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武术教学的三要素

武术教学的三要素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02 00:45:25
武术教学的三要素
时间:2023-07-02 00:45:25     小编:

" 摘要: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理论分析等方法.论述了在武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武术兴趣的三个主要因素.文章认为,学生在体育课上不接受武术是因为对武术不感兴趣,要在体育课上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和兴趣应当从意识,攻防含义,保健作用三要素下手.

关键字:武术教学;要素;意识;攻防;保健;

引言 武术教学改革虽然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问题依然严重.本人于2004年对渭南师院及其附中共计200人进行调查表明,仅有15%的学生把武术作为课余锻炼的项目之一,其中没有一个是中学生,有65%的学生不喜欢上武术课,从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不愿意接受这项运动.产生这种结果并非是武术本身的过错,而是我们的教学手段,方法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如何在武术课上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中国武术事业蓬勃发展是我们体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1.武术教学对武术的影响

1.1 武术与武术教学

武术又称"国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武术教学便是师生共同努力,传承武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武术技术,掌握武术知识,养成武德精神和行为.武术有着与其它体育项目的共性,都是强身健体.又有着与其它项目相区别的鲜明个性,动作素材具有攻防属性,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和.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我们不能让跆拳道,空手道这些外来货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所取代,我们有义务将她发扬光大.广大体育工作者更当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好的武术教学手段,方法会让学生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会受到中华精神的熏陶,培养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 逐步养成不屈服于恶劣的环境和竟者对手,见恶不畏,见强不惧,勇于拼搏,夺取胜利.明白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作为一个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有义务将中国的武术发扬光大,将它推向世界.使的中国武术后继有人,最终走向世界.

2 武术教学提高学生兴趣的三要素

2.1让学生对中国武术有一个正确意识

2.1.1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发展上了解

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述我国武术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我国武术的以前和现状.学生对武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懂得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就应该了解武术,学习武术,让武术在中国得到发展,国粹得以延续.

武术运动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相同的共性,都是强身健体,也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首先武术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武术萌生于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着它的成形,养育它成长,促进它的不断发展,完善.例如运动讲究"刚柔相济",搏斗崇尚"攻中寓防,防中寓攻",这些就是我国古代阴阳学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理论在武术技法中的运用.其次,具有攻防再现性和表现性兼蓄的本质特点,武术的动作素材以攻防性能为本质,兼容攻防再现性和表现性.攻防再现指动作具有格杀价值,实战中能发挥攻防效用.表现性指动作体现攻防意向,但不一定具有实战作用,它只表现独特的攻防艺术.其三,多样统一的运动形式特点.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俗称"十八般武艺".其四,整体统一的运动观念特点,在技法上讲究"内外合一",效果上讲究"内壮外强".

武术的运动特点可以让人们懂得学习武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爱国的一种体现.经常从事武术锻炼可以锻炼身体,达到"内壮外强",防身自卫.并且可以修身养性,用辨证唯物主义看待事物.学生由于不了解武术才会排斥武术,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讲述武术的运动特点以便提高其积极性.

2.2突出动作攻防含义的运用

2.2..1攻防技击性学生的兴趣所在

武术以攻防动作为主要内容而存在,攻防动作就是它生存发展的土壤.武术教学大部分是以套路为主,武术教学中,学生对于动作难易程度不在乎,更加关心的是武术的攻防作用,它是否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防身自卫.就象为什么朝鲜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能在我国广泛开展,甚至风靡全球,就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人们对武术感兴趣是因为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所以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就应该将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讲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普及推广武术.

2.2..2武术套路中攻防含义的体现

武术套路是中华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技击是其本质.武术套路是人们为了便于练习,记忆和传授攻防格斗的方法,把许多攻防动作按起势,发展,收势编排有规律,协调严谨的模范攻防组合动作.他以踢打摔拿等动作为基本素材,使武术攻防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其中许多动作可以在攻防实战中找到原形.

在武术教学中,不应该只意味强调动作规格,使学生感到武术枯燥乏味.而应该在传授武术技法时,将其攻防含义渗透进去,使学生在熟悉动作攻防含义及方法技巧的前提下学习武术.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华武术.例如在太极拳中"白猿献果"这一招,动作要求很枯燥,它要求练习者向左拧腰的同时右拳屈肘自右下向左上弧形冲出,并且右腿亦配合上提.学生在练习时会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讲完要求后指出拧腰同时右拳向左上冲出是为了攻击对方下颚,配合的右腿是为了以膝顶撞对方的腰,腹部的.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甚至不用教师要求,自己都会去练习体会动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套路的积极性,又为学习攻防实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攻防含义的传授对于武术教学必不可少,也只有这样武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

2.2..3武术对练攻防含义的完美表现

武术对练指武术运动以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先编好的固定动作进行攻防格斗的套路练习,它包括以徒手的踢打摔拿等攻防技术组成的拳术对练,器械的击刺劈等攻防技术组成的器械对练.对练能全面体现武术的技术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点.它的运动核心是围绕体现各种实用技击的攻防性,既有实战中的技击美,又有套路运动的形式美,它不仅从形式和内容上保持了武术历史的原貌,突出了武术在攻防上的价值,而且对于武术套路的实用性理解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武术教学中,可以适当加一点武术对练,使学生在武术对练中体会武术的攻防,提高对武术的兴趣,这对于提高武术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3让学生懂得武术的保健作用

武术训练强调内外俱练.武谚云:"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又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等.认为:"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如此内外具练,以求内壮外强,获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民千百年的习武实践和近年进行的科学研究,都说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能收到壮内强外的效果.例如,长拳类套路,包括屈伸,回环,跳跃,平衡,翻腾,跌扑等动作,加上内在神情的贯注和呼吸的配合,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参与活动,尤其坚持基本功练习能提高人体肌肉力量和伸展性,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有效的发展柔软性.而散打对抗中的判断,起动,躲闪格挡或快速还击等对人体的反应速度,力量,灵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拳和许多武术功法练习注重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长期练习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总之武术运动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武术能收到好的效果.儿童,少年和青年人从事武术锻炼能促进生产发育,健美体格;老人从事武术锻炼能推迟和预防衰老的各种退行性变化,延年益寿.

在武术教学中,给学生灌述武术的保健作用,让学生明白什么样武术的练习对其那些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这样追求爱美和健康的学生一定会对武术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不光会自己练习武术,还会带动周围的朋友一起练习武术.这样一来武术运动便得到了开展.

3.小结与建议

3.1小结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武术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以及武术运动在下一代的开展和普及.学生兴趣的提高应该从学生对武术的意识,武术的攻防含义以及武术的保健作用这三方面入手,(武术的意识指让学生对武术的发展,特点了解.武术攻防含义指在教学中对动作进行用法分析,可采取对练形式.武术保健指让学生对武术的保健知识了解)只有这样武术运动才能在教学中很好的开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接受武术,喜欢武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武术,中华武术才能发扬光大.

3.2建议

针对不同学生人群应考虑不同的侧重点:

(1)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应侧重让其对武术有一个正确的意识.

(2)高校的武术教学,应侧重于对武术动作攻防含义的讲解.

(3)社区体育的武术教学,应侧重于对武术的健身功能讲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