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夜鱼散文的审美特征

夜鱼散文的审美特征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3 00:27:34
夜鱼散文的审美特征
时间:2023-02-03 00:27:34     小编:

最早欣赏夜鱼的诗歌,感觉有一种苍凉悲壮的美感。夜鱼的《河畔春晨》、《茅针草》、《永远的香橼树》、《古镇》和《在杭州运河边散步》等新诗饱含着浓烈的乡愁气息,弥漫着或浓或淡的反讽意识,寄予了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排斥与批判,以及对古朴典雅传统的农耕文化的追慕与缅怀。再读她的游记组章《进入西北大地的三种方式》和系列乡情散文《时光书四篇》,夜鱼文学创作的审美倾向愈来愈清晰明朗,这组游记寄托了作者对神奇苍凉雄浑的大西北的无限神往,除了盛情礼赞大自然的独特魅力,还流露出对现代都市发展进程中工业文明的悲悯情怀;乡情散文《时光书》寄寓了作者浓浓的乡恋乡思乡愁,最具艺术感染力,它倾注了作者思乡恋乡的真挚饱满的情感,描摹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民风民俗画卷,除了追求古朴典雅的格调和返璞归真的风格,还见出作者温馨淡定的心境、奔放惬意的心绪,字里行间漫溢出悲悯情怀:《米》是对古朴乡风的缅怀,《越剧》寄寓作者对亲人老去的伤怀,《银杏哀歌》不仅写了对大自然的敬畏,还批判了都市文明对农耕田园的侵扰。在笔者看来,夜鱼的写作无意间完成了“当悲悯成为一种优雅的情怀”的审美追求。

读夜鱼的游记散文,你既可领略其中盎然的诗意,也可领略“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种悲壮凄婉的英雄主义情结,作者对粗犷荒凉雄壮的大漠的向往动人心弦。作者每次记录自己的游历,无不充满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夜鱼用文字这样劝慰读者:要珍视美好纯净的大自然,珍爱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要为了眼前短暂的经济利益,而人为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否则会嫁祸子孙后代,得到神灵应有的惩罚。夜鱼的游记散文核心不在“游”,重在“思索的况味”。由于夜鱼本质上是一位诗人,在旅行之际很容易睹物伤怀,引发多愁善感的思绪,所以她的游记就具有诗歌的质地,具备诗性特征和哲学意蕴。譬如《如果我有一匹骆驼》,该文记叙作者深入“波澜壮阔”的大漠,亲身体验沙漠凌厉的风沙的袭击,领略了沙漠的神奇冷漠诡异,“看到了温暖也看到了忧伤,纯净的忧伤,没有一点杂质的忧伤啊。”继而展开对生存与死亡的深度思索:

“当生存成为唯一需要去考虑的事,谁还会有闲余空间挤入乱七八糟的欲望?”

“一览无余的黄啊,究竟匿藏了多少白骨?几百年,几千年,一层又一层,掩埋、风化。沙漠无情得天经地义,但等你匍匐在黄沙上,匍匐到不抱任何希望,才感觉出那无情背后的悲悯。”

“可吃下去好多块干粮的我更瘦,衰竭的速度比骆驼还快,前路依然没完没了,看不出驿站绿洲即将出现的端倪,就连突起的枯枝,死去的胡杨都见不到了,像是到了尽头,又像是没有尽头。如果弹尽粮绝,我会不会在难以忍受的饥饿驱使下昏聩,以至于疯癫到吃掉我的骆驼?不寒而栗,死亡前的挣扎与可能出现的狰狞变形,实在是比死亡本身更恐怖。”

可以看出,夜鱼写游记的时候,并没有沉溺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博大壮丽,而是把游历的心绪化为对人生的深沉反思,当读到这些充满悲悯情怀的文字,我们的心灵焉能不受到深深的震撼?《给我一壶水》表达了对现代都市文明的一种本能的抗拒与抵触情绪,讲述作者带着对“大漠孤烟直”的好奇与向往,乘坐列车启程,向西部嘉峪关挺进,品尝冰凉清润的雪水,观瞻干裂而耸立千年不倒的“长城第一墩”,“我”的水壶不小心侧翻,水马上无影无踪,作者旋即陷入悲悯的沉思:

“黄沙之下像是藏着无数饥渴的嘴,即便你喂给它的是血,也眨眼就给吞得干干净净。此刻我才发现我过往的生活是多么奢侈富足,江汉平原的万顷良田又是多么珍贵。

不远处一汪被小心翼翼呵护着的泉水,正透过围栏向我射来一瞥末世般清冷的眸光,醍醐灌顶般的清冷啊,却又能惊醒多少靡费铺张的世人心?”

读《追踪一条河》,作者写到再次漫步党河河畔,没有西出阳关的悲凉与茫然,“满心红尘俗世里的温柔缱绻。这一次,我踏踏实实地触摸到了它的踪迹。奇怪的是,除了这点恍惚和淡淡的喜悦外,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兴奋……”翌日清晨,第三次看党河,它“安静地摊开在晨曦里,它腿去了五色霓虹,恢复了天然的光泽,一种很淡有点偏绿的灰蓝,”“我”感到失望,因为“我知道这不是它最原始的颜色。”作者的笔触顺理成章转入对现代工业文明的隐忧与排斥:“那么最原始的颜色会是什么样呢?肯定要比现在更清澈更纯粹吧。千年时光飞逝,它的改变无非是霓虹多了,汽车的尾气多了,化学物质多了,朝圣者再不能清晰地看到水底游鱼了。我有一丝丝悲哀。”《追踪一条河》还毫不留情对“到此一游的纷乱拥挤,人定胜天的旅游改造,导游费尽心机的游说”等旅游行业顽症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批判。值得提醒的是,《追踪一条河》因为“孩子”的介入,致使文思枝蔓散了些。

《时光书四篇》表达了对故土人情的深情怀念,寄托了作者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让人情不自禁想起李白的千古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倘若由我来命名,会起名为《故乡书》,因为这四篇散文写的均是家乡的人事和场景。蒸年糕、听越剧、抓麻雀、吃青蒜喝香茶,清凉甘甜的井水、满院飘香的蒸藕、鲜美可口的螃蟹、灵性十足的千年银杏树等故土风物民情,在作者笔下精彩纷呈、生动传神,读来感同身受,仿佛身临其境,通篇贯穿着作者返璞归真的古朴情致、时光飞逝的感伤,尤其是《银杏哀歌》通过痛惜砍掉千年银杏这种愚蠢行为,引发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反感与不屑,由大家闺秀“胡阿姨”对故乡建设的失望与沮丧,写到生态环境恶化,“空气中越来越浓的化学臭味”,间接导致人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绣花阿姨的儿媳,舅舅家隔壁的陈大爷,我的姨妈罹患的都是癌症。”该文结尾重温了生态祥和的儿童时代的美丽画面,对人类不惜毁坏良田果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愚昧行径进行了控诉。散文《米》通过蒸年糕,对狡黠浮华的乡风进行了委婉的讽刺,文末对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古朴民风的消逝进行了深切的缅怀。散文《越剧》描摹了“母亲和我”作为“伶人”无法割舍、牵肠挂肚的越剧情结,随着“母亲”老去,母女同做票友的情景一去不复返,“母亲”摔断腿这场变故,让“那个活泼能干的母亲,那个跟我同唱经典名段的母亲,恍惚间又回来了……一时间我百感交集,几欲涕下。”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读者却深受感染,在唏嘘不已的感怀中,引发心灵共振与情感共鸣。

散文《家乡的滋味》是我目前读到的夜鱼写得最具温情的散文,它深情地回顾了童年的香橼树、冰凉舒爽的井水,让人垂涎欲滴的蒸藕等家乡美食,令人感怀的抓麻雀的童年时光,吃青蒜喝香茶无疑是作者儿时大年初一最幸福的时光。《家乡的滋味》文末写得非常地道,将奔放的意绪、惬意的情怀和浓厚的散文“气场”完美地融合起来,展现了夜鱼作为散文家的娴熟老到:“吃青蒜喝香茶是我家乡大年传统之一,据说这样就可以把一年的有害病菌全部杀死,清清爽爽迎新年。也可以解头天年夜饭的油腻。那样赖在被窝里,被父亲温暖的大手咯吱笑闹着拖起来,拖到摆放着香茶青蒜的餐桌旁边,该是我一生最幸福最难忘的滋味了!”我个人认为,《家乡的滋味》写到多种美食,其实还可以分成一组散文来写,或许更能全面集中体现故乡美食得天独厚的地域底蕴。

当然,夜鱼的诗文并非十全十美,也有其不足之处。譬如其游记散文因过于追求哲学意蕴而显得形象思维拓展不够,但夜鱼凭借感性的体验、丰盈的意象和饱满的意绪,巧妙地弥补了缺憾。她的乡情散文,行文语调方面稍显幽冷,如果情感语气再热烈激扬一些,艺术感染力或许会更强。不管怎么说,这影响不了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夜鱼诗文的喜爱之情。捧读夜鱼的散文和诗歌,沉浸于其文本营造的丰满灵动的意象、奔放的思绪之中,领略作者力透纸背的悲悯心绪,感受其丰盈的思想质地,夜鱼优雅高贵的写作气质,窃以为,正是夜鱼骨子里的悲悯情怀滋润了夜鱼作品的色泽,使得夜鱼诗文获得一种难以言传的神韵,爆发出一股神奇的张力,因而别具一格、卓然独立――我想,这也是夜鱼诗歌散文审美魅力之所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