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发展价值观下的中高职衔接

试析发展价值观下的中高职衔接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18:47:56
试析发展价值观下的中高职衔接
时间:2013-12-18 18:47:56     小编:

"

[论文摘要]发展不仅是事实判断,也是价值评价。中高职衔接是本体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统一,不能仅仅看作是破解高职院校招生难的“通道”建设。中高职衔接应通过解放思想、确定价值取向和目标路径来解决为谁衔接、衔接什么、如何衔接三个基本问题。

[论文关键词]发展价值观 教育价值 中高职衔接

中高职衔接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在操作层面上,中高职衔接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众多学者、中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政府官员围绕中高职衔接的意义、模式、方法、内容和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等,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讨论,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的主题大多聚焦于中高职衔接与职业教育发展、中高职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两大主题,而对中高职衔接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尚显不足。我们认为,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高职衔接,应当将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发展价值观下的中高职衔接应解决为谁衔接、衔接什么、如何保障衔接三个基本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的价值评价:为什么衔接

1.价值评价的主观论与客观论。“发展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方向与目标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把握,是通过对发展的深刻观察和理解,为人类提供一种能充分表达发展的目的、意义和伦理属性的价值理念”。发展不仅是事实判断,也是价值评价。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价值反映着主体和客体二者需要之间的关系,具有客观社会性,是客观事物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一种意义的评价。在价值评价问题上,有客观论和主观论两种对立的观点。价值客观论者把价值看成事物固有的属性,价值主观论者认为价值是由人们的主观所决定的,个人利益是衡量价值的标准,因而他们只承认价值的相对性及其外在意义。如实用主义者所提出的“有用即是真理”。从总体上说,虽然价值客观论和价值主观论都有可取因素,但都有片面性。因为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科学判断与意义判断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同一事物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方面,其终极意义在于这两方面又统一于其中的。价值绝对论者割裂事实和价值的联系,而价值相对论者将真理和价值混为一谈。

2.教育价值评价的社会本体与个体本体。与价值评价的主观论和客观论相对应,对教育价值的评价也存在社会本体论和个体本体论两种学说。这两种学说同样具有片面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目的的确定既决定于社会的需要,又制约于个体发展的需要。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制定出符合教育价值要求的教育目的。但是教育价值的实现有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当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一致时,教育可以同时满足二者的需要,即个体和谐发展,并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当二者发生矛盾时,教育就会出现畸轻畸重的问题,人的发展也会出现畸形。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关系的客体承担者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两个需要”又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将顺应社会进步要求的、外在的社会价值内化为个体的内在价值,并将个体发展的诉求及其成果外化为社会价值。因此,我们认可周志刚等人对职业教育价值的定义:“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人进行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和培训,达到国家规定的种类职业资格标准,符合就业准入制度,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求职、就业、转业、再提高的需要,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获得相关职业资格和人力资本提升的需要,进而最终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与作为职业教育价值主体的人构成了一对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范畴,不可分割,相辅相成。而对于这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就是职业教育价值观。”职业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它是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和社会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手段。职业教育片面强调或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有悖于职业教育的价值。

3.中高职衔接是本体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统一。中高职衔接具有本体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本体性价值是指其对作为价值主体的受教育者的价值。中高职衔接是服务于人的终身教育,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个体内在价值的需要。20世纪后半叶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GDP崇拜和80年代以后的社会核心型发展理念的共同点是“遮蔽了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在发展中的价值,其实践造成并激化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生存发展的矛盾”。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价值理念,体现了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和最终价值目标。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关于修改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建议》指出,21世纪职业教育需要新的“以人为本”发展模式;要传播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和标准、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要体现新的文化理念、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成为为所有人所享用,促进消除贫困、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职业对于个体而言,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满足其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平台。需求的层次性、交叉性、循环上升的特性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个体生存环境的竞争性,决定了终身学习成为个体生存发展所必需。中高职衔接正是为个体的终身教育创设了一个重要支撑点。

中高职衔接的工具性价值是指其对社会的价值。社会价值既包括经济价值,又包括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和教育公平价值。关于教育本身是否是生产力的讨论见仁见智,但在教育必须为生产力发展服务这一点上是毫无疑义的。职业教育服务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具有动态性特征。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需要大批精通科技知识,能操作、会经营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工业生产水平跟不上产品开发,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产品,严重影响了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职业岗位需求,急需大量技术含量高的高技能型人才。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正役使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艰难转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型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在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对劳动者初级技术、中级技术、高级技术和尖端技术的要求并存并螺旋式上升,需要受过更多教育、掌握更多技能的劳动者。中高职衔接正是顺应了这种社会需求。

中高职衔接的主体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是在二者相互交融中实现的,任何试图将它们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脱离实际的。因此,“教育性”和“职业性”的两种价值取向的和谐结合是中高职衔接的本质要求。中高职衔接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是,发展判断不仅是一种事实判断,更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的起点在于社会需要,终点在于对人的培养”。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构成中高职衔接价值的核心内容。职业院校自身的价值是在满足“两个需要”、实现“两个价值”的实践中实现的。因此,职业院校对中高职衔接的价值评价应回归教育的本质,将其置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力避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个体需要的畸轻畸重现象,更不能本末倒置,只注重基于学校自身生存的“外延发展”而忽视基于教育功能的“内涵发展”。 "

二、中高职衔接的价值取向:衔接什么

价值取向是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决定和支配着主体的价值选择,对主体自身及其他主体间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在职业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价值主体在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客体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教育客体进行价值设定、价值预期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或倾向。这种价值设定和预期实际上就是在职业教育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一种价值选择,中高职衔接的价值取向是指在中高职衔接的价值关系中,作为一种社会客体的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教育客体进行价值预期、价值设定时所进行的一种价值选择”。

中高职衔接的价值评价影响着中高职衔接实践的价值取向。大量文献显示,许多研究者和实践者将中高职衔接的目光主要聚焦于中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发展上,把中高职衔接更多地视为破解招生难的“通道”建设,较多关注五年一贯制、分段式、中职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等“模式”和试办综合高中、建立高职预科、完善保送机制等“方法”“外延”衔接,而对衔接什么的“内涵”关注严重不够。忽视教育、教学的内涵衔接,是对中高职衔接价值的片面性误判,是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片面性误读。“价值不是物本身,而是物对人的意义”,“包含在价值中的,不是物的自然本质,而是物具有的人的本质,这就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本质的关系”。中高职衔接绝对不是中职和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基于人和社会两个系统的本质、功能和特征的兼容性复杂适配。

事实上,简单链接不一定能解决中高职院校招生难的问题。根据中国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测算,全国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学龄人口自2008年达到峰值后出现大幅度下降。在各自的教育层次中都处于弱势地位的中高职教育,无疑会在招生上受到冲击,生源竞争将愈演愈烈。目前多数城市中职学校已陷入了无生可招的困境,一些高考落榜生宁可落榜也不读高职,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生源争夺战已拉开帷幕,一些高职院校的招生无论录取分数线还是报到率均在低位上运行、实际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下滑。这些现象固然有人口因素和社会场域根深蒂固的教育“贵贱”价值观的文化因素的影响和由此产生的社会用人制度的学历歧视,但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们对职业教育质量的不满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对样本地区9所普通初中和5所普通高中应届学生对选择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意愿调查表明,无论是普通初中还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对职业教育选择倾向都很低,反映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其原因一是对职业教育质量或有用性存疑,担心“学不到真本领”“发展前景不好”;二是对舆论和环境压力,顾虑“别人瞧不起”“家长不同意”。如果中高职衔接只注重外延而忽视内涵,即使学生无奈选择进入高职院校,也会因失望,产生对学校乃至整个高职教育评价负面影响的“羊群效应”。长此以往,高职学校被关停并转的日子也就逼近了。

三、中高职衔接价值目标的实现:如何保障衔接

为确保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并实现其价值,必须创造条件,为“衔接”提供必要的保障。 2.制度保障。首先是就业准入制度。目前我国不仅就业准入制度很不完善,而且《公司法》所赋予企业的用工自主权往往导致已有的行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因此,要依法加速制定和完善各类职业岗位标准,切实加强政府对企业用工的监督,真正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和“择优录用”制度。其次,要完善技能等级考核制度。要做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全国行业内统

一、行业内通用,并实行证书有效期等动态管理制度。再次,要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和学位制度,确定职业教育与普遍教育平等立交的地位。第四,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可推广天津中升高职、高职升本“春季考试招生”的模式,让那些既被春季招生考试录取,又被秋季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的学生拥有绝对的自主选择权。对中职生报考高职院校的,在考试内容形式上体现鲜明的职教类型与体系及一体化衔接的理念。

3.实训条件保障。我国中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和学费收入。资金来源渠道单

一、政府投入少,长期以来办学经费缺口一直较大,导致职业院校的办学基础能力薄弱,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不配套,教学设备陈旧,实训基地工位与“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要求相距甚远。由于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职业教育共同体有名无实等,导致包括国家示范性院校在内的实训资源在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共享度极低,本就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影响整体综合效益。因此,由地方政府统筹协调,科学整合现有实训教学资源,以“四两拨千斤”的政府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布局合理、能力递进、权责分明、管理高效的中高职生产型、共享型实训基地,可以促进财政职业教育资源公平与效率统一原则下的优化配置。

4.教师队伍保障。中高职教育衔接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整体而言,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规模、结构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相对较短,其教师绝大部分是研究生,属“知识理论型”,其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不强,实训教师和高学历、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有的在动手能力上甚至不如中职教师。即便通过短期培训获得了职业技能证书,但技能人才成长的实践性、技能的属人性和标准的动态性等特征,决定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技术进步步伐的不断加快,使技能人才类型和人才标准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没有永恒的技能人才。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积极从行业企业引进高职称、高技能人才,以期改善教师结构,但又常常会碰到许多难以逾越的体制性、政策制度性障碍。这些都直接制约着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关键是教师的知识、技能的衔接。因此,完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流动与引进的政策机制和理实一体化的专职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开放式“双师型”兼职教师聘用的柔性机制,是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当务之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