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浅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2:32:12
浅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时间:2023-08-07 22:32:12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 对策

论文网摘要:本文从增强大学生主体性的网络道德自觉意识入手,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道德意识和行为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增强大学生主体性的网络道德自觉意识,研究具体教育对策,推进大学生网络行为向道德化和文明化的方向健康地发展,成为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点。

一、树立符合网络活动特点的网络道德教育新理念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日益受到关注,但在其落实过程中其效果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育理念陈旧、思维模式单一等。因此,教育者必须树立教育新理念。

1.树立网络道德教育的开放性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虽然对调节人们之间正常的生活秩序和道德观念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封闭性等特征。网络是一个虚拟、开放的空间,跨越了地区、国家的界限,其信息的交融更替周期极快,且信息量巨大。传统的教育理念已明显不适应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了。因此,必须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树立符合网络特点的开放性教育理念,将开放性教育理念与网络自身特点和要求同步,有效地把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动态,面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并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德育信息的开发力度,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课程,利用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德育信息资料库,方便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德育信息选择和学习。

2.树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网络信息的迅捷性和开放性,使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主体越来越“大众化”、“个性化”,其价值理念呈“多元化”趋势。随着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变革,这些多元的价值差异通常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消解和融合,且也越来越不可能由任何权威机构施以简单的“正误裁决”便可决定取舍,达到所谓的共识。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具备的现代优势,学会选择应该具有的品质与技能,将成为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主题。这种形式的选择并不是倡导相对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教育者价值引导下自主地作出选择,把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变为主体自主选择、自主建构的过程,而这一切客观地选择就要求对传统德育的任务、方法、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观念角色的更新。因此,教育者务必要树立让大学生自主学习、在自我生活中感悟、自我实践的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良好网络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着内容含混不清、不新颖、不切合网络生活实际等问题,导致大学生网络行为违规失范问题突出。要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急需完善教育内 容,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1.坚持以网络法律法规为基础的教育

网络法律法规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网络法律和法规,以维护网络秩序,保证网络安全。结合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入口通道管理办法》、《中国公民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国内外相关网络法律法规,正确认识网络法律法规存在的意义,规范和约束自身的网络道德行为,以保证网络合理有序地运行。

2.开展以传统透德规范为核心的教育

3、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案教育

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教育者应利用各种有效载体,以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教育。这是因为,个案教育属于显性教育,它的功能突出表现为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对教育对象思想认识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从客观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显性教育方法彰显公开的特性中,刺激量和暴露程度能较好地达到引起教育对象注意的限度,能使教育对象在不一定自觉的情况下,认识和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传达的信息。通过有代表性的个案,让大学生认识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虽然内容虚无缥缈,但其真实含义又根植于现实,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将危害现实社会。这种危害的结果却给大学生以一个旗帜鲜明的视觉导向,使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快速反应,明确其自身应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这样有针对性的反面教育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探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教育途径单一的现状,教育者应积极探索其多方面的教育途径,寻求最佳的教育对策,以期达到教育的目的。

1.强化学校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网络道德教育尽管有其特殊性,但不能放弃这个渠道,应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抢先进行渗透式教育。认知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认识发生发展的进程时,发现了认知过程存在的首因效应规律。即当人们对某一事件一无所知时,最先进入人们知觉结构的信息和观点,占据其最大的空间,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不仅最容易被知觉结构接受和内化,而且还会形成心理定势,对后续出现的相关信息和观念进行过滤,积极接受与原有的信息和观点同质的内容,抵制与原有信息和观念异质的内容。由此可见,积极引导,抢先灌输可以在人的认知结构上产生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使教育过程变得容易和顺利,使教育对象优先建立正确的观念和倾向,进而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信息影响。教育者利用课堂教育的主渠道,适时向大学生“灌输”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目标、作用、重要内容等,这将会对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2营造文明理性用网的团体氛围

班级既是大学生的学习集体,又是他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交往互动的活动组织。面对那些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不甚了解的家长与教师,大学生更愿意与同是“网上新生代”的同学交流网络知识和使用经验,形成班级内同学之间网络活动观念和活动方式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现象。根据这种特点,应积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为载体、正确的网络活动观念和活动方式的班级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理性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氛围,推动网络教育向大学生第一课堂和大学生互动影响的空间延伸。

如今高校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一所普通院校少则几十个学生社团,多的上百个,且社团的规模和影响还在不断扩大,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积极引导,利用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自主性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亲身体验自我教育的丰富内涵,又乐在其中,这是课堂教育所无法达到的,也是课堂教育必要的有益补充。

3.加强与大学生的网上沟通与交流

学校在利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结合网络传播及时性、交互性特点,开设相关的网络伦理网站。课堂传授网络道德,大学生接受起来有一种脱离网络实际的感觉,上网时,面对不良网络信息的诱惑,往往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忘得干干净净,课堂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内化和巩固。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开设一些相关的网络伦理网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培养既精通网络原理、技术、特点,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德育目标和大学生自身实际,设计教育教学软件,开设道德课程,在网上开辟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栏目,让德育工作进人网络,客观地洞察学生在网上的反映和表现出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解答;能够利用网络,针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与学生交流,成为大学生的网上朋友。教育者只有通过网上与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真正了解和掌握其网络道德表现动态,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帮助大学生克服缺点,提高网络道德素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