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高校德育不容忽视的课题: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德育不容忽视的课题: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2 02:47:25
高校德育不容忽视的课题: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时间:2022-10-22 02:47:25     小编:

"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的兴起,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道德观念深受其影响,在充分享用网络提供的高科技文化成果的同时,亦有诸多负面效应。同时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该文分析了目前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同时结合相关理论、参阅相关研究成果,从网络环境、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入手,针对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高校德育

道德教育是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培育理想人格、造就人们内在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道德教育是指生活于现实各种良好社会关系中的有道德知识和道德经验的人们(亦可称道的道德上的先觉者),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对其他人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种活动。

在我国。高等院校是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中存在的消极现象,直接影响到一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个别大学生甚至因此误入歧途。面对互联网汹涌澎湃的发展态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面临着如何回应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党和政府更是及时提出了要正视和利用好互联网,抢抓网络教育阵地,努力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措施,无疑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消极影响。由于大学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正处于向成熟转型的时期,还具有思想偏激、自控能力不强、易受外界诱因影响的特点。所以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一些不良因素给广大大学生带来的许多负面的影响和冲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道德信念选择的复杂性。网络信息的全球.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碰撞和渗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学生阶段恰恰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由于网络发展,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内容的涌人。带来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文化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与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明显,它容易破坏大学生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价值和文化观念,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仿徨、困惑、无所适从,不利于接受和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二)道德规范逐渐失效。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甚至反动的内容。比如色情、打斗、盗窃、诈骗等。由于大学生的道德观还没有定型,对社会的把握、人生的经验还不够,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加上大学生猎奇心理.以至于有些大学生在网上专门搜集与暴力、色情有关的信息,有些同学整天沉溺于玩电游。据美国专家一项调查,经常玩电游的学生比不玩电游学生暴力倾向多一倍。追求标新立异,奇装异服,男生带耳环,男女学生同居,认为这是一种时尚、时髦,心中没有一杆“秤”(道德评判标准),道德观念十分迷茫。

(三)道德情感逐渐淡化。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面对面的交谈。从而达到情感交流。然而网络快捷获取信息和快捷联系的特点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传统的具有可视性亲情感的人际交往方式大大减弱。一份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几乎有75%的被调查者有“网络迷恋症”和“网络孤独症”的倾向。在虚拟网络中,以“隐形人”出现,可以扮演不同角色在虚拟的网络中抒发感情,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大学生如果经常与电脑打交道.缺乏生动活泼的人际交流,势必导致情感的萎缩与淡化。

(四)道德意识缺失与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犹如身临其境的新鲜与刺激的同时,很可能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并容易感到自身的渺小与无能。适应现实的压力会急剧增大,经常处于应急状态,容易诱发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严重时导致人格的异常。痴迷于网络的学生往往容易变得冷漠自私和性情孤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最近教育界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讨论甚热。但由于网络文化是新生事物。其特质有一个发展显现过程,故对网络道德本质、核心价值和教育方法的把握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使得当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或不知所措、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缺乏对策等现象。加上学校重道德理论灌输,轻道德实践,轻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辨析力、选择力和创造力,使大学生难以给自己一个准确的道德价值定位;有些学校德育工作过分拔高了道德标准,使之“神圣化’,选择的模范人物过分夸大宣传,使之太崇高、太伟大,使同学们感到高山难以仰止,学不来。忽视了对学生基本道德标准的确立和塑造。

(一)就教育方式而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读报刊、念文件、听报告、座谈等形式,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式、填鸭式、强迫式的灌输教育方式。这种单向型的方法,其基本特征是教育主体居高临下,信息由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单向灌输,教育主体不关注教育客体的信息反馈。而互联网的“交互性”特点,使这种“一言堂”、“一厢情愿”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大打折扣。

(二)不少师生认为,网络交往具有自由性和隐密性。学生在网络上的道德人格和思想政治表现十分复杂。如某学校一项已被师生通过的改革举措,在网上却引起很大的争论,各种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交锋十分激烈。

(三)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在网络时代。很难较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使得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局面,感到“难教难管”。

(四)虽然不少教师在实践中也深感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但鉴于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这些特殊性和规律还没有被人们所把握,所以,不少教师在“十分复杂”面前,显得不知所措,知难而退。

三、大学生网络德育——高校德育的新机遇

在21世纪,随着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变革,以上这些价值差异乃至冲突通常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消解和融合,且也愈来愈不可能仅由任何权威人士或权威机构施以简单的正误裁决便可达成共识决定取舍。传统的“美德”式的教育,仅仅要求学生只接受几条道德规范己经过时,然而就此完全抛弃传统而置大学生于放任自流的地步,不仅不利于他们养成为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还会对其心理发展也会产生诸多隐患。这些都客观地要求对传统德育面临的任务、方法、内容、途径等进行观念的更新。"

(一)高校应确立适应网络社会的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的历史使命要求它始终站在时代和科技的前沿,对于体现现代化科技水平的计算机网络,不仅不应使其成为德育工作的空白,而且应成为推动德育工作方法创新的有效载体。这就要求思政工作加强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性,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的束缚,担当起引导潮流的使命,而任何犹豫不决。都必将导致德育工作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马克思说得好:“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到来,必然会使传统德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这种革命性的变革,很显然不仅仅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德育的理念上。比如说,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德育何以存在?德育教师的职业技能如何培养?德育的内容、方法如何创新?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

(二)网络德育的来源和依托

(1)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教师(上接第63页)培训。拓宽教师的文化信息意识。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思考教学的改革;应努力学习现代技术,要学会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会利用网络获取新的知识。以进入教学工作的前沿。

(2)培养德育工作者的网络思维方式。这迫切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改变以前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树立交互网络思维方式与多向性的开放思维方式.克服传统德育教育所受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在思维的广度、速度和深度上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变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3)网络道德教育生活化,很多文章说网络教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自律与慎独。事实上,大学生有自己的好恶,他们希望有自己的网络,而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实在太少了。在问卷调查中问及学校网站的吸引力时,95%的大学生都选择了“没有吸引力”。

把过去那种填鸭式的灌输说教型的教育向愉快型、领悟型转变,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把过去的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型教育转变;把走出去转变成走进来,这才是根本的德育教育转型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教育内容和教育具体过程更加生动,贴近大学生的生活。道德教育有了吸引魅力,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无需强制性地灌输了,自律自然而然的养成。

总之,目前我国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探讨和研究还是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研究成果离当前网络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而网络应用中频出现的不道德行为又确实使人忧心忡忡。这就凸现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和紧迫感。尽管网络时代的到来使道德教育环境发生了很的变化,客观上也增大了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我国己经在这方面迈出了步伐.高校只要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充分重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就会使德育工作具有实效性地嵌入互联网中,明确切点,抓到重点,打造支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