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河北省纺织品出口优势的转变简析

河北省纺织品出口优势的转变简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2 01:41:38
河北省纺织品出口优势的转变简析
时间:2023-03-22 01:41:38     小编:

[提要] 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纺织品出口现状,探讨河北省纺织品出口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必要性,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北;纺织品出口;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16日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各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河北省对外贸易也以此为指导。河北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构成了纺织行业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然而近年来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削弱了纺织品的价格优势,还受到发达国家的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的打压,如果不转变纺织品出口结构,继续参与国际竞争很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一、河北省纺织品生产与出口现状

二、河北省纺织品出口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必要性

(二)“比较优势陷阱”的出现。提起河北省石家庄,不得不提的一个标签就是纺织业。石家庄曾经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四大纺织基地之一,当时的纺织业绝对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大量的本地居民、外地专家加入到了这个产业,成了纺织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石家庄纺织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棉纺织业由兴盛走向衰败。比较优势战略过分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不利于河北省纺织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风起云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产业内贸易不断扩大,资本与技术对劳动力的加速替代,从而导致河北省传统的纺织业比较优势日趋减弱,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同时,由于纺织品的国际容量增幅有限,而且河北省工资水平的快速增长又部分抵消了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致使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河北省纺织业陷入了“比较优势”困境。

三、河北省纺织品出口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建议

(一)加大环保纺织品的生产与出口。与有些国家相比,我国符合环保要求的纺织纤维原料及纺织品服装生产存在较大的差距。环保型纺织品的开发,也是我国纺织产业较薄弱的一个环节。一些符合环保要求的纺织材料,如Lyoceli纤维、PLA纤维、Modal纤维、牛奶纤维的生产还谈不上规模,有害染料的应用就更为普遍。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一份资料显示,因不符合环保要求,中国每年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其中23亿多美元的出口商品在数量和价格上受到影响。

从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看,加快纺织环保纤维、环保纺织品、环保染料、环保助剂等研究开发,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打破绿色壁垒的关键手段之一。我国纺织品只有顺应国际市场的发展潮流,大力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向绿色纺织原料,绿色纺织品主动靠拢,才能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二)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河北省的纺织产业政策迫切需要调整,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将低端的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力,通过税收、金融和资金扶持等政策杠杆,支持引导纺织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转型升级,坚持走高端路线,实施精深加工和名牌战略,坚持把产品和市场定位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及精深加工产品。市场上县域纺织工业已经成为河北省纺织工业的主体,各市县要根据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聚区域,真正以产业集聚提高竞争力,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采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

(三)加快品牌建设,建立多元化市场。河北省在纺织业发展时要避免变为国际知名品牌贴牌生产的局面,应注重培育自主品牌。省政府要以全球纺织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对象,整合营销手段,进一步加大区域和产业的对外推广力度,同时加大对各种损害区域品牌形象行为的监督与处理力度,为河北省纺织产业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纺织企业也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产品档次、优化出口结构、增加品牌附加值上;积极树立品牌意识,优化产品设计,提高品质以维护自有品牌的形象,更要为品牌进行投资,运用标准化生产模式实现由加工型向品牌出口型转变,同时在实施品牌战略中要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建立多元化市场,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提高品牌产品在国内大城市高端市场的占有率,依靠内需做大国内市场,实现企业产业转型和升级,在外贸遭遇瓶颈之际借助国际高端品牌撬动国内内需市场。通过品牌提升提高纺织产业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的比重,增强河北省纺织国际竞争力。

(四)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机械化投资。河北省纺织服装业在生产管理、设计、营销、广告等方面都缺乏人才,政府可通过扶持政策、建立专项基金引进或者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促进与国外的交流学习。

企业通过完善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选送技术人员到学校进修或与学校联合开设培训培养人才;还可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提高员工福利水平、工作环境来挽留人才;加大自动化机械化投资建设,缩短劳动力数量,满足国际需求,使现有的工作人员能够更加高效、高质的完成工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