接受:比如,从“email”到“伊妹儿”再到“电邮”渐次必替,从“waiting”到“等待jng”再到“等待叶1”的悄悄演变,等等。

第三个阶段,外语和数字等舶来的网络语言继续退缩,本土化的表达方式占据网络话语方式的主流。随着网民注意力从单纯娱乐向关注社会的转移,网络语青开始求对社区、社会的影响。2008年,围绕四川大地震,“不抛弃、不放弃”一语说尽人民群众对抗震救灾的军人的崇敬之真情,“范跑跑”一阋尽网民对在地震中罔顾师责、抢先逃命者的讽刺调侃之能。而2009年伊始“躲猫猫”一词则用戏谑、反讽之手法,表达了网民对有关责任人侮辱全国人民智商之言论的谴责。这些网络用语,以其独有的话语方式,借助网络的强大影响力,迅速推广开来。

二、当前网络话语方式反映了网民对传统文化意识的觉醒

(一)语言体现文化意识

如果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区,注意保护并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努力首先就体现在语言方面。日本语所呈现出来的新生态,就鲜明地支持了这一点。虽然年轻人对欧美文化抱有极大热情,却并没有忘记本民族传统文化:日本语虽然借鉴了一些拉丁字母和西方语言成分,但对于使用片假名拼读外来语(如英语单词start写成灭夕一卜)、用平假名做本族语的书写体系(如“电话”写成尢扣,“新闻”写成L;:尢),日本国民有着高度共识。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区,经历了长时问的殖民统治和文化同化后,加之有复杂的民族构成和宗教派系,非但无从认定自己的传统文化所在,更难以在保护和继承发扬方面做出努力。印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对于这样一个民族语言(该国国民对什么是其民族语言也有争议)不是通用语言的例子,想从其网络语言中考察其文化意识,似乎不和逻辑。

(二)网络话语方式体现了网民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

求真务实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网络用调侃戏谑的语言发扬了这种探究事实真相的倔强精神。网络语言是从现有媒体帝国的岩缝中艰难探出头来方才见得阳光的。作为现有媒体帝国霸占不到的角落,网络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与之截然相反的话语方式和叙事风格。当现有媒体帝国依然用僵硬、呆板的官腔官调和早已没有丝毫生命征兆的语言喋喋不休地重复那些千篇一律的,早已不是新闻故事的时候,网络已开始用另外一种话语方式披露那些故事背后的新闻。当现有媒体帝国还在为“与国际接轨”大张旗鼓时,网络上早已开始对这种谄媚的言论背后一小撮人出卖民族利益的真相进行揭露和挞伐。比如,现有媒体帝国报道了一位十三岁女学生对网页不良内容“很黄很暴力”的评价后,互联网上便出现了“很……很……”的句式,对传统媒体为新闻当事人设计台词的虚假报道方式进行了讽刺,例如,“很好很强大”、“很傻很天真”、“很丑很猥琐”、“很假很骗人”等等。"

关注民生是传统文化的最大价值追求,网络把这种追求用新的话语方式和新的话语载体放大了,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民生艰难、话语权被霸占的时候,“围”出现了,网友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了普通群众生计维艰的苦闷和无奈。“物价与欧洲接轨,房价与月球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的讽刺句式出现了,网友用其独有的话语方式对上述为特殊利益阶层代言者进行了讽刺和挖苦。

倡导传统价值观,坚持维系社会稳定的伦理道德体系,是传统文化的崇高义务;网民非常可贵地承担了这种社会责任,对社会不良风气进行了谴责。“有钱人终成眷属”,讽刺了失当的婚姻观。“就算是believe,中间也藏着一个,反映了网友对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痛心。“现在的导师都不叫导师,也不叫老板,叫科研包工头”,则嘲讽了时下高等学府和学术界存在的种种不正之风。

总之,网友用网络所特有的话语方式勇敢地承担起了匡正社会风气、倡导传统价值观念、重新定义社会行为规范的崇高责任,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思想、无法不治的思想、民贵君轻的思想,体现了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在西方世界对国人进行物质收买和文化麻醉的复杂形势下,我们的网民用这种网络所特有的话语方式诠释了传统文化在历史延续上的强大生命力和在人民群众中的深厚根基。

三、网络话语方式体现了网民对民族文化的信心重建

明末清初,国学衰微,文坛沉疴积习使文学创作如残花败柳。而沾染前朝文学陋习甚少的纳兰性德,则以清新淡雅、雍容细腻的文笔为当时萎靡颓唐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空气。如今网络语言之于传统话语方式,则如纳兰性德诗同之于当时的文坛。

虽然尚不能断言传统话语方式无力承担负载、传达传统文化精髓的使命,但其程式化的表述习惯和僵硬的语言表情,的确不能以崭新的风貌传播富有极大活力的民族文化。网络语言的历史作用尚需待议,但网络语言的话语方式却早已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仿佛朝气蓬勃的少年,把民族文化从老态尽显的旧话语方式中拉了起来。这种话语方式虽然风格俚俗,但朴实动人,贵在真切,虽然泥沙俱下,但沙里淘金,终有正果;整体上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年轻而不失稳重的、闲散却不失进取的、活泼但又有深度的、嘻哈不羁同时又严肃认真的新鲜面貌,激发了民族文化信心,振奋了民族文化精神。

(一)当前网络话语方式发展了汉语魅力体现了网民民族文化信心的增强

互联网兴起之初,外语和数字是最流行的网络语言。鉴于互联网非本土产生,这种现形在短期内是正常的。但如果一国网民在网络上长期使用非本国语言,则说明该国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和民族信心有问题。而中国互联网上所使用的交流语言,则很快恢复了以本国语为主的常态。非但如此,网民还以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使汉语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指出,新词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构成材料以汉字为主,兼有别样。254个新词语中有13个字母词”。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大量使用词语模类推构词,词族化表现明显”,这在网络语言中俯仰皆是,比如,“~族、~客、~奴、~友、~门、~吧、~日”等。

(二)当前网络话语方式对外国媒体语言视角的变化体现了网民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重新认同

曾几何时,我国青少年对外同商品的广告语言都表现出顶礼膜拜式的崇敬和盲从。而在当今的互联网上,网络语言则以本国语为主要素材创造而成。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虽然网络语言的话语方式往往不是从正面传达信息,但其中体现的价值取向却是严肃的;第二,网络语言并非都是由网络中人创造,而是网民通过关注国家发展、民生民情和社会百态,对社会热点词进行选取并加以适当改造而出现的比如,“做人不能太CNN”,是对旧有的一句流行语加以修改而成的,表现了网民对部分圈外媒体歪曲事实、有选择报道方式的不齿。而把现任美国总统Obama的名字翻译成“噢爸妈”,借以表达网民对美国大选的观察,则既形象又犀利。相比曾经对外国媒体偏听偏信的非理智一代,当今的网民已体现出了很高的思考水平和分辨能力,其网络语言不但反映了其对国内事务的密切观察,而且反映了对与中国相关的国际关系和国际话语权情势的准确把握。更可贵的是,他们更加相信祖国,更加相信自己的文化。

四、结论

网络语言自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正如任何种行业性、群体性或者社性语言一样。所不同的是,不同行业、群里和社区的人都会通过网络而走到一起,正是区别于实际生活语言习惯的网络话语方式,打破了不同来源网民的沟通障碍,使互联网成了当今社会的第四媒体,且是可参与性最大的、传播速度最快的、最有时效性的媒体。网络话语方式中体现出来的文化意识觉醒和文化信心重振,则尤使互联网显得优于其他媒体。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