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教育理想的内涵

试析教育理想的内涵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12 00:14:29
试析教育理想的内涵
时间:2023-07-12 00:14:29     小编:
"

论文关键词:理想 教育 教育理想

论文摘要:教育理想是一定的主体依据其价值观,在对教育现实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以教育的客观事实和教育发展的必然性为根据,对教育活动的希望、追求和向往。它与理想的教育、教育目的及教育价值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超前性、批判性、导向性,昭示着人们对教育的终极关怀。

教育理想作为支配教育生存和发展并体现教育规律的观念系统,体现了每一时代人们对教育应然的价值追求,它可以引导现实的教育实践向合目的合规律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教育现实,使教育活动不断地趋向于真、善、美。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把科教兴国、培养创新人才等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但却在自觉不自觉中使教育从属于市场化的过程,带有了强烈的功利性,从而丧失了教育自身的独立精神与品格。因此,在人们日益为功利所羁绊、日益为实利而限制生命意义的拓展时,在教育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随波逐流而无所适从时,我们迫切需要教育的理想,需要为教育确立起一种终极的关怀。

那么,教育理想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教育理想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教育理想与教育目的、教育价值等相关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对这样一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直接影响到当代教育理想的建构,影响到当代教育精神的张显与其时代使命的完成。一、理想的涵义及其特征

对教育理想的理解与把握,必然涉及到一个与之密切联系的概念—理想。

理想作为属人并为人所特有的精神现象,它不仅表现在个人生活方面,也必然贯彻于人类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之中,从而具有了世界观层面上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考察理想,理想根植于人的本质之中〔’〕。因此,本文从马克思认为的“人的本质是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来考察理想,并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理想的内涵。

第一,从理想与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这一角度来说,理想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自我确认的手段,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在马克思哲学中,劳动首先建立在改变世界的物质活动的基础上,是一种物质活动。同时,人的劳动又不是纯粹的物质活动,它包含着人的目的性。人的劳动、人的实践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一方面人通过活动,使客体、自然“人化”,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另一方面,人在改变世界的活动中改变了的世界中建构新的主体意识,即改造主观世界。这其中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所以,人的劳动不仅仅是只为着生存的物质条件而活动,同时也潜含着人对精神解放的渴求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并在活动中提升着实现着这种渴求与向往。

人不仅通过活动来表现自己,同时人的劳动是按预定目的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人之所以要进行创造性活动,是因为人的现实状况是有局限的、受束缚的,因此,人总是会向自己提出“应有”的目标,并产生超越现状、追求“应有”的力量,这也正是人的理想的表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zl由此可见,理想是人的活动的内在需要,是人们活动的目的导向,也是人的能动性、建构性、创造性的最重要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具有合目的性,是人们超越现实的目标指向。

第二,从理想与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来看,理想具有社会历史性,并因此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在现实性上是现有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着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社会关系是人的存在方式,任何人都无能摆脱社会关系而存在,其需要的满足、利益的实现及个人的发展与完善等,都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成为现实,社会关系反映了人的丰富和完善的程度,社会关系是怎样的,人就是怎样的。理想为人所特有,而人又是社会中的人,所以,理想的确立不仅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制约,还受社会因素的制约,而人的主观因素也往往是在社会影响下形成的。从这一点来说,理想必须“扎根”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深度和性质,决定了其理想的内容、结构和性质;同样,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产方式也就决定了人的理想的层次、水平及实现程度。所以,理想虽然是人的观念建构,具有主观性,但必须是客观的,包容一定的真理性。否则,理想就将是空想、幻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具有合规律性,它不是主观任意设定的。只有合一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想,才是合理的、进步的〕

由于理想不是人主观臆造的,而是个人对二生会现实关系及社会生活领域的一种意识,而人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不仅是多方面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理想也是多样的,理想的结构也会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由此可知,理想不是“终极”的,而具有社会历史性。理想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正是人对不断变化的、发展的、多样性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理想的社会制约性及其丰富性、多样性,使我们考察教育理想具有可贵的依据及价值。自有教育以来,人类就有了无数有关教育的理想,并用自己的实践来实现之,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也一直是教育的理想追求。然而,今天我们依然要对教育理想进行考察与建构,不仅仅因为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更在于这个问题的每一次提出乃至于每一次回答,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对以往答案的简单重复,而是每一次都会打上本时代的烙印,具有新的内容和特点。所以,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教育理想都是变中包含不变,不变之中又包含变化的。即使是同一时代,同样情况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教育理想体现在个体身上也就不同。否则,教育理想在今天也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了。

二、教育理想与其相关-N_J (},畴的关系

教育理想作为理想的层面之一,它必然体现和反映上述的理想内涵及特征。据此,我们将教育理想界定为:一定的主体,依招其价值观,在对教育现实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以教育的客观事实及教育发展的必然性为依据,对教育活动的希望、追求和向往。教育理想是支碗教育生存和发展,并体现教育发展规律及趋势的观念系统,它意味着处于不同时代的教育对自身任务、责任与义务的确认,包含着人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等等问题的基本一看法和态度。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教育理想少必然存在着差异,但是,能反映教育的本质,反日央教育发展规律与趋势,却是构建一切教育理想r必需的。

为了进一步把握教育理想的内涵,这里有必要将教育一理想与以下有关概念作进一步的明确。

第,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教育理想是教育对教育中的人或社会“未来现实”的美好设计与想象,它侧重于教育对社会或人的存在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意义、价值及作用,是教育对自身能干什么、想干什么的理性认识与追求。进一步来说,教育理想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办教育”,回答“教育何以为生”、“教育何以存在”,回答教育对人、对社会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有什么样的角色特征。它指明教育的价值追求及前进的方向,体现人们对教育的哲学沉思与审视。理想的教育指向的对象是“教育”,它关注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即关注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诸如“理想的智育”、“理想的德育”,“理想的体育”等等。教育的理想制约着理想的教育,而理想的教育聚集着教育的理想;只有在一种理想形态的教育中,教育的理想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与实现。

第二,教育理想与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自身的需要,通过想象而确立的教育的价值目标。而教育目的也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对教育产品的设想和价值选择。它以教育对象为主体,以主体需要为价值选择基础,是为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和个人完满生活而设计的。从这个意义上,教育理想就是教育目的。或者说,教育目的的最高层次为教育理想,它体现教育的永恒追求和向往。另一方面,理想本身体现人们的利益的需要,体现着人们的目的要求,所以,合目的性是理想的一大特征。但是,理想不仅合目的性,理想还合规律性,即是说,教育理想要以教育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指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理想和教育目的又是有区别的。教育目的是比教育理想更加宽泛的概念。任何人从事教育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但不能说任何人的教育目的都是值得追求的教育理想,教育理想体现的是教育对人生的意义,对社会的价值。诸如,有的家长让孩子受教育是为了“谋职”,为了“谋仕,’;有的校长把提高自己学校的升学率作为目的,有的教育设施或教育机构办教育是为了“营利”等等,诸如此类,都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目的,但不是教育理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呼吁以教育理想来引导教育目的,以教育理想来反思现实的教育目的。同时,教育理想又必须体现在教育目的之中,并由教育理想来统帅或演绎高低不同层次的教育目的,并使其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值得说明的是,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更妥切的说是“教育理想”,它既包含了理想的新人的形象,也包含了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它指向的是教育的未来,与现实的教育也就有了差异。正是由于现行的“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也就难以对其进行清晰的描绘,而只能作整体的勾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主张用“教育理想”来替代现有的“教育目的”的表达,这无论对教育理论还是实践都更为有益。

第三,教育理想与教育价值。价值是以人为主体并用以表示事物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作用和意义的概念,它体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属于关系范畴。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对人与社会的功效。它一方面取决于教育本身固有的属性、功能,另一方面,教育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这些属性、功能能满足人或社会的需要。换句话说,正是由于“需要”,教育才得以有其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理想内含着教育的价值。由于价值总是相对于人和人的需要而言的,而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利益和需要,因此,任何客体、对象是否有价值或显现何种价值,总是要通过主体的评价而实现。不同的主体,依据其不同的需要和利益,对事物“价值”持的标准、观点也必然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诸如,同一种形态的教育,在不同人看来,会作出积极的、消极的,或肯定的、否定的不同的评价,从而形成不同教育价值观。而教育理想正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视野下对教育所进行的选择,即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自己所赞同的教育价值而选择教育的结果,它体现的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以,教育理想包含着教育的价值,但它所包含,的价值不是一般意义或中立意义上的,而是带有强烈的方向特指性,即价值取向性。所以,教育理想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教育的价值取向。例如,赞成教育首先要满足社会需要这种教育价值的,其教育理想的设定多偏重于教育朝社会要求目标发展;赞成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也就必然会把人的完善作为教育的追求。正因为如此,理解某一“教育理想”,关键在于把握其所追寻的、所选择的、所实现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三、教育理想的特征:超前性、 批判性、导向性

第一,教育理想的超前性。教育理想是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映,但是教育理想又不是对教育现实的简单摹写和反映,而是对W育现实的超前反映,即是说,教育理想是人们所to求的教育的“未来”走向,是处于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的人们,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基于对教育意义的认识与理解,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未来的前瞻性或超前性的认识,是人们在观念中构想的教育在将来“某一时期或时段上”所要达到的可能性状态,是人们为教育所构想的“追求,’或“应然”。

教育理想作为人们超前性认识,其对象不是教育的历史或现实,而是教育的未来,而人们对未来的建构总是要立足于现实。理想对现实的超越并不意味着与现实的隔绝,相反,其目的恰恰是立足于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去提升现实。离开现实的理想只能是幻想。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对教育理想的建构应注意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成份。同时,由于理想总是指向未来的,也就难以对之进行具体的清晰的描述,如所谓的“圣人”、“完人”等描述,往往只是一种整体的勾画,是对教育未来的基本走向、基本性质的勾画。

第二,教育理想的批判性。作为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教育理想不仅是对教育现实的超前反映,也是对教育现实的批判性、反思性的反映,教育理想的构建本质上是一种对于教育现实的批判性的认识活动。其之所以如此,在于人的需要是永恒的、无限增长的,较之而言,教育现实则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性和稳定性,这一矛盾决定着人永远不会安于教育的现状,而是会抱着对教育现实的不断批判与反思的态度,并以理想作为驱力来超越教育现实,指向人们所期盼的教育的未来。所以,它以其超越“当下”的应然状态,来审视教育的现实,检验其目的的合理性及行动的意义。教育理想对教育现实的批判,也正是教育强烈的时代责任感的体现。

教育理想对教育现实的批判,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全盘抛弃或否定,不是不负责任的历史虚无主义,而是对于教育现状与发展变化中的社会需要、人的需要之间的差距的一种积极的探索。它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假丑恶的东西加以贬抑和排斥,另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真善美的东西加以确认和发扬。也正是由于教育理想对教育现实的批判性认识,才使得教育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审视自我,不断修正和完善自我,使得现实的教育活动不断朝向新的目标与高度。

第三,教育理想的导向性。教育理想包含着人们对教育未来的预测和预见,其目的是要以“未来”来规范和导向现实中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教育理想是人们对教育应然状态的价值追求,这种“应然”超越了人、社会及教育自身的现实状况的制约,比“现有”形态更规范,更合理,更完善,因而往往会成为人们进一步活动的取向,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教育活动之所以要用教育理想来导向,首先是由教育发展的可能性决定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总是多种可能的,而究竟向哪种可能性发展,究竟是哪一种可能性才能变成现实,这就需要以教育理想作为导向。教育理想引导着教育活动合目的、合规律地向前发展,它昭示教育在多变的环境中,在面临不同主体的各自利益取向及要求之中,应有自己独立的主体意识和理性选择,不做“没有定见的摇摆”。其次,教育活动之所以需要以理想来导向,还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有价值意义的活动。惟有以教育理想为引导,教育活动才不会成杂乱无章的、充满矛盾的存在,才不会因利益的驱使而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而显示其意义与崇高。再次,教育活动之所以需要理想作为导向,还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往往是有缺陷的,有不合理之处。面对教育现实的不完美处,理想主义者往往从绝对完美角度对待教育现实,过分强调理想,从而怀疑现实、否定现实;现实主义者往往又视教育理想为遥远、为渺茫、为不切实际,从而满足于现实,或表现出“媚俗”的教育取向和行为。以教育理想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导向,正是为了正确地对待教育现实。这既包含着科学地认识现实,对教育现实作事实求是的评价,还包含着对教育现实的扬弃,肯定教育现实中合乎社会及教育发展趋势的具有生命力的部分。只有这样,教育活动才能不断地趋向完善。

综上所述,教育理想虽然是人们对教育未来的一种理想设定,它抑或在教育实践中永远得不到完整的实现,但这种构想却是我们心向往之的目标,成为人们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南,成为教育活动的“灯塔”。它不仅为我们朝向美好生活的追求赋予了意义,而且为我们理解教育的真义提供了认识阶梯,推动教育与人的发展与完善、社会的改革与进步携手共进、相辅相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