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1 01:40:01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时间:2023-03-21 01:40:01     小编:

[摘要]文章在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渭南师范学院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具体分析。最后,以调查为基础,结合学生反馈信息和笔者的教学体验,针对教学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 说课

[作者简介]张西宁(1975- ),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及教学设计。(陕西 渭南 71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09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工程“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系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1177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国家一般项目“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BCA110020)的子课题“改革教育技术专业教学 提升服务基础教育能力”和渭南师范学院2011年院级教改项目“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项目编号:JG2011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32-02

目前,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普遍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对基础教育师资的素质要求,使作为“准教师”的大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掌握教育技术与学科专业整合的能力,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学科教学设计的能力,为以后胜任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在和同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找出了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进一步对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渭南师范学院各专业本、专科学生为例,介绍在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教学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给同行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经验。

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笔者在长期教学中的经验及对同行的走访,并在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发现本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性差。尽管本课程属于公共课,但不同院校课程教学内容差别较大,有些院校过度地侧重理论,教学内容与专业学生相同,学生因为感到学习难度大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有些院校过度地侧重技术,为了技术而学习技术,使得技术难以与实际应用结合;多数学校的教学,无论是专科班还是本科班,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教师都“一视同仁”,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没有改动,这些都是不合适的。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从培养目标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两方面作宏观的、准确的定位,这主要涉及教材的选用问题。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教材有很多版本,但适合师范学校公共课使用的并不多。

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由于学生众多、师资有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大多采用集体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没有突破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局限,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应该是本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有些教师一方面大谈提高教学效果的理论,另一方面自己却不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教师整堂课播放教学录像,把过去的“人灌”变成“电灌”。加上部分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心理上不重视,上理论课时精力不集中,或者看其他书籍,或者有的干脆不来上课。而且由于很多教师不了解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现状,教学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使得本身就对教育技术在未来工作中的作用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重要性。

3.实践教学严重滞后。不少高师院校尽管部分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深入了解其在课程结构、学生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于是,在实践课的安排上表现出了课时严重不足、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师指导不到位等走过场的现象。具体来说,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技能,必须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各自为政、设备匮乏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4.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拥有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还需要他们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甚至学科教学经验。但是当前承担本课程教学的师资比较复杂,比如教育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师教育素养严重不足,难以将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讲深讲透,更多的只是介绍、运用媒体,至于媒体如何更好地与教学相结合,则无能为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改革。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实践

1.明确课程的公共课性质,加快教材建设。教材质量的好坏、教材的适用性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国范围内教育技术教材版本很多,但多数都是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编写的,其内容以理论性为主;也有部分教材由于编者背景的关系,偏重技术操作,但真正适合公共课教学的教材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在2006年组织有关教育技术方面的教学人员,在与咸阳师院部分教师合作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符合二类本科师范院校实际和公共课实际的教材。本教材的主要特点在于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提出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本教材在我院2005、2006、2007级本、专科各专业教学中使用了一轮,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之后,我们就本教材的适用性对任课教师和学生作了问卷调查。

由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本教材的编写、编排、内容安排满意度为85%以上,总体上是比较合适的,也非常适合公共课使用,但在对本教材存在问题方面,学生和教师都觉得在针对不同专业教学时,教材提供的案例过多偏重于语文学科,与其他专业整合方面做得不够。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考虑到文字教材容量有限,我们在配套的电子教材中设置了多种教学内容的整合案例供不同专业教师、学生有选择地使用。 2.以课程整合的思想指导,以教学设计贯穿,改革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在于促进教育技术与各学科内容的整合。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时,基本思路是适当弱化理论,以够用为原则,技术方面要求每位学生重点掌握一种软件的操作技能,突出应用,面向能力培养。实践中,以教学设计的思想贯穿,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课堂讲授+案例评析+网上自学+教案设计+说课操练”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在开学之初就向学生做了说明和介绍。整个课程教学期间安排36课时的课堂面授,主要组织学生学习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教学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等,对教学案例进行评析,进行说课训练;实验教学18课时,组织学生利用软件制作与专业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利用本校提供的“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其他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其基本特点是:

在课程学习之初,就将学生4~6人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在整个学习期间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相应教学内容的学习:(1)在理论课学习期间,围绕与专业相关的某一中小学教学内容,在精选已有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小组撰写一个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组内讨论的结果,修改完善。通过撰写课堂教案,以理解和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2)根据课堂教案的设计要求,在软件学习期间,小组成员合理分工,以图片、课件、网站等形式设计并制作一个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教学支持材料。通过具体的制作任务,以促进学生掌握相关多媒体处理软件的设计操作技能。(3)根据撰写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和对应的信息化教学支持材料,在组内课下练习的基础上,选出一人进行说课练习。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依据,采用讲述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同行或教研人员作全面讲述,然后听者评议,说者答辩,互相切磋的一种教研活动。通俗地说,说课就是阐述“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着重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②。通过说课练习,师生互评,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找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结合点。

三、改革存在的问题探讨

通过上述的调查分析,结合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我们认为以下问题的持续改进对于本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教育技术实践课程包括各种教学设备的使用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学校仅安排18学时,所以,重点放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方面。从理论课教学开始,就以教学设计为主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教学内容,以如何用静态的图片来表达,或者以何种动态效果展现等,做出自己的设计,教师要对这些设计做出适当的修改、完善,等到上机实践时,学生再以之前的这些作品为蓝本,将之转换成实际的多媒体产品。这样的学习,前后贯穿,也避免了学生上机无事可做的现象发生。尽管做了这些调整,18学时仍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学生反映由于制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实验课上根本完成不了任务。所以,如何在学生人数众多、设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时间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教师指导不够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是面向高年级全体师范生的公共课,经常面临班级多、人数多、教师课代不过来的情形,所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专业背景比较复杂,除了本专业的教师以外,有来自物理专业、电子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他们各有特长,与教育技术相关,但又对教育技术了解不多,教学多根据自己对教育技术的认识,结合教材简要介绍不熟悉的内容,重点讲授擅长的内容,造成的结果是同一课程教学的重点有多个。所以,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如何发挥其特长就值得研究。另外,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随时需要教师的指导,而又不能及时得到。因此,为学生提供简便易得的指导就很必要。实践中,可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根据教师的特点,各自完成一定模块的教学任务,新教师可以只担任教学指导工作。

3.小组成员的参与问题。本课程学习中,有大量的学习活动是在小组内部、在课外进行的。所以,组内每一个成员是否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难以真正调控,尽管教学中采用了组长负责制,但组内成员都是本班学生,学生管理学生,部分组长反映不好操作,使得有一部分自律性差、交往技能欠缺的学生没能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致使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因此,每一位学生能否有效参与学习就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目前,这方面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4.网络资源的利用问题。通过调查走访以及对学生实验课的观察得知,尽管本课程的网络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但多数学生并未能够有意识地使用,一般都是教师有要求的时候才去使用。很多学生在使用各高校有关本课程的精品课程时发现,有的网站文字太多,有的理论性太强,有的界面操作不方便等,造成学生使用积极性下降。针对这种问题,我们正在积极筹划开发适合我校学生实际,又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课程网站。

上述所列的问题都是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该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会大大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罗维亮.教育技术[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60.

②汪贻文,任红亮.论高师院校师范类学生说课技能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12):16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