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探析

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探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7:16:46
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探析
时间:2013-12-18 17:16:46     小编:

"

【论文摘要】伴随着大学生网民的增多,有关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深化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教育,丰富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情感体验,培养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自控能力,不失为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教育 方法

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娱乐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二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l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3.84亿,和去年相比增长了28.4%。大学生在网民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中都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可见大学生网民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群体。网络在大学生的信息交流、人际关系、视野拓展等方面显现出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日益突出,长期的网络生活,使得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道德情感,削弱了道德意志,这些在道德意识方面存在的偏差很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在网络上甚至是现实社会中产生相关的道德失范问题。由于网络本身的隐蔽性和网络管理技术的滞后性,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要真正得到解决,最终要回归于大学生主体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的提高,这就对当前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如何让大学生自觉遵循网络道德规范,提高网络道德水平?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往往经历着从道德意识层面向道德实践层面渗透的过程,只有当被教育者内在的道德意识真正有了提高,外在的道德行为才会表现得合乎规范,这一点同样适合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要积极稳妥地开展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就需要从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层面出发,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行为自控三个方面出发,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最终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符合社会所期待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一、深化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教育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倡导的道德认知发展学派指出,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是道德认知因素。一个人要自觉地按照某种规范去行为和决策,必须首先对这些道德规范有所认识,形成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只有这样,他才能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评价。这一观点明示我们,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网络道德是当前大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做好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学校首先要致力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概念,纠正错误的网络道德观念,提高他们对网络道德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的认知状况令人担忧。许多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比较模糊,他们大多认为网络道德是虚拟的,对网上行为的规范与否持无所谓的态度。还有部分大学生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黑客是神秘且值得崇拜的,等等。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说,网络道德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以及在道德教育过程大教育方法的不当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当前,学校并不缺乏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认知教育,然而,教学模式固定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趣,这些直接导致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低下。教育者要深化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教育,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教育内容生动活泼,教育手段灵活多样。这里不妨介绍三种网络道德教育方法,以供参考。

案例分析法。大学阶段一般都开有思想品德课和计算机课程,借助于这些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认知教育,还需要多种方法的配合,案例分析法便是值得借用的一种。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围绕教学目的把实际生活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分析和判断的案例,通过独立学习和相互讨论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认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一个出色的案例,往往能成为促成教师和学生良性互动的工具。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授课内容抓住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丰富的特点,选取感染力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案例,并且通过电影、幻灯、绘画等多种手法来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把网络道德教育贯穿在直观形象、富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探讨分析过程大,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网络道德意识。"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授方式。传统的授课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阻碍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大可以尝试将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与到课程的教授过程大来。如此,学生首先要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消化,并在此基础上查阅各种他们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就在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对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次自我展示和表现的机会。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大能够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对其他同学也会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同学之间的相互比较,落后者必然会产生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授方式使教学过程由单向反馈转变为双向互动交流,这就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的讲解,教育者要时时注意给予反应,这也促使教育者本身加深思考,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

网上宣传与网下宣传相结合。除了课堂上的教育,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程度,还可以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来实现。首先,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教育作用。学校网站和班级博客是大学生经常会访问和浏览的网页,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学校的网站.管理者要密切关注有关网络道德的信息,注意及时更新,重要的信息要重点宣传。班级博客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参与其中,让学生来管理和维护博客,增强学生的关注度。此外,现在许多班级都建有QQ、MSN等工具的聊天群,也可以利用这一途径来传达网络道德的信息。其次,还要做好网下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邀请法律专家或者公安系统的相关人员来学校开展系列的专题讲座,宣传关于网络道德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相关的知识竞猜、辩论大赛等活动,引起学生对网络道德的重视和思考,提高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水平。

二、丰富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情感体验

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可以随意定义自身的角色,人们的网上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人监督和无需顾及舆论的自主行为。当人们在网上面临大量的关于他人情感状态的情境,包括他人在不利状态下所产生的痛苦、烦恼、愤怒等等时,要做出相应的恰当的道德行为,仅仅依赖于个体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缺乏对他人情感的体验,人们往往会变得冷漠无情,甚至会对他人做出更大的伤害。不仅仅是网上,即便是在现实社会,明知故犯这类事情也总是屡见不鲜。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年的中后期,这一时期的青年,生理机能已经基本成熟,但心理尚在迅速发展。处于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情感丰富但情绪不稳定,思维活跃但还存在着逆反心理,他们会本能地对感兴趣的新事物、新现象产生好奇、模仿和尝试。在缺乏有效的道德约束的网络社会,如果不好好地加以教育和引导,他们很容易会走入误区。因此,对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要做到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要丰富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提高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为此,教育者可以通过班会开展主题活动,通过对特定情境的回忆、角色互换和主题升华等环节来引导学生实现上述目的。

对特定情境的回忆。对特定情境的回忆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对过去经历过的情境进行回忆,以此来强化自身的情感体验,并以自己切身体验来更好地理解他人,激发移情性体验。教育者可以从网络社会中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情境(比如“网上言语攻击现象”、“网上诈骗现象”)出发,确立班级活动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回忆在平时的网上活动中亲身经历过的各种情境,如实地阐述自身在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情感体验,包括愤怒、悲伤、高兴、恐慌、沮丧,等等,并且进一步分析引起这一情感体验的原因,让学生设想在什么情境下产生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做到情感体验与情境相匹配。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口发言,也可以从自身开始,尽量做到轻松、幽默,调节好气氛,使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在活动过程大要采取自愿的原则,尊重学生的选择,对于发言的同学要保证使其畅所欲言,不要给予思想上的压力。

角色互换。在学生对特定的情境进行了回忆并且予以发言之后,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假设,比如说,“如果你在网上发布的言论,受到他人的恶意攻击,言辞粗鲁,不堪入耳,你的心情会如何?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这一问题?”“如果你在网上被他人欺骗,在精神和物质上受到了伤害,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看待网上欺诈问题?”通过这些假定的情境,让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来看待这些事件。这一过程可以借助于分组讨论来加以进行,让学生们自己归纳出在这些情境中应有的正确的反应和行为,并且在班级大分享交流的结果和心得。教育者无需参与直接的讨论,只要在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即可。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他人的态度、思想和情感,设身处地地想他人所想、感他人所感,提高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

主题升华。教育者在学生进行了角色互换的基础上,要因势利导,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将他们的心得体会提升到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应及时地告诫他们。网络行为应当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替自己着想,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活动结束之后,教育者还可以根据在活动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拟定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撰写心得体会,字数不限,要做到有感而发,情理交融。通过这一做法,巩固和加强学生对于活动的印象,并且了解学生对于活动的反馈。

三、培养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控能力

相对于现实社会的道德来说,网络道德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自主性。网络道德的自主性客观上要求网络主体具有自律性,正是这一点使得培养大学生网络行为自控能力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世界,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上的交友、游戏、在BBS上高谈阔论,更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我满足感,而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容易让他们迷失自我,深陷其中。如果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各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便会随之而来,包括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随意谩骂发泄,浏览网络上的色情、暴力信息,侵犯他人权利等等。诚然,网络道德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行,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和防沉迷系统的安装,这些从道德、法律到技术层面的外在约束,对于保证大学生健康、安全地上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许多大学生往往只有在周围环境的严格要求或约束下,才会去做有道德的事或不做不道德的事,而难以做到慎独。所以说,大学生能否进行网络行为的自我控制极为重要,只有当大学生认识到处理自己行为问题的真正动因是自己时,他们才会具有改变自身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自觉地参与进来,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一般而言,培养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控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绿色上网承诺活动。教育者可以利用班会或者班级之间联合起来,开展整个年级甚至学校的绿色上网承诺活动,承诺的内容包括能够约束上网时间,明确上网目的,并且承诺遵守相关的网络道德规范,健康上网,绿色上网。活动过程中要求每位学生都对自己的网上行为和时间做出具体的承诺。对于每位学生做出的承诺,教育者可以在班级或者班级博客大开辟专栏,给予公示。教育者要定时对学生执行的状况进行检查,并且根据执行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奖惩。绿色上网承诺活动相当于学生自己对自己的网上道德行为做出的一个约束,这就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凭借自己的承诺对他们自身的行为施加某种影响,使其尽可能地符合行为规范,逐渐增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控能力。

树立榜样,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具有形象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受到深刻的心灵触动,还能使他们体会到榜样并非高不可攀,而是通过努力可以接近甚至可以达到的,从而引起学习意向,并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在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中,要使榜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给学生树立的示范榜样,其形象就应该具有典型性和层次性,事迹要有突出性。既要有感染力,又要有思想性,既要有具体行动,又要有高尚的情操。大学阶段的学生,仍有较强的从众心理,个体对于同伴的行为有着很强的影响性。学生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等,会让学生容易产生向榜样学习的心理倾向。因而,在榜样的树立上,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尽量创造条件,选择学生中的先进典范,为学生团体树立内部的榜样。还可以让榜样现身说法,使教育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培养自我意识。大学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方面,自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挑战。许多大学生在面对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和落差时,往往会陷入一种焦虑、迷茫的困境。网络的出现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摆脱困境,寻求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场所,部分大学生为逃避现实。就此投八网络世界,不知今夕何夕。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因而,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知识,比如什么是自我,什么是人格等等,学会一些调节自我情绪、增强自信心等方面的技巧,让学生能正确评价自己,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除了课堂上教育者的引导之外,心理咨询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学校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可以对学生开展心理问卷调查,在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对于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出现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各种问题,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之,通过加强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自控三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客观上是有助于大学生在网络道德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意识,使网络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有机统一的。当然,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既有赖于网络社会每个网络主体的参与,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当各方面部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并由此形成教育合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