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当代教师自我定位的三个纬度

论当代教师自我定位的三个纬度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4 22:09:12
论当代教师自我定位的三个纬度
时间:2023-08-04 22:09:12     小编:

摘 要 教师行业作为特殊性的职业,职业使命是艰巨和伟大的。因此而引发了教师对于自己及职业定位的混沌和迷茫。教师在各种压力下,选择规避自己的内心,变得日益麻木和冷漠,更毫无创造性可言。新时代教师要善于反思,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学定位、价值定位问题。教师应从“我是谁”开始认识自我,保持心灵的开放,向教学敞开心灵,最后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关键词 当代教师 自我定位 反思型实践家

新时代教师应如何进行自我职业定位和生命价值定位呢?教师是否该审时度势地重新审视一下自我了呢?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应改变常态不要再直接去思考学生“是谁”的问题,而应先去重新思考“我是谁”的问题,我们应以怎样的眼光展开自己的教学,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新时期呼唤反思型实践家的归来,教师应从认识自我为开端,以实现自我为旨归。

一、角色定位:“我是谁”

1.认识自我:教师角色定位的前提条件

教师认识自我是认识学生是谁的前提条件,也是能教好学生的前提。教师们都进入了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认为好的教学是“以人为核心”的教学,这里的“人”大家都指向了学生,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当然,”以人为核心”是正确的教学观,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滋养人的活动。但是,在这样的观念下,人们的关注点有些片面了。在教学中滋养的人有两种,即学生和教师。而教育者们仅仅绞尽脑汁地了解学生“是谁”的问题,上课学生不听讲,课后作业完不成,老师批评学生多次学生根本听不进去。这时,大多数教师会归因于不了解学生心理、不了解学生生活方式,要想改变学生现状就要先了解儿童。不论是名师还是普通一线教师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实不然,换一种角度,教师们反问一下自己,你了解你自己“是谁”吗?在教学中,你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很少有教师去思考“我是谁”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教师了解自己,更多地是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是谁”,才能进行好的教学。

2.舍弃旧我:教师角色定位的必要条件

在这个都把重心放在学生身上的时代,早已忘了对教师的心灵世界的安抚。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与许多别的职业不同,教学一直都是个人生活和公众生活危险的会合。”[1]的确,教师这个职业具有特殊性,教师面临着个人与公众的相遇,所以对教师而言就有高标准的要求。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就业压力大、工资待遇低、家庭压力等让教师们选择了冷漠、无视和逃避,同时更封闭了自己的内心,因为他们在这时感到自己就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恐惧造成自我封闭。教师对学生的冷漠,其实源于内心的恐惧和愤懑,更是对自己现在这个“我”的封闭和混乱,逃避了真实的自我。教师如果能舍弃旧我,尝试着去看看心里的那个本我,也许对于教学又是另一番新气象。

3.创造新我:教师角色定位的充要条件

正如李政涛在《教育常识》中所说的,“教师是创造者。”的确,教师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创造者,教师创造了一个个孩子,但不要忘记教师还要不停地创造自我。教师进行自我创造,创造一个崭新的自我,放弃旧我,才能去更好地创造学生。当教师想要创造自我时,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是谁”,一个人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还缺少什么时,才能真正地走向明自我,世界上没有谁比你自己更了解“你是谁”。教师作为一个创造者,首先就是创造自我的生命价值,获得心灵的富足,只有这样才能去创造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的尊严感也是自己创造的,敞开内心就是一种自我创造,内心世界的丰盈与富足是自己给予的,回归到灵魂家园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明自我的教师。教师的自我创造就是从心灵深处的创造,敞开心灵,创造新我是一个优秀教师认识自我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教学定位:回归心灵

1.教学方法――双向互动中寻找默契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向名师学习的热潮更是犹如泉水奔涌般的热烈,教师在向名师学习的漩涡中忙得不亦乐乎。然而,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这就同买衣服是一个道理,不是买最时尚的你穿着就好看,关键要适合自己。例如,性格沉稳的教师,偏要模仿名师充满激情的课堂导入方法,结果完全丧失了自我,效果反而不佳。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客观因素,只看教学方法在其他的教师课堂上产生了好的效果,就直接拿来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却忽视了自己是否可以驾驭得了的问题。教师片面地模仿他人的教学方法,会造成自己的痛苦,使自己失去自身认同和完整。帕尔默描述过他曾拼命模仿自己导师的授课方式,而适得其反。最终他明白了:“我开始寻找一种与我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与我自己的个性整合,就像我导师之所以有魅力,关键在于在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1]教学不是一味的模仿,而要使自己的个性与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只有自己先达到自身的默契,才能教好学生,与学生默契。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道理一样,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所以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教学立场――师生共同用爱去支撑

每个教师的教学立场可能都有所不同,但应该有一个相通的教学立场即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考虑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这需要教师爱的支撑。一个没有爱的教师,很难有儿童的教学立场,没有爱的教师的教学立场是混沌的,他们无法了解教学的真正内涵。教学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片面的强调主体是谁的问题,而是教师要以学生生命生长的眼光去进行教学,爱每个生命成长中的孩子,把心灵献给他们,才能基于学生的立场去教学。教师要有教学勇气,敞开心灵,敞开爱的怀抱,用爱拥抱每个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充满爱的教育誓言付诸于实践并展现于我们面前。[2]李镇西用《爱心与民主》向我们诠释了基于学生立场的爱的教育情怀。于永正用《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向我们展现了“最终把自己教成孩子”的伟大的师爱。[3]所有好的教育必定有一个强有力地坚实的后盾――爱的支撑。 3.教学智慧――心灵与心灵的滋养共生

帕尔默认为:“教师们常常遭受解体的痛苦。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与我们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与我们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1]教学智慧来源于实践,更来源于心灵的创造。教学智慧在实践中积累,在心灵中重构。李政涛老师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教育智慧只会从内心生长出来,‘内心’是爱心、童心、耐心、细心的融通,是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高度的整合,是一种自我审视、自我更新的习惯。”[6]教学智慧是教师用心培育和生长出来的实践智慧。只有从内心生长出来的智慧才是无限的智慧,才会日益生长,不会干涸。这种智慧可以一直延伸到教师生命的终结,用心灵创造的智慧是一种永恒的教学智慧。教学智慧的最高境界是内心创造而达到的,是内心与宇宙的结合与一致,是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大境界中的“天地境界”。教学智慧是天空中永恒的星,是教师用生命的色彩去晕染的,用心灵的土壤去培育的。一个真正懂得教学智慧的教师是在与学生角色之间不停地“翻转”互换的过程中实现真善美的心灵的统一。

三、价值定位:实现自我

1.感受身为人师的幸福感

世间有一种缘分叫做师生缘,师生缘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更,这种缘是稳固的、持久的。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师矣。”作为一名能接触到数十数百个真诚的、纯真的学生的教师,应该是倍感幸福的。然而,事实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有个从教十年的教师曾说:“我当老师都当傻了,变呆了。每天就接触这些学生,感觉都与外界隔离了。”可能有许多教师都有这种想法,所以教师群体日益变得消沉萎靡、怨声连连,认为自己与外界分离了。但换一种角度,你愿意每天接触处心积虑、尔虞我诈的功利心极强的人群吗?难道有一群真诚对你,纯真无邪的孩子和你待在一起不是另一种幸福吗?教师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孩子成才、成功、成人的生命成长过程,更是一种世间他人无法感受到的幸福。世界上最美好和永恒的情感就是师生情,教师应珍惜并享受身为人师的幸福感。

2.享受教学过程的喜悦感

当今社会许多教师抱怨教师这个职业工资低、工作累、压力大。毅然放弃教师职业去从政从商的教师也不在少数。每个人想问题、感受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无权干涉别人的想法,但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想法。其实,社会上哪个行业不辛苦,压力不大呢?如果教师以抱怨的心态,看到学生就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姿态去从事教学,那么就永远不会快乐,就会越来越疲倦和心烦,最后都想出去走走了。李政涛老师强调教育是需要“转化”的。教师的“转化”应从心态上开始,不妨换一种心态和眼光去享受教学过程,也许会伴随而来一种美好情感的产生。课堂上,当教师上出一堂精彩的课,学生学有所得,露出太阳花般的笑脸时,教师不也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吗?教师要换一种眼光看教学,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这样的教学定会给教师带来内心的丰盈与喜悦。

3.实现生命价值的归属感

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应是每个教师都应追寻的归属感,这也是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不是一种理念,而应是一种指向现实的追求。李政涛认为:“教师的生命价值不依靠别人的赞美歌颂而来,也不只是因为创造了学生的生命价值而来,教师若能把教育过程变成丰富自我、滋润自我、提升自我的生命的过程,变成一个不断告别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就实现了自我的生命价值。”[4]教师的生命价值是教师通过敞开心灵,在实践中用心灵自我创造和自我赋予的,但它从不是脱离外在世界而孤立存在的一种真实。这种价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寻求自我情感的归宿,享受师生相处的幸福感,从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真实客观存在。帕尔默强调教师要立足于心灵世界,但不能不去理睬外部景观,教师更不能使内心世界和外部景观相分离,要保持自身认同与完整。教师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心灵与外界环境的一致与和谐统一,是一种重新将内心世界与外部景观联合起来的生命状态。

每个职业压力都很大,教师要守得住初心,坚守住教育情怀。其实,回过头来看教师职业,应是最具幸福感的职业,每日见证着祖国花朵的成长与绽放,从心灵上获得一种愉悦感和富足感。在外在需求上,教师有两个足够长的寒暑假,这是其他职业所没有的,这时的教师完全可以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与自然、与世界如影随形、亲密接触,获得外在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释放。教师都换一种心态和眼光去生活,敞开内心去看世界、看学生、看职业、看自我,定将获得心灵的回归、解放和自由。

参考文献

[1]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 李政涛.教育常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