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降息之后……

降息之后……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24 01:28:18
降息之后……
时间:2022-11-24 01:28:18     小编:

降息跟着降准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必然要降息,成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规律之一。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卢盛荣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货币供给增加以后,反应资金的价格应该下降,但事实上,中国降准之后,社会融资成本并没下降,如果不跟着采取降息的措施,降准就是无效的。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国际贸易格局的转变。“我们过去增加投放货币的主要渠道是外汇占款,但2014年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外汇占款增速降低,去年一整年,仅增加1340亿美元。因此,通过降准来解决融资成本问题很难。”卢盛荣认为,也正是这个原因,公开市场操作、再贴息、再贷款成为过去一年中国的主要货币政策调控工具。

2月28日的对称性降息侧面说明了此前的非对称性降息效果不佳。“这次将存款利息上线提高到1.3倍,收窄了银行的息差,挤占了银行的利润。”卢盛荣说,表面看来,存款利率提高提升到1.3倍使得银行融资成本上升,但这种提升是有必要的,上升有利于居民储户提高财产性收入。同时,贷款利率下降,相应地逐渐将拉低企业社会融资成本,贷款利率下降也能刺激消费,仅从个人住房贷款来看,减少利息可以释放出部分消费空间。

降息对拉动出口、投资、消费需求都有效果。在卢盛荣看来,2015年,仅仅这一次降息对稳增长是不够的,下一步还将继续既降准又降息。“因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滞,必须要提前,预调才能使经济波动更小,更平稳,在这方面,就要求央行的货币政策具有前瞻性,对政策进行预调微调。”

金融改革也需同步

这样的货币政策调控节奏也有别于其他国家。就中国而言,在货币政策调控空间打开之后,往往需要进行连续动作才能发生作用,也就是常说的货币政策梗阻问题。卢盛荣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数量与价格的传导不畅,而正是金融体制的不完善才带来梗阻问题。

卢盛荣指出,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主要载体是国有大中型商业银行。它们存在明显的信贷偏向,即偏好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对于银行来说,这些企业没有信贷资料的收集成本,易于辨识风险,而民企、中小企业却很难辨别。这一方面是由于小企业的信用、财务等各方面数据不完善、一方面则是银行不愿意深入调研,付出成本。

“对发展前景好、有技术含量、在管理上不断完善的中小企业应该更加关注。”这方面国有银行执行得并不好,以至于需要政府用行政上的定向货币政策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很有限。

此外,国家鼓励大众创业、大众创新,这不是一句口号,在国外创业创新都有配套的资金跟进,根据不同的风险偏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财税体制改革固然重要,但金融体系也需要同步改革。”卢盛荣说。

对于时下互联网金融,卢盛荣表示,互联网金融今年是拐点,P2P在监管没跟上的情况下,遇上经济形势下滑,风险就会被放大。在目前情况下,传统金融的运转依然好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发展的趋势,但应当谨慎推进。

存准制度需调整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衷是防止银行出现挤兑风险而留存部分备用金。但今年年底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以后,存款准备金率设置得那么高就没有意义了,存款保险制度覆盖了准备金制度的初衷。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效果的确很直接,但对经济造成的波动大,容易造成负面影响。我国的调控需要从数量型工具转向价格型工具,比如利率。”卢盛荣说,这次存款基准利率上浮幅度调到1.3倍也是为利率市场化作准备,这与汇率市场化逐步放开的节奏类似从万分之三,到万分之五,再到百分之一,扩大到百分之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