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的启示

浅谈“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的启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7-31 02:05:48
浅谈“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的启示
时间:2022-07-31 02:05:48     小编:彭晓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前言部分有如下表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包括三个并列分句,前两个分句用了分号,最后一个用了句号。这就表明,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后面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领属关系。也就是说课标认为语文课程起码有这样三个任务。我一直不同意这样的解读,而认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等,应是渗透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过程之中的;或者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等可由且应由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带动起来,而不是在此过程之外的添加剂。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其间要用两个分号而不用逗号呢?标点的使用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尽管是最基本的部分;显然,此处的分号、逗号绝不是随意乱用的,而是课标制定者反复推敲、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这于我国语文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系实在太大了。然而,语文课程的任务远不止于此。这段文字的第二句,由不可替代四字提示全体语文教育工作者,语文课程还应自觉承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大任务,而这段文字第三句中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则是呼应并强调了前两句中三个为打下基础,继承和弘扬与两个增强。

上面所引的课标文字是其前言中的一部分,而关于语文课程的任务应看下面的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文字表述确实有了变化,但内容则是完全一致的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是与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并列的任务,其实就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概括而已。不得不说,课标加给语文课程的任务实在太重太多太全了!我以为,新一代的人文教育是包括家庭、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共同的任务,不是单靠学校,更不是单靠语文一门课程所能担负得了的。近日重温1951 年6 月6 日《人民日报》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有如醍醐灌顶,特别是身处当前语文教育的严重雾霾之中,顿时觉得眼前晴空万里。

社论开宗明义,毫不含糊地指出: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是每人每天所离不了的。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对于我们的思想的精确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极重要的意义。我们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不就是让学生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吗?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不就是我们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吗?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表达何等简洁、明确,真正能把我们设置语文课程的缘由,能把语文课程的任务、内容、目的说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可谓掷地有声!

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这九个字也让我们看见了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以我之见,上引课标文字,留下第一句中的第一分句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可,其余全在可删之列。因为这句话就是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从课程理论角度的表达,能够引导语文教师全心全意地把力气用在刀口上,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不言而喻,苦功要下在学好语言上,再者,下苦功一定要有时间上的保证。反观现在,中小学语文课的课时越来越少,加给语文教学的任务却越来越多,学生的语文水平从整体上看呈下降趋势是必然结果;而后来的教师就是原先没有在语文上下过多少苦功的学生,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语文水平整体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我曾在《漫话语文品质之三:回归语文的必由之路》[1]一文引用过一位老师《爱莲说》的教学方案,其中目标确定的依据第一条就写道: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①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②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③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这位老师对课标足够尊重,但也因此导致目标繁杂,过于重视分析、概括,过于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而教学时间只有1 课时。如此这般,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吗?我曾经建议这位老师把教学目标简化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初步读懂课文语句的意思,对课文语言简练之美、生动形象之美有所感受,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并当堂背诵出来。我们的课标得学一学《人民日报》这篇社论的精神,在规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时,把分散、延伸出去的收回来,把增多、加码的减去,把不多的宝贵时间真正用于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以期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目前,这种在语文教学中把过多时间用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现象相当严重,十分普遍。有一篇文章义正词严地指出:

语文教学当然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目标,但这绝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根本的目标。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其根本目标是育人,它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而不能局限于认知和技能。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在育人上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因为其课文内容有着最丰富的精神营养,理当在教学中用这些营养滋补学生。

如此说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了?不可否认,教育必须育人;但是,不同的课程可以并且应该依据自身独特的角度、独特的内涵、独特的优势各自发挥育人的作用,具体的课程标准应从独特上做文章。如果每门课程的课标都只是强调育人这一根本目标,而不以自己这门课程有别于旁的课程的独当之任为本课程的根本目标,势必就会导致在教学实践中把不少时间花在本课程独当之任外的各门课程共同的根本目标上,从而影响各门课程完成自己的独当之任,甚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起码的及格(指水平而非分数)要求。这样的育人能说是成功的吗?

我们再来看《人民日报》的这篇社论,全文自始至终紧扣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这一中心展开,却并没有扯到要把语言用得正确立场就必须坚定、思想就必须正确等上面去,而主要在遣词造句、文理通顺等方面做足文章。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当然和政治相关,但也只是点到为止,如开头的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是每人每天所离不了的。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对于我们的思想精确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极重要的意义,结尾的应当指出,正确地运用语言来表现思想,在今天,在共产党所领导的各项工作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仅此而已。如果一定要在语言使用与政治思想、立场观点的关系上做文章,那么在这有限的篇幅里,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这个主题就说不清楚,更不可能说得透彻。这篇社论目的就是要把这个主题说清楚讲透彻,正如语文这门课程就是要完成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独当之任一样,语文与政治、品德等的关系当然也不必回避,但一般就应像这篇社论一样点到为止。

课标制定者的良苦用心,我们是充分理解的;我们也绝不否定语文和三观、两感、两力、两发展、两传统,还有个性人格等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想要否定也是徒劳。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一方面,语文之中,语文的读写听说之中,就有三观、两感、两力另一方面,倘若真正明白了语言之所以要这样用才正确,那样用就走样甚至错误,三观、两感、两力等也就在其中了,换言之,后者是渗透于前者之中的,而不是游离其外的。其中第二个方面必须稍稍展开论述,因为这是问题关键之所在。

从生成过程看,课文和所有的言语作品一样,其内容和形式是同时成就的,既不是内容决定形式,也不是形式决定内容,而是一定的内容生成于一定的形式,一定的形式实现一定的内容。朱光潜指出:日常会话往往都是即时完成的,即边说边想。我们的思想在自发地涌现,直接走到舌端。我们并不是先形成一个概念,然后再找字词表达这个概念。当我们表现出犹豫的时候,我们表面是在调整语言,但是实际也在同时调整思想。有时我们做出改正,但是被改正的就是伴随表达的思想。意义随着表达的不同而改变。如果语言出了毛病,那是因为思想出了毛病。表达总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思想只能用一种方式精确表达出来。

从生成结果看,言语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难解难分。两者天然地统一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没有谁。我这里说是两者,其实只有一个东西,即一篇言语作品本身。言语作品绝对不是内容与形式的相加之和,因为本来就不存在可以脱离形式而单独存在的内容,也不存在可以脱离内容而单独存在的形式,它们是共生共灭的。所谓两者,只是指我们去看言语作品的人在自己的脑子里(也就是说不是在客观上)从不同的侧面去关注同一篇作品的不同结果。有的人侧重说什么的内容,有的人侧重怎么说的形式。当然,实际上关注怎么说离不开说什么,反过来也一样。《人民日报》这篇社论侧重的就是怎么使用语言,而不是应当用语言说些什么,以真正达到倡导把语言用得正确的目的。语文教学在关注、研究课文如何把语言用得正确的同时,也就在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在我们关注、研究课文如何把语言用得正确的同时,把它所表达的一切抛在一旁不加理睬是不可思议的,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致力于启发学生学习课文如何把语言用得正确,实际上同时也就是在引导学生感悟蕴含其中的三观、两感、两力当然我们有时也会着眼课文的内容,直接就其内容进行必要的阐释、发挥,但往往点到为止,不会以他乡作故乡。从总体看,语文课程关注的焦点始终是课文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它与人文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叶圣陶曾一再说: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而在我看来,本文开头所引的课标表述恰恰犯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的毛病,应当及时予以纠正,把语文教学、语文教师不必要的过重负担给减下来,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康庄大道上轻装向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