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透视大学功能层次定位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关于透视大学功能层次定位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9 04:16:21
关于透视大学功能层次定位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22-10-29 04:16:21     小编:

"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从高等教育的层次、大学的职能、高等教育的功能等方面,研究与高职院校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实施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凝聚力和原动力,是学校管理的灵魂。由于自身的功能层次定位的不同,各级各类大学的校园文化特征与建设具有很大的差异。较之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具备与生俱来的多元文化特质,高等教育的理想与理念、高职院校自身的功能层次定位和文化积淀、行业企业的文化与核心价值等等,无一不对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将多元文化的影响转变为以培养行业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文化动力;如何在对过去文化扬弃的基础上,重构独具高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决定高职院校兴衰成败与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脱胎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等专科学校,不少是原有的中专学校、职业学校整合而成,还有的是从国有大型企业当中改制而来。相对于普通高校和国外职业院校的发展历程及文化积淀,我国高职院校是十分年轻而稚嫩的。建立与高职院校的功能层次定位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需要漫长而艰辛的探索和发展过程。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泛探讨研究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支撑和系统规划。自我国高职教育兴起以来,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发展及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与探讨,但总体表现出理论性欠缺、层次性模糊和系统规划设计不足的问题。相当数量的学校在办学理念、指导思想、教学管理等方面带有浓厚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对高职校园文化缺乏理性思考,在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任务、方向、措施等方面,严重偏离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层次定位。部分高职院校或急功近利地谋求升格,一味模仿普通高校的制度和模式;或过分强调“职业化”,照搬沿用原有中职教育的经验,明显存在盲目跟风、疲于应付、责权不清、目标不明等现象。

(二)文化活动“方兴未艾”但缺乏对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的把握。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定位不准,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等同于各类文体活动、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将文化建设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简单化、局部化,在原有中等教育的认识、理念、制度、行为中裹足不前,使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印象局限于:高等职业教育是末流的高等教育,是高收费的高等教育,是双差生的高等教育。高职学生对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尤其是管理理念和模式满意度不高。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核心价值的把握,严重限制了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促进与推动。

(三)高度重视物质文化建设但缺乏文化建设的平衡性与自觉性。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各种达标检查与评估,对示范院校高标准的遴选与投入,迫使高职院校首先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学校任务的第一要旨,使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相对物质文化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分离和失衡。同时,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与高职院校自身办学实力捉襟见肘的矛盾,使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片面强调技能性和规模性,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功利主义盛行,缺乏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建设目标体系,以及围绕高职教育功能层次定位,将多元文化的影响进行主动融合和升华的自觉性,从而使自身缺乏特色和原动力。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和文化追求必须遵从高等教育的规律,围绕高职教育功能层次定位,在彰显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职能的同时,突出高素质;在强化自身服务社会的职能和兼具经济功能的同时,坚守高等教育的独立精神意志。但事实上,一方面,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方面与中等职业教育、职业资格培训“同质化”;另一方面,专业定位及其指向过于专门化,在专业划分上呈“本科压缩饼干”,这充分暴露了高职院校对自身发展方向、文化追求强大的盲目性和非理性,以及虚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从高等教育的层次定位透视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类型划分是大学定位及发展的前提。明确不同层次、类型高等学校的目标和任务,有利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分工明晰、定位准确,形成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不同类型的大学客观上应有各具适切性和特色的发展战略选择,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益。

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学分类法是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制定的分类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卡内基的分类指导原则主要依据大学的职能任务,将五次分类项目的名称大致区分为五大类—研究型、硕士型、学士型、副学士型及专业型,对我国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武书连提出了“类与型”的中国大学分类标准,“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按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和大学各学科门类比例将现有大学分为13类;“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按科研规模的大小将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型。陈厚丰根据高校社会职能等理论,以高校履行三大社会职能的情况及其产出比重为主,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应用型等4型。马陆亭根据我国当前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按两个维度规划高等学校的分类,将高校分为四个层次: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专科教学型学院,每个层次又分成学术型人才培养类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

无论中外哪一种分类方式,高职院校都明确地处于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属于以应用技术教育、专科层次人才培养为主的教学型大学,相比其它层次的大学,主要担负着为生产行业企业大量输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因此,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务实的态度,围绕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层次定位,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

(二)从大学的职能定位透视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的职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纽曼提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强调传授知识是大学的唯一职能;洪堡发展了大学的职能,将“科研”与“教学”统一起来;科尔将其进一步扩展,指出:“传统上认为大学有三种职能:教学、科研和服务。”近现代以来,大学从仅仅传递知识的教学场所,成为既重教学又重研究的组织,进而转变为兼具教育、研究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多重职能的庞大机构。进入21世纪,随着大学由社会边缘走入社会中心,社会更加依赖大学解决、调节复杂事物,大学的崇高地位,使大学引领社会的使命更加凸显。因此,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成为当代大学的基本职能。

但是,不是任何一所大学都需要平均拥有上述四个职能。高等教育应当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体系,大学的定位应符合教育规律、社会需要及学校自身条件,进行职能的合理定位。事实证明,不顾实际、盲目追风只会给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造成损失和伤害。因此,根据这个定位原则,高职院校的发展应该以学生的专业训练及全方位的素质培养为主导,突出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植根于行业企业又超越于行业企业,而不是发展科学或培养科学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无疑也必须基于这个职能定位,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确定目标方向。

(三)从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透视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高等教育功能是相当宽泛的概念。近年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无论是从哲学研究角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均将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叙述为是对人的影响和对社会的影响两大功能。前者是指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亦即人才培养功能),也是高等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后者是指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它被细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社会功能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功能。

从高等教育育人功能看,战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在育人功能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帮助人们取得较强的谋生能力逐渐突现出来,并迅速取得与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并重的地位。从社会人才层次来说,高等教育把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 “灰领”的培养,逐步提高到与传统“白领”的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发达国家,“白领”主要靠大学培养,而“灰领”主要靠社区学院之类的学校培养。在中国,以谋生为主培养“灰领”大军的高等教育就是高等职业教育。[7]从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分析,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具有不同的社会职能。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并不是在所有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都有突出表现,每所高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体现其中的一项或两项。高职院校相对于高等教育的功能逻辑,首先体现了它的育人功能,其次兼具经济功能,以及部分地引领企业行业文化的功能。因此,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遵循这个功能定位,以育人功能为主导,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兼顾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综上所述,从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自身所处的层次地位和功能职能分析,一方面,高职院校处于高等教育和各类大学定位分类分层的最底部,在科学研究层次和人才培养层次方面,不可能超越其他普通本科院校,但又因其在各类大学中更多更突出地表现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或者说是教育的经济功能,而成为高等教育和大学分类分层中一个不可替代的部分;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主体功能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职能必须建立在培养人才的职能之上,并且,当其它职能过度膨胀时,高职院校的主体职能就会磨灭,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事物一旦不再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质,我们就不能说它仍然是同一事物。”研究表明,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大学,作为独立的精神个体,它的成果输出可以影响社会,但是它不能为了产出一定的成果而改变自己。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市场逻辑的不断扩张,不可避免地带来对教育逻辑的挤压。因此,立足高等教育功能层次定位,建设高职教育的特色与平台;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主动服务社会并在某些方面引领社会的职能;时刻警惕高职院校因为涌动的社会需求或自身追逐利益的倾向而失去高职教育的灵魂,这正是高职院校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旨。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途径

(一)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塑造核心文化。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想与高职院校层次定位,立足根植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大学自身的理想,它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原始起点,在于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将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围绕一线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个人发展和职业人生,凝炼高职院校的核心文化,并将它渗透到学校育人的各项工作中,与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服务于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和个人的终身发展需要。同时,建设高职教育的特色和发展平台,以实现和坚守高职院校的自身层次定位,强化高职院校在推动所在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两张皮”现象,杜绝跟风效仿、盲目攀比、好大喜功的非理性现象,使校园文化建设充满活力与生机,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立足高等教育和大学的基本功能特性吸纳先进企业文化,进而引领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区别于其它普通高校的职业特性和更加突出的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教育相对于普通本科教育更加突出的经济功能,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正视企业文化熏陶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表明:高职院校要主动融合企业文化元素,吸纳先进企业在价值观念、思想作风、思维方式、奋斗精神等方面的文化精髓,从办学理念、管理机制、物化载体等诸多方面体现企业文化和企业人才的需求,使学生“零距离”上岗。但是,高职院校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主体功能是经济功能,而非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高职院校区别于企业、中专、技校的性质在于它培养高级人才的主体功能性质,以及它做为大学在某些方面对企业行业的引领作用和责任。前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的名著《走出象牙塔》意味深刻地提醒我们:现代大学在全面承担起日益众多的社会功能时,千万别迷失了自我!笔者以为,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要、企业需求和引导企业的统一应该是现代大学意义下的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立足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特性基础上,自觉坚持高等学校先进文化与企业先进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吸纳先进企业文化,进而以自身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在引导企业前进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正是大学服务于社会的职能在当代的升华和发展,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

(三)着眼于高职教育未来的功能及层次定位提升校园文化。伴随高等教育的边界越来越宽广,高等学校的职能逻辑也将更加丰富。从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看,高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及个人发展等因素的变化,从相对封闭的体系走向开放,并逐渐与普通高等教育融为一体。在国外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界限正在逐渐淡化:英国与澳大利亚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变化,并为二者的沟通搭建了平台;德国三分之一的在校大学生曾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通的著名的双元制教育。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特点与地位日益突出,以能力为本的CBE培训模式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职业教育的重心不断上移,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并重的趋势已成定局—上述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化,也必然伴随中国工业化脚步的加快而逐渐显现,中国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任务将得到更广泛的提升和变化。前瞻性地着眼于高职教育未来的功能层次定位提升校园文化,适应高职教育多元化与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无疑是高职院校独具核心竞争力的所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