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几个标准

关于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几个标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9 15:34:24
关于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几个标准
时间:2013-12-19 15:34:24     小编:

" 这里的标准说的是几个数字。

人们常批评语文教学是“少慢差费”,什么意思呢?内容少、速度慢、效率差、时间费。我以为在这四者之中“慢”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当然,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很多,但“慢”至少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什么东西“慢”呢?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写字又慢又难看,阅读速度慢,听人说话听不明白理解慢,写作文似蜗牛爬写得慢。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基本功是不行的,不是不行,而是根本没有被开发、培养出来,其实这些都是可以培养、训练的,但是因为语文教学缺乏严格的标准,对学生的某些基本能力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使一些学生的这些能力没有被开发出来。现在很多老师教学就象在放羊,让羊凭自己的本事去吃草长肉,而不是如现代化养羊,配比一定的饲料科学喂养,让羊吸收营养、长肉有一个速度标准。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把握始终处在一个“模糊”状态,这是因为语文老师那里没有一个具体的可把握、可操控的标准。

那么语文学习中我们都需要哪些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几个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关于写字的要求是:“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的速度。”标准上没有规定具体的书写速度。有人在书写速度上主张考级。学生写字等级测评要求分为六级,除美观、好看的要求之外,主要还是根据学生写字的速度来评定的。大致是:一级每分钟35个字;二级每分钟30个字;三级每分钟25个字;四级每分钟20个字;五级每分钟15个字;六级每分钟10个字。(《新课标新教材教师备课方略初中语文(上册)》P17)。我们一般对学生的写字要求是多少呢?在工整、清楚的前提下每小时2000字。也就相当于二级以上的写字速度。写字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基本功。要伴随学生一生(听说现在有些大企业要招聘员工的简历都要手写的,而不要打印的),所以学校应该进行严格的写字训练。通过训练,要学生能写一手清楚工整的硬笔行楷。虽不说让人看了赏心悦目,至少也要一目了然。免得让人看字如抽丝剥茧,费尽心思。最实惠一点来说,写工整、清楚的快字对学生考试还是大有好处的。

2.读书速度:1000字/分钟

这里的读书速度主要指默读速度。《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关于阅读要求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但500字的要求显然是不高的。

目前,快速默读研究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很受重视。如拥有最高博士比例的韩国进行全民速读培训。目前的冠军记录是每分钟四十七万字。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快速阅读正成为通向二十一世纪继计算机、英语、汽车驾照后的第四本护照。在笔者自己的经验来看,每分钟1000字绝对是不高的,笔者自己在学校自己所教的班中开展了三个月的速读训练,学生的平均速度稳定在了每分钟3000字左右。快速阅读,大有可为。

3.记忆速度:200字以上/5分钟 4.写作速度:600字/40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速度的要求是:作文一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现在对快速作文的教学很多老师进行了成功的尝试,杨初春老师给学生提了要求是40分钟800字,经过训练,这个是可以做到的。我们说一节课完成600字的一篇作文,对于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是不成问题的。

5.失误率:0.1%

这个数字很多老师都没有注意过。这是什么意思呢?现在的学生太马虎了,读什么东西眼看着就读错了,这个马虎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就是失误率。陈克正老师在《玩学习》一书中对此有论述。这个马虎可以用训练给纠正过来,就是要求学生读1000个字最多只能错一个,这就是0.1%。减少了失误率,对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考试是极有帮助的。经过一年的有目的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看东西、看书、做题准确率大提高,要不一马虎差一分上不了一中,多可惜。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生朗读的总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中这个“正确”,指的就是没有或减少失误。

6.听记速度:听记1000字文章记忆内容60%

众所周知的张富老师进行了多题连问连答的教改试验。接连的十多道题,教师只读一遍,让学生不但要记住,而且能够回答出问题来。她的一位学生在描述答题情景时说:“……眼睛盯着教师的嘴,耳朵里听着教师说出的问题,手指数着题目多少个,脑子里作工作准备。像打仗,不能有闪失……”张老师还多次进行了比较,事实证明,差生经过训练的听力可以达到没有经过训练的优等生的水平。这个例子能说明什么呢?每个人都潜藏着巨大的听觉记忆能力。魏书生老师也有相似的实践。这所说的这个标准也是估计说的。相信老师们经过自己的实践会有更合理的说法。

确立基本功标准的必要性

我认为语文教学很有必要建立一套这样的测评标准。

现在的素质教育一般都是在各学科课内进行的,语文教师大多都偏重于知识、思维和创新、方法、想象能力的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训练。这种能力有人认为是“天资”,是人天生具有、与生俱来的能力,因此现在的人们大多是在用自己的天赋,而不是在练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教育是在人的自然的心智状态下进行的。笔者认为这是不够的,老师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心智,使之由自然状态进入到一种和谐的潜能力被开发出来的状态,进而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人,具有动物性,是练什么就有什么的。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的读写听说等能力上来了,那么学习语文应该是事半功倍的。这就象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是在用386运行windows,而经过训练的却象用586运行windows,其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而且综观一些教改实验成功的老师的做法,都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按自己的经验设定了一些可操作的标准。这些标准的要求使学生的能力有了切实的、真正的提高。总而言之一个字就是“快”。读的快了,写的快了,听的多了,记的快了,何愁语文教改不成,何愁学生语文能力不强。

当然语文要想学好了可不是这么简单的几条标准就能办到的。语文学好的关键在于语文素养要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有如下的表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素养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

语文素养是个很难把握、很难量化的东西。比如说专注力。看书、看文章能全身心的投入,“忘记了周围的世界”。有人在看电视剧的时候能一边看一边跟着哭,这个人的语文素养差不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丰富的情感,这是语文素养好的所必备的。语文好的人就要多愁善感。看花落泪,临水觅愁。有的人看文章能看得极入神,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就是能入情。有个学生说,自己写作文就象是做梦,梦醒了,作文也写完了,有一种无法言传的快感。这样的作文能写不好吗?语文学得好的人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对语言的敏感力,即很强的语感。语语言素养好的人应有很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倾听、表达、应对是口语交际的三大能力。能听懂、能表达准、能应对好,学生说话能够因人措辞、据事用语、依情择言、以类应变,这样的学生是的着良好的语文素养的。语文素养好的人要有良好的语文习惯。

基本功和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学习基本功和语文素养的养成是不冲突的。打好基本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影响。具有了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是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基本功,通过高效的语文实践得来的。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少慢差费”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确立基本功标准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确立了这样一个标准,会使教师的教学重点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教师会由原来的教内容改为训练能力。这样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式,教学考核的方式、方法,都改了,都会有较大的改变。如在课堂教学中,训练会占用一定量的课堂时间,而且要循序渐进,成为一定的体系。而课文教学的内容相应的会减少时间。当学生的基本功上来之后,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会产生有利的影响,会推进教学内容的教法的改变。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变考一张字词阅读作文的考卷变为除此之外还要定时考学生的听说计读写失误速度,这些东西很容易量化。

我们确信,只要能力上去了,哪怕拿出的学习语文内容的时间少了,效果也不会差的,而且根据一些老师的经验,效果要更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