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无私”“无隐”师之道

“无私”“无隐”师之道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7 03:12:33
“无私”“无隐”师之道
时间:2022-12-07 03:12:33     小编:

孔子的教育思想除了人们熟知的言传身教、教学相长、时习重行、温故知新外,其“无私”“无隐”的教师观,至今仍熠熠生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

孔子的“无私”,首先表现为热爱学生,忠于教职。他曾真情告白:“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意思是说热爱学生,自己能不为他们任劳任怨吗?忠于教育这一事业,自己能不谆谆教导吗?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正是这么做的。孔子从30岁开始授徒讲学,一直到他72岁辞世,为了教育事业,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谓“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也正是他热爱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事实上,教育就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孔子的“无私”,还表现在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论语・季氏》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孔子的儿子孔鲤在孔门受业,弟子陈亢怀疑孔子给儿子开小灶,私下里便问孔鲤:“有异闻乎?”孔鲤老实说,吾父教导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陈亢没有听到什么“异闻”,便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孔子对他的儿子和其他学生没什么不同指教。这其实就是教育家的伟大情怀。难怪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赞美孔子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在这里“圣人”并没有什么神灵之光,不过是一个对待别人的孩子一视同仁,诲而不倦,具有“仁且智”品格的好老师而已。

孔子的“无隐”,就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他曾明确对学生说:“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在孔子看来,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师,对待学生必须不遗余力、不折不扣。因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在这里,孔子既看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又指出了教师的“身正”永远重于“学高”。为此,他把“行”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唯一标准。教师必须“慎言敏行”,不说假大空话。言必及义,言必中伦,言必见行,做到“言中伦,行中虑”,从教者要“率身正行”。然而反观现实,有的教师言不及义.有的教师言不见行,有的教师课堂上该讲的不讲,与孔子相比,其反差何等巨大!

孔子的“无隐”,既要求老师,也要求学生。他有一句名言:“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说在“仁”面前不分师生,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学生不要因位卑或年少无知而谦让老师。同时他也反对学生对老师的盲目服从,不赞成“对吾言无所不悦”的态度。这种“当仁,不让于师”的思想,其实反映出了孔子与学生之间的民主交往。正因为有了这种民主的风气,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师友砥砺才有可能,师生的共同成长才得以实现。

孔子“无私”“无隐”的思想对当今教师的专业成长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