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七分之一市民做义工 香港雷锋精神背后

七分之一市民做义工 香港雷锋精神背后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4 02:39:46
七分之一市民做义工 香港雷锋精神背后
时间:2022-10-24 02:39:46     小编:

做义工,得到比付出多

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主席邱浩波称,除了组织活动外,他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参与不同层面的义工活动。“我曾与义工交流参与义务工作的原动力,很多人表示享受那份助人的满足感,认为做义工最大的收获是丰富了人生、提升了自我价值,这点我非常赞同。”

得奖者之一的张沛锋是一名中医,11年来他坚持义诊,从事义工服务超过4,000小时。谈起自己的义诊经历,他称来自老中医的言传身教,“年轻时跟着老中医实习,他经常去老人院义诊。有一次,他叫我帮一位中风长者治疗。亲眼见患者日见好转,我感到十分欣慰。”当张沛锋自己成为注册中医师后,仍跟着老中医去义诊。老中医数年后去世,他亦坚持帮助有困难的病人。后来他还加入沙田青年协会,开设义工培训,并将服务扩展至探访老人院、智障中心及戒毒中心等。张沛锋称,义工服务已经成为自己生活一部分,丰富了人生经验,扩展了视野。

周豪亮的义工缘则来自5年前与街头一班“夜青”的相遇。“当时他们在街头播音乐、跳街舞,不断被保安驱赶。出于好奇,我与他们交谈,发现他们都是勤奋好学的好青年。随后,我开始了义工生涯,希望能帮助年轻人以街舞为平台实践理想。”后来,周豪亮与友人成立了东涌正能量义工会,积极关注边缘少年,让他们及时得到帮助、重返正途。短短3年内组织了街舞班、龙狮团和气功班,“当看到一班顽皮的小朋友变得守纪律,长者及病患者参与气功班后变得精神奕奕。他们给我的喜悦和满足感,多于我给他们的帮助。”

得奖者孙国林,2001年组织辖下物业管理公司成立一义工团,如今已发展逾3,000人。10多年来,无论寒暑、远近,一个电邮,义工立刻踊跃响应,参与各类社会服务。此外,他动脑筋为社会服务注入创新元素,恒爱慈善基金拨款与理工大学合办活龄学院“第三龄体验大学课程”,让长者一圆大学梦。“每次在结业礼上,看到头戴四方帽、身披学士袍的长者的笑容,我都很感动。义务工作最高境界是使受助者感到关爱、让他们重拾自信。”

香港义工团体遍布香港不同界别,义务工作类别多元化,覆盖层面广泛。以香港义工联盟为例,已拥有团体会员25个、5万名义工,凝聚24个来自不同行业、地区和籍贯的团体会员,服务惠及约2万基层市民。

但上述仅仅是港府统计的数字,其实在香港民间还有许多没有登记在册的义工。当年,玉树大地震后,香港义工黄福荣(阿福)为了抢救他人不幸遇难。据悉,平时阿福在香港是一名货车司机,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有糖尿病,每三四个月就要看一次医生。2002年,阿福独自一人用7个月时间从香港步行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这一“中国式阿甘”的举动筹到了不少善款,也让阿福发现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从此阿福每年都花一两个月时间到内地做义工。阿福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他开始成为路人皆知的英雄,而人们才得知活跃在内地却很低调的大批香港义工。

港人爱行善并非一日形成

“先生,买只旗吧,支持慈善事业。”每到周六,走在香港街道上,常可以见到有义工为慈善活动筹款。义工有成人,也有学校的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旦有人将钱投入捐款箱内,学生就会在对方的衣服上贴上一个小笑脸贴纸,并微笑着鞠躬感谢对方。香港是国际大都市,看重商业和金钱,但作为香港人,却普遍有做善事的习惯,且均为自愿。

港人的行善并非一日形成,“义工种子”从小就开始培育。市民带着子女一同参与义务工作,在做善事的同时培育孩子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这些教育影响着个人的人生理念和生活轨迹。

实际上香港的义工文化有上百年历史。从早期以中国传统慈善团体和基督教及其附属组织的形式存在,宣扬爱心,扶危济困,在完全非政府的状态下自然发展。直到1959年,香港政府才成立社会福利署(社署)。香港社会福利的服务是社署及非政府机构(NGO)合作提供,主要以NGO的服务为主。政府部门在尊重并依赖NGO的前提下工作,对民间慈善极少干预。一个社团,只要在政府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就可取得合法地位。

上世纪60年代,由于社会不稳定,港府发现很多年轻人对香港社会缺乏归属感,应让他们更多地参与社会服务。因此政府大力倡导在青年工作中推展义务工作。成立于1970年的香港义工发展局,作为社会福利署下属的非赢利机构,主要承担义工推广工作。

“让义务工作成为市民终身追求的生活方式”,正是出于这样的理念,在香港加入义工非常方便,每区均设有社署义工服务分区办事处。市民可拨打办事处电话直接报名或在网上填写信息报名,办事处将根据市民报名时填写的服务时间段与特长,协调他们从事各类社会服务,如社区老人和残疾人照顾、青少年学习和心理辅导等大型福利活动的现场服务和后勤工作,从事社会福利募捐和开展福利事业宣传等。

成熟义工服务体系值得借鉴

在很多人看来,香港成熟的义工服务体系有众多经验值得内地借鉴。如果志愿活动集中在低技术含量领域,种类少、次数少,志愿者选择度就有限,也难以运用专业技能服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若没有系统性的评价、反馈、激励制度,志愿活动组织形式、参与形式和服务形式不够完善,往往也会伤害一部分志愿者的热情。

而香港对义工的管理、督导、沟通、培训、保障与激励考核,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每年,社署、义工发展局依据服务时间、服务程度、投入感等各项指标对义工进行考核,进行义工嘉许,颁发全港杰出义工奖、香港杰出青年义工等。香港义工的嘉许奖分为个人、家庭及机构三种,又因服务时间长短,分为金(200/200/1000小时)、银(100/100/600小时)、铜(50/50/300小时)三个等级。除此之外,还设有长期服务奖、机构1万小时奖、最高服务时数奖。

配合不同需要,义务工作发展局于2003年成立香港首间义工培训发展中心,为义工及运用义工机构,举办各类培训课程及研习坊、提供各种服务指导,如导游、理发、护理、音乐、亲子教育等,服务包罗万象。在义工队伍里,受过培训的、有专业技能的义工特别受欢迎。比如,社会服务机构内的特别软件,需要有经过计算机训练的义工;长者的家居,需要有专业水电修理执照的技师提供维修服务等。

一般来说,对刚申请成功的义工,义务工作发展局会举办“迎新会”,对义工进行培训。并且,在每次小组服务结束后都要开会进行总结,分享服务经验,检讨不足,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服务。

义务工作发展局还特别注重对义工领袖的培训。比如义工团队长的培训,针对不同的服务项目进行服务技巧、领导能力等培训,例如在对长者、伤残人士服务过程中,可以问什么不能问什么,怎么推轮椅,这当中处处有学问。作为一个义工队队长,也要学会管理义工,需要学习如何与人交流,打开别人的心房,如何凝聚义工们的力量,更开心、持久地进行专业服务。

有人说检验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并不取决于有多少高楼大厦,而要看有多少义工。而依靠成熟的义工体系,香港义工队伍越来越庞大,一座充满关怀与互助的城市也越来越吸引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