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

浅谈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1:59:16
浅谈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
时间:2013-12-18 11:59:16     小编:
"

论文关键词:教育教师 模式创新 专业发展

论文摘要: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是教师教育的深刻变革,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生态环境,注重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创新多元的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模式。

一、创新模式是教师教育的深刻变革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示范性举措.以此推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以及教师教育的发展,这既表明国家对教师教育的期望和重视,同时也说明我们的教师教育,不论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乃至结构上,都不能满足培养大批优秀教师的需要,应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来说,它是依据现代的教育科学理论和长期的教师教育实践经验所建立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可操作性、实效性的教育教学范型,它体现为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过程、卓有成效的管理机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和高质量教师人才的有机统一。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从强调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到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这不仅仅是提法的改变,而是对教师教育认识的深化和教师教育管理机制的突破,是以科学、整体、系统、发展的思想指导教师教育,包含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要素的优化、教育效益的提高等丰富内容。教师教育模式创新,其实质是对以往教师教育模式的突破、提升和发展,是教师教育的深刻变革,是推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措施。教师教育模式创新,是明确教师教育的定位,优化整体教育环境,是与社会变革共同作用协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继承与发展相结合、职前培养与职后提高相衔接的系统性教育实践的复杂过程。因此,我们要站在提升民族素质的高度,置身社会改革的整体环境。在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二、教育模式创新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教师教育模式创新要适应社会的变革

教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发生重大变化。.由国家统一设置专业、下达招生计划、负责分配的计划性管理体制转向学校根据社会需要,提出专业设置、编制招生计划,确定人才培养特色,政府宏观指导协调、用人单位评价与选择的新的管理体制。由师范院校作为封闭的单一的教师教育主体转向为师范院校、综合大学、教师培训学院等开放的多元的教师教育主体。由中师、师专、本科三级教师培养层次转向二级或一级培养层次,从中小学校作为教师教育的实习、实验场地转向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形成伙伴、互助共生的关系。从重在教师一次性职前培养转向职前培养、职后提高、发展递进式、终生性的教育。这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教师教育的重大变化。从根本上打破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政府计划性、教育主体的单一性、教育方式的封闭性、人才规格的预设性,教育职能的终结性等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教师教育机制,迫切要求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建立起适合国情和时代发展的,体现办学主体的能动性、办学活力的竞争性、教学模式开放性的教师教育运行机制。

2.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

教师专业化是当前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也是教师教育改革过程受到普遍重视的问题。未来教师必须是接受过专业化训练、有着较高专业素养的专业教育工作者,并把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对教师来说,应当具备从事教育教学的专门的知识与能力,这种专业知识与能力必须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需要科学系统学习和实践,并由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管理制度、资格认定制度提供保障,这势必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以及建立适合教师专业化要求的教师教育模式。

3.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新型教师

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主要是向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师资。基础教育的发展和需要就是教师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所在。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增加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更加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强调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强实践环节,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以及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等,这对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智慧的发挥、科学知识的优化及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有了更新更高的期望。而传统的教师人才培养,忽视不同学科的贯通和教育科学的学习,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和知识创新,忽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忽视课外素质养成和教学实践环节的作用等,使培养的人才缺乏应有的从教信心,不能尽快进入教师角色,甚至需要到工作岗位重新培训。因此,教师教育必须关注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培养创新型教师,充分发挥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经济改革深入发展以及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推动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诸多院校在比较短时间内实现合并、升格和更名,使教育资源、结构得以重组及优化。一些师范院校成为多科性、综合性学校,使办学目标和定位有新变化。同时,教育改革的深化,改变了由师范院校独立承担教师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与培训相衔接,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原有师范院校,还是新组合的学校乃至综合大学,都面临着重新思考和建构教师教育模式以及培养新型教师,从而提高办学的社会信誉,促进学校自身壮大的现实问题。"

三、立足实践创新教师教育模式

1.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应坚持以专业化为导向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现代教师,那么,现代教师的标准必然成为建构和运行教师模式优先考虑的问题。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经验及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上看,教师专业化是明智的选择。教师专业化要求合格的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独立学术研究,以及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且也具有高尚道德、教育教学智慧和不可替代性的专业技能。教师专业化内在要求学科的学术性与职业的专业性必须统一起来,也要求教师的培养、入职考核、职后发展的标准化和制度化。目前,在高校合并、升格的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也反映出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以提升层次、强调学术水平为主导,削弱教师专业化标准,淡化教师教育应有的优势和特色。二是在建立教师教育多元化机制过程中,综合大学相继开展教师教育,其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学术氛围浓厚、师资队伍质量高,但对教师教育经验不足,缺乏与基础教育的紧密联系,忽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三是目前实行的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考证而获得从教资格的制度,由于为应考而接受集中式的教育理论知识的辅导,没有受到专业技能的严格训练,教学实践环节虚化,虽然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但难以达到教师职前教育质量要求,也不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应该以推进教师专业化为导向,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以培养反思型的实践者、学术型的研究者的强烈意识组织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充满批判精神、反思意识、研究氛围中,增长教育智慧,提高教学能力,塑造教师素质。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按照教师专业化内在要求。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和具有良好教师教育素质的教师队伍、完善专门的教育培养制度,并以专业标准和科学方法,对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实践环节进行系统教学和严格考核。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教师教育资格准人制度及教师认证考核。按照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进行教育质量评估,推动教师教育沿教师专业化轨道进展。

2.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必须创设生态式的教育环境

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显著特征表现为教育过程一体化、教育主体多元化。这种教育过程的一体化和教育主体多元化,离不开教师教育的内外环境。从教师教育的内部环境看,“学校能够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做许多事情,但是它同样需要得到系统内部其它组成部分的支持,并和它们一起前进。”教师教育及管理,要形成教师专业化舆论导向,营造浓厚的教师教育文化氛围,建立教师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协调教学部门与教育管理部门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师教育改革的方案,把学科知识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专业技能掌握、良好师德养成等融合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从教师教育的外部环境看,“学校需要外界的支持,因为变革是一种复杂、动态且消耗资源的行为。”教师专业化教育需要中小学提供教师实践教学条件的支持,而这种支持的质量与效果,又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影响。因此,教师教育模式的建构和运行,必须建立高等院校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关系.改变以往单向派人式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发挥大学融学科教学、教育研究于一体优势,主动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同时,教育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的宏观指导、政策导向也是不可缺少的。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与初高中教师的研究生学历要求,使在职教师进修教育硕士成为教师专业化新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审核教师培养条件,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另外,为保证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时间和质量,以相应政策规定为导向,把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共同指导实践教学,作为中小学评比示范校、优秀骨干教师的重要条件,这既有利于大学保证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质量,为入职从教奠定坚实基础,也有利于现有的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因此,教师教育建构和运行,需要形成大学内部各环节有机配合、大学与中小学密切合作、教育行政管理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各负职责、各尽义务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生态环境。

3.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注重价值取向和实效性

教师教育模式的多样性及不同的选择。反映不同类型学校根据办学实力、特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是教师教育活动中的价值选择和创造过程。这种价值选择与创造体现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现实的可行性的统一。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与教育结果的实效性的统一。一是把教师教育的科学理念与价值追求结合进来。在创新教师教育模式中,我们要遵循科学的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师教育经验,同时,必须考虑教育改革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注重人才培养的价值的实现。二是建立保证教育模式有效运行的支持系统。高等院校内部主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造条件对专业进行必要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教学与管理结合的职能机构,提高教师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同时,要发挥教育理论教学与研究优势,以送教上门,合作研究,主动服务、引领基础教育等形式,与中小学建立起互惠合作的教学实践活动模式。三是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除了通过设置教学模块、增加教育类的课程、拓宽丰富教学内容外,专业学科的教学自觉融会教育理念的传播、教育智慧的启迪、教育方法创新、教师能力的训练等是非常必要的。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的教学指导,建立校内外结合的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共享资源、共建基地、共同教研等方法,对积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具有良好效果。四是营造培养现代教师的浓厚氛围。在大学教育期间,学校充满关心、支持、参与教师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尊重、鼓励研究教师教育的学术精神,也是不可缺少的。五是完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机制。教师教育模式的科学性、价值性、有效性是不能由模式本身来说明,需要社会的客观尺度加以衡量。在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采取专家评估、经验总结、问卷调查、专题调研等灵活方式,及时、客观、全面掌握社会对教师教育工作的评估,有利于促进教育模式的完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