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及创新思维的几个原则

浅析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及创新思维的几个原则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9 01:57:15
浅析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及创新思维的几个原则
时间:2023-02-19 01:57:15     小编:

"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课程日趋边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缺乏教学创新思维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思维亟待创新,要创新教学思维,必须遵循民族性与人文性并重、传统性与时代性并举、基础性与应用性并存等几个原则。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困境教学思维 创新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大学语文课程日趋边缘化。大学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课程在高等院校开设时间较早,几乎是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同步进行的。然而,大学语文在其发展过程巾所经历的“开设——撤销——开设”的曲折经历表明,大学语文课程在各级各类高校中的重视程度是不平衡的。从目前高校的一些现状看,由于长期以来受重理轻文的影响,大学语文的教育直存在着过弱的倾向,学生文化基础水平不尽如人意。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使得科学教育备受青睐,加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一些学校也随着市场的导向,增设应用性学科,压缩和减少基础性学科的课时量,大学教育专业化、市场经济化环境,使作为基础课程地位的语文教育受到冷落,逐渐失去了中小学时期的辉煌,从中小学时期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被挤向了边缘。

在一些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始终不如其他专业学科,其地位也明显不如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的基础学科,更没有政治思想课程的权威性。有的学校没安排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只是作为专业课教师课时量不足时的“添头”,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与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伤害。大学语文课程该不该开设这一历史问题又再一次被一些媒体提了出来,大学语文面临极为尴尬的局面。

2.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学语文教学很多教法与中学时期没有多大差别,中学时期文言文教学多在释义上下功夫。到了大学,由于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不牢,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在释义上还得花去不少时间,加上在文章的解读上缺乏灵活性,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教法进行解读,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基本上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被动状态。大学语文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高四语文”或高中语文的延续,失去了大学语文的真正效用。

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思维随着市场化、网络化速度的迅猛发展,西方大众流行文化逐渐进入中国,传统的纯文学教学语境受到冲击,大学生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文理学科交叉,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交融,大学生的知识构成已向着更全面、更深入、更容易与国际文化接轨方面拓展。人们研究的视点已不仅仅局限在本学科、本民族文化的范同。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使得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解读和阐释新产生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大学语文教学也必须现代化。实际上,时尚文化、西方文化正通过快速发展的网络等现代媒体深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网络文学、影视文化、广告文化、卡通漫画、Flash动画作品等都进入了文学研究的视野,这是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然而。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面对这样的大众文化语境,依然一味按照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这种状况已滞后于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成了制约大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思维要注意遵循的原则

l,民族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原则。民族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作为传承民族文化之集大成者的大学语文课程,其博雅经典的作品,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现在我国提倡的人文素质,多数人还主要是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认识来获得。大学语文中的人文性来源于优秀的民族文化,让学生通过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学习,去感受凝聚在这些文化精品中的民族感情,培育热爱祖国的思想和健康向上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从整体上去提高人文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学语文中所蕴含着的仁爱思想、民族精神、人格精神、自重自爱精神无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如果我们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那就等于白白地浪费了这些宝贵的人文教育资源。强调民族性与人文性并重,引导学生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既是将文化素质教育推向深入的有效措施,又是溯源返本之举,大学语文教学始终要紧紧抓住这一点不能放松。

2.传统性与时代性并举的原则。大学语文课程目前收录的作品,大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其高雅的艺术趣味、经典的审美取向、严肃的创作动机、深刻的思想意义,作为语文课程文化资源,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经典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意蕴与现代文化已有些不协调,有些内容需要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去挖掘创新,如人们对《孙子兵法》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兵法本身,企业界、商业界、外交界都把它视若宝典。可见,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文本的时代性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经典作品同样可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带给我们全新的审美感受,启迪我们的灵感与智慧。

除了内容上的挖掘创新,在教法上我们也应进行积极的探索。从孔子时代一直沿用下来的许多有规可遵、有章可循的教学方法,历经时代和历史的考验,饱经岁月洗礼而光彩依然,蕴含着中国人对母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独特认知,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教法的恒久魅力。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认知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有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快节奏的生活节律,加快了人们获取新知识的速度,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获取各种知识的渠道更通畅、更便捷。创新教学方法,使传统教法与创新教法结合,与时代需要相吻合,与学生的兴趣相链接,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迫切需要,我们应用以“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新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下、在“多维立体直观性教学”环境中获取知识。传统性与时代性不是截然对立的,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一方面善于继承传统文化和教法的精华,同时叉要善于吸收与时代脉搏的跳动相吻合的先进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让传统与现代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与时俱进的大学语文教学新观念,不断丰富大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3.基础性与应用性并存的原则。现在人们谈到大学语文,总觉得没有谈及专业课程那样有底气。尽管这样,我们依然认为,大学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课程,其基础性地位是不应该动摇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重任很大一部分需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传授给学生。现在检验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进行衡量,而对大学生母语水平的检测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等级标准。我国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人文素养是否值得乐观呢?其实不然,据有关报道,我们有些大学毕业生接受单位应聘时,不善于表达,说话逻辑性不强,简单的公文不会写,应聘时缺乏应具备的礼仪等,这些虽是一些外在的表面现象,但透过这些表象,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学生的文化水准和人文素养,而当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展现于应用层面,并以综合的形式出现时,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就会更明显。我国曾一度提倡“宽口径,厚基础”,强调的就是基础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基础储备越丰富,应用起来就越容易得心应手。当前,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国际竞争环境,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品行,还要具备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而这些基础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从接受人类优秀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这一过程中去获得的。“主动参与眭”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在注重基础积累的同时,还应注重知识的转化,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大学语文不像一些应用学科那样可以学以致用,它需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知识内化过程,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化修养、基础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现实的挑战,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