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支付工具结构变化与经济金融运行关系研究

支付工具结构变化与经济金融运行关系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07 10:31:49
支付工具结构变化与经济金融运行关系研究
时间:2015-08-07 10:31:49     小编:

摘 要:本文在简要阐述支付工具应用与经济金融运行内在逻辑关系基础上,以各主要支付工具业务数据为支撑,借助相关支付理论,归纳总结现金和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特征,并从实证角度全面剖析其结构变化与经济金融运行关系,进而提出加强各类支付工具推广管理和风险防控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支付工具;经济金融

一、支付工具应用与经济金融运行具有关联性

现代经济运行的货币化、信息化、金融化、全球化特征更加凸显,金融作为经济核心的地位更加提高和强化,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血液价值作用也进一步体现。而货币和支付工具作为金融范畴,也与经济运行有着天然、密切的关联。

一般而言,货币的价值尺度和度量手段,支撑着经济运行过程中统计、研究、分析、决策等行为使命的开展和完成;而支付工具作为货币的承载形式,具有经济的价值转移和价值实现等的功能。随着现代信息和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现金和非现金两大类支付工具结构在加快分化,尤其是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创新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也对经济金融研究分析与运行管理提出更多的新课题、新任务和新要求。并且,支付工具的调整演化,支付业务的创新发展,不仅链接着经济端和金融端,还对经济金融的发展升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加快作用。

因此,沿着上述逻辑思维和联动关系,研究分析支付工具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进而梳理分析该变化与经济金融运行之间的相互作用之规律,不仅有必要,而且很有意义和价值。

二、本文研究目的、思路和数据选取及应用说明

(一)研究目的和思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好则金融好,金融好则促进经济更好。经济金融运行的效率和质量,都可通过一定的度量工具和价值尺度进行研究分析及评估说明,而支付工具天然地成为嫁接二者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研究全国范围内支付工具的使用频率、交易规模,以及各支付工具业务变化等结构性信息,还可以很好地研究分析和预测评估全国经济金融运行规律、质量、效益和发展趋势,进而对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二)基础数据选择应用及简要分析。本文所用经济、金融、支付工具等数据,以2009至2013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支付业务季报、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等官方或媒体披露的数据为主,以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等数据和资料为辅,同时基于宏观和中观层面,围绕现金、非现金两大类支付工具,以流通中的现金和人民银行货币投放回笼业务数据变化说明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与发展,以传统的银行卡、票据、汇兑等主要业务数据分析非现金支付的推广应用及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效益积极释放,稳健货币政策执行水平和宏观审慎金融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并且,我国非现金支付业务金额、笔数增速变动与GDP增速变动趋同性增强,业务规模与经济金融同步上升。

综合表2和有关信息,我国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国民经济在不进行大规模刺激的情况下,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和预调微调,逐步从高位增长态势过度到合理运行区间,但投资拉动作用依然明显,国内消费有所波动且增长乏力,信贷增速和现金供应也同步回调。

从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层面看,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现金的使用在减少,其承载功能在弱化;而对应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对经济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更加凸显,并且该业务的趋势性加快和结构性分化进程将更加明显。

三、各主要支付工具发展情况及业务特征分析

(一)现金支付业务。现金作为货币供应量中最活跃的层次,2009至2013年,我国流通中现金余额从3.8万亿元增至5.9万亿元,年均增长11.44%,且增速呈下降趋势。总体看,现金业务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投放和回笼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经济增长、投资推动和消费的活跃,且上述三大因素对现金投放的贡献率都略大于对现金回笼的贡献率。这也在一定程度科学地解释了,全国流通中现金规模在温和扩大的同时,其增速有所减缓的经济金融现象。

(二)非现金支付业务。从非现金支付工具主要构成项目看,银行卡和汇兑等其他非现金支付业务高速增长;票据业务低位增长,并且银行承兑汇票和支票业务占比大,支付工具业务结构在动态中调整优化。

四、不同支付工具业务结构变化与经济金融运行关系剖析

(三)不同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结构差异及发展趋势,很好地体现和反映了同期经济金融运行的特征。基于不同支付工具的特征和使用主体的支付习惯、频率及金融行为学的有关知识,国内单位、企业一般在物资采购、商品交易等方面用票据较多且金额大;银行卡和汇兑单位、企业和自然人都在用;但自然人在日常消费领域使用银行卡较多,而企业的大额支出,比如投资划款、金融资产交易等,则使用汇兑或企业网银等方式较多。

五、加强各类支付工具推广管理和风险防控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货币发行管理,引导社会公众安全便捷和科学合理地使用现金。人民币是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频率高使用量大的支付工具。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认真履行人民币管理法定职责,加强对市场上人民币现金需求的预测,合理调控各卷别现金供应结构,努力满足社会各方面的用现需求。同时加强人民币流通市场管理,加大对制贩假人民币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证广大人民安全放心使用人民币。

(二)加强支付清(结)算管理,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市场环境。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确保央行支付系统(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响交换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和优化系统功能,积极指导其他机构的支付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城市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稳定运行。可借助行政许可、支付结算综合(专项)执法检查、金融联席会议制度等手段和平台,督促有关各方共同维护辖区支付清(结)算纪律,加强非金融支付机构管理,努力营造健康高效持续的支付服务市场环境。

(三)探索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应用联动机制,持续提高其在支付业务中的比重。非现金支付工具规模的持续扩大和高速增长,既是经济金融运行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支付工具发展变化的趋势体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统筹支付系统建设、支付机构发展等工作,建立与银监局、地方政府金融办、各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完善整合各级政府的金融优惠政策,有效凝聚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应用工作合力,不断提高其在区域支付业务中的比重。同时要关心支持在瓶颈领域、薄弱行业、弱势群体中拓展非现金支付工具这一民生工程,加大银行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持续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不断提高银行卡渗透率,努力将电子支付业务打造成普惠金融业务的创新平台。

(四)加强支付政策和业务宣传,有效防控各类支付风险,切实维护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可以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旗下的各种普惠金融平台为依托,以自建的金融服务站、金融便民服务窗口等为载体,大力宣传普及支付政策、支付业务及其办理流程、各种支付结算工具的功能和具体使用等实务知识,努力提高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金融素养和运用基本金融工具的能力。同时,以各类支付结(清)算典型案例为鲜活教材,教育引导支付工具使用者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切实提高其对风险的识别、判断和防控能力。社会各责任主体应自觉践行诚实信用、合法经营的商业规范,不断完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制,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提高投诉处理效率,切换维护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