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以社会化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职商培育

试析以社会化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职商培育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1 01:40:05
试析以社会化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职商培育
时间:2023-02-11 01:40:05     小编:

"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对其职商的影响十分重要。对社会化与职商的含义进行了介绍,分析社会化和职商相辅相成并各有侧重的关系,提出了以社会化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职商培育的三条基本途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职商

著名教育家、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大学生社会化的问题。俞敏洪说,很多人到大学毕业为止,一直都不是社会人,一直都是学生。由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很不一样,所以进入社会以后就很容易被社会所排斥。因此,一般来说,一个中国学生毕业后要在社会上经历三到五年才知道自己到底怎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到底怎样才能在该让步的时候让步,该坚持的时候坚持,怎样才能以最得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目标是成为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最终走向社会,从事某项职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职业生涯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会化与职商的含义

(一)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少年儿童为对象,重点是研究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和A.英克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研究推动下,出现了广义社会化研究。20世纪80年代,社会化的内涵得到更进一步的明确。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人参与社会生活,通过交互活动习得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一个人从“生物人”通过社会化,才能发展成为“社会人”。自婴儿起至未成年的个人,是社会化的主要对象。广义的说,人的一生都在社会化过程之中。个人经过社会化,学得一套社会文化及行为规范,成为一个合乎社会标准的社会成员,并不断在社会化生活中发挥聪明才智,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从社会而言,在新的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上,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传递,从而使社会的存在不致中断,并进一步发展。个人是社会化的主体,社会是个人社会化的目标,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越多,对社会化影响的程度就越深,社会的发展也越快。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通过以上定义,我们知道,社会化其实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必然还要习得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大学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必备条件。

(二)职商

职商(careerquotient)是职业商数的简称,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词汇。对于职商一词,现在还没有较为一致的定义。目前运用比较普遍的是:指一个人在职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它由知识技能、心态以及方法论这样三个维度构成。4也就是说,职商作为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它是由个体在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胜任素质(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素质)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

当今世界发展迅速,职场竞争成为不变的主题。政府、各级组织都在号召青年学子们为适应这种形势做好准备——不仅要为某一具体职业作好专业知识准备,而且要准备好处于社会职场中的软素质。这种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内涵丰富,它既涵盖诸如技术操作、技术管理、革新创造等的专业能力,还包括了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自我控调等的一般能力,更包括人生经验、领导才能、合作精神、积极态度、热情、效益等因素的综合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这些能力对职业发展进行精准和契合的判断与决策。而这些很重要的一个支撑点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化。

二、社会化与职商的关系

(一)社会化是大学生职商的试金石。大学阶段处于学生生涯与职业生涯的交界处,大学生在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我与职业的关系时,就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在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的过程当中,进行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程序,寻找对于社会和自我,社会、人性、职业和他人的正确认识。深层的学习与思考,可使大学生避免出现或象牙塔式的过于天真与无知;或杞人忧天式的过于悲观与狭隘,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懂得理解与认同,懂得用适应与接纳,懂得用一种更客观、更理性、更人文的视角来看待社会、企业、职业和自我,提高职业商数,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职商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着眼点。职商水平最关键点还是体现在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程度。大学生社会化要着眼于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着眼于将职业素养体现为态度和行为习惯。伴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能够在职场的坐标轴上,理性地看待社会、企业、职业和自我。能够在思想和意识深层,对社会和他人多一份理解、接受和宽容;能够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多一份开放与接纳;能够在角色转化中,多一份责任与纪律,缩短就业适应期,使自身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集体和团队,达到从认识、态度到心理的不断的修养和历练。

(三)社会化和职商相辅相成,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具备一定的社会化水平。社会化和职商相辅相成,各有侧重,但交集点都是个体对社会角色的良好适应性。近年来,虽然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被社会各方关注成焦点中的焦点,但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互不满意还是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我认为一方面社会尤其是企业不能对大学生有过分的期望值,“浸铜炼金”5大学生成才还必须需经过实践炉火的锻造与淬火,企业在用人上要有务实和宽容的心理准备。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素质也要求具备一定的社会化水平,才能使自身的职商达到社会的需求。

以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为例,经管类学科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思维,有别于理工科类学科的技能培养,是一种软性知识。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了解清楚专业与行业的联系,习得相应的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在就业时就能具备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诸如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市场开拓能力等等,具备一定的社会化水平和相应的职业素养。社会化是终身的,关系到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大学生职业发展后劲的大小,关系到是否适应信息社会和工作岗位。因此,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受到学生本人、学校乃至社会的重视。 "

三、以社会化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职商培育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障碍。从个体层面来说,如有的大学生过高的自我期望,看待社会、事物理想化的思维定势,在困惑与矛盾面前较弱的抗挫折能力等,都会使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受到阻碍。从社会层面来说,现实存在的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大众传媒的误导,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乃至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的片面化等,都会使大学生在众多观点面前显得无所适从,加深了在价值选择、人生取向上的困惑,导致社会化障碍。

因此,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前期模拟储备缓冲阶段,高校更应强化其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教化功能,应多渠道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帮助。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要在提高知识、技能的同时,努力打造出适应社会化和职业化的半成品。

(一)优化环境,实施多元化素质教育工程。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环节。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立健全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体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一切可能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如乐观热情、开朗活泼、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坚定顽强、有恒心、有责任心、正义感、富于想象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成功社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设自我教育环境。职商构成的三个维度中,取之其二就是心态以及方法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要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我与职业的关系。学校应该创设条件让学生参加一些针对性强的活动,在集体教育与他人教育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进行个体的自我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所产生的“共振效应”可使大学生的社会化事半功倍。

3.激发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社会化首先需要强化参与意识,鼓励大学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体验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接受挫折赠送的磨练和考验。也只有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锤炼大学生的竞争意识、精品意识、责任意识等,方能百炼成钢。

4.核心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学校面貌、个性和特征。在当今,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影响力的广度与力度甚至会贯穿学生终身。大学生在习得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自身对校园活动的参与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习得一整套以现实社会为参照背景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其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

(二)完善体系,构建互补性课程教学机制。高等教育有两种追求,一种是学术性追求,另一种是职业性追求。学术性是对高等教育中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学术研究,培养学生从事有关学术性工作的能力。而“职业性”则是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5]职业性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所谓高等教育职业性,是指高等教育为学生的职业作准备,为学生毕业后的求职、工作、创业作准备,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合适的人才。

1.完善课程设置体系。以职业模块划分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突出专业特色,把专业课程、专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专业技能摆在突出位置。找准专业方向与社会需要、社会客观现实的结合点。以职业模块划分为导向的设置基础课程。职业不同,所需的职业素养不同。如经管类职业心理模块对应的课程要有市场营销、商务礼仪、行业规章制度、职场人际关系等。通过模块的学习明确职业方向,懂得将知识点与职业的联系,并增强学生对能力的培养意识。也可专门设立职业素养养成课,并把就业指导融入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健康积极的职业观。

2.课程教学互补,渗透职业化教育。职业技能是训练出来的,但职业化教育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职业素养是慢慢养成的。因而,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通过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思想、情感、心态,准确把握他们的身心特点,努力使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科技文化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去,把职业指导引入到学科专业教学中去,真正实现大学生职业指导全程化;通过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工作流程、常识。真正“授之以渔”,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三)整合资源,开展实践性职业素养计划。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从学生习得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角度来讲,整合各方面资源,开展实践性的职业素养培育显得格外重要。

1.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课、计算机操作课、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内容。规定每门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学时,是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学生将知识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的重要途径。

2.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或企业中的实践专家,或开设讲座,或与学生座谈,或兼职授课,都是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之一,也可切实提高实训课的教学效果。

3.建立实习基地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基地的实习,可帮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自身,进行恰当的自我定位。通过实践纠正自身可能出现的社会化障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4.指导规划假期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好好规划利用假期,开展多种多样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

社会化是大学生职商的着眼点,职商水平必然伴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当前,大学生职商培育已成为教育界、公众注目的焦点,因此,高校可以社会化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职商培育,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社会化程度,才能更有效地为融入社会与未来的工作岗位,才能自如地应对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所带来的新的挑战,从而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