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中的作用

关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中的作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6 00:16:49
关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中的作用
时间:2023-05-26 00:16:49     小编:

"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对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忧患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忧患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

忧患意识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对国家、社会历史的命运、前途、生存和发展潜在危机的自觉发现,并由此自警而产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并通过自身积极的主观努力趋利避害,消除潜在危机。它是一种清醒的危机意识、深切的责任意识、昂扬的奋进意识,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忧国忧民的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觉醒、奋发图强。

忧患意识教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作为推动民族进步的动能。美国被有些人认为是幸福的天堂,美国清醒的政治家却看到了危机,美国众议院院长纽特·金利奇告诫美国人说:我希望你们明白,你们的未来,你们子孙的未来,你们国家的未来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日本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写着这样的话:日本国土狭小,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要亡国。我国在大学中应重视忧患意识教育,因为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同时是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主要对象,恩格斯说:“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在今天,大学生的总体思想趋向和价值观念是积极进取的,但是也表现出忧患意识淡薄:在政治方向上,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政治冷淡,对意识形态不关心,对政治理论学习不重视,存在马列主义信仰危机;在价值观念上,价值观错位,形成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生活消费观念错位,铺张浪费,负债消费;在人生理想上,不少学生责任意识淡薄,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减弱,不刻苦学习,精神萎靡。

在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中的作用。目前大学政治理论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任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在这些课程的讲授中应重视贯彻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中的作用。

一、辩证唯物主义是忧患意识教育的哲学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学会用唯物辩证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大学生具有忧患意识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例如,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成就: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2006年人均GDP已经达到2000美元,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生产水平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经济、科技、教育、国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题日益突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以及环境资源保护压力不断增大,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许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老师在成绩中谈落后、说困难、讲危机、道忧患,将忧患意识与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不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而且更能使其感受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学会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正确分析社会主义主义运动低潮的到来。“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但中国突破了传统的苏联模式,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新境界,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最后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

二、中国近代史是忧患意识教育的历史借鉴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利用中国近现代史证明缺乏忧患意识的结果只能是被动挨打,只有具有忧患意识才能完成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在中国近代史中,由于清政府的盲目自大、闭关自守,没有了解到在欧洲的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最终在1840年后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历程,在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欺凌下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000余个,中华民族饱受苦难和屈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没有了民族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从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年历程中,面对鸦片战争后的国家民族危机,忧患意识成为救亡图存的思潮,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或维新或革命以至于流血牺牲。孙中山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伟大的五四运动也是有中国的知识界出于一种忧患意识而发动的。“五四运动”以青年学生为主力,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呼喊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等口号,走向街头,展示了觉醒的中国人的巨大凝聚力。正是近现代先驱者们炽烈的忧国忧民之心使他们前赴后继不断探寻中国的出路,最终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才有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最终胜利,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只有了解中国的昨天,才能理解中国的今天,把握中国的明天。理解这段历史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脚踏实地地全面建设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忧患教育的思想基础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思想,为树立忧患意识提供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而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爱国才会为国家忧患,因为爱民才会为百姓忧患。中华民族素来具有忧患意识,在《易传》就已经提出居安思危的思想: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可保;孟子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自己的忧患意识。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传统知识分子与治国安邦者的一种内在意识演化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精神,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四、国情和世情是忧患意识教育的现实根据

在《形势任务》课教学中通过国情和世情教育让学生明白“患”在何处,知道“忧”之所在,明确奋进的方向,树立忧患意识。在国情的讲授中明确我国的阶段性目标,我国已经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即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目前正在实现第三步战略步骤中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党的十七大规划出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蓝图,同时也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积蓄力量。

在世界形势讲授中讲明国际形势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学生忧患意识。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这些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在新世纪,特别是9·11之后,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并不太平,某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采取双重标准,利用政治、经济、文化和现代传媒等手段加强了对中国的“西化”和“分化”,把他们的希望寄托在现在的年轻人身上,当代大学生必须对某些西方国家的险恶用心有深刻认识,增强对西方腐朽思想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忧

患意识教育的理论指导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中,通过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说明忧患意识对民族解放和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以拯救国家民族危亡为己任,怀有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现相结合道路,进而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新中国;指导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人社会主义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提出的“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建设之路,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都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者根据国内国外的不同时期的形势,在身怀国家民族发展的忧患意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尤其进人21世纪后,针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继续发展离不开忧患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忧患意识就会失去奋斗精神,失去生机和活力,通过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具有忧患意识,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联系,引导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复兴进程中艰苦奋斗、为国分忧、为民造福,使他们克服心态浮躁、贪恋安逸、不思进取的错误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苦乐观、知行观,有远大的抱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