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财经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成探析

财经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成探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11-04 14:16:46
财经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成探析
时间:2015-11-04 14:16:46     小编:

【摘要】基于财经类院校的实践能力培养目前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本文从国家政策,延伸到地方财经类院校,结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前出现的尖锐矛盾问题提出调整培养理念,积极探索财经类本科院校实践能力构成模式。

【关键词】财经院校,实践能力,培养

一、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含义

实践是相对于理论而言的。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教学活动按其不同的特点,又可以划分为两类活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播,传播内容是前人概括和总结的概念、理论、规律等等,传播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大学实践教学则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环节并使大学生能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类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尽管不完全在课堂外进行,但总体上说,实践教学不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即使是实验课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实践性”、“做”和“干”是它的主要特征。

财经类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培养的本科学生,大部分将进入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与财经相关的具体工作,这一特性决定了财经类专业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研究人员。因此财经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做基础,更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实现以上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实现形式。

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活动,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这种活动由主体、客体、目的、手段和结果五个要素构成。

实践教学的主体。“谁是实践教学的承担者?”“谁是实际操作者?”。由于实践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和承担者,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着教学目的和意识,体现着教师的主观意图,学生是教师“改造”的对象,因此,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但是,另一方面,学生又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既有认知(实验)的对象,又有实际的改造(生产)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学生是主体,加强实践教学就提升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实践教学的客体。从整体上讲,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是实践教学培养的对象;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师的目的、理念、思想、知识作用的对象。但基于实践教学活动本身的特殊性,实践教学的客体也呈现出双重性。一方面,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实践教学的作用对象,是相对于教师这个主体的客体;而另一方面,学生又成为实践教学中的认知者、改造者,是主体,被认知和改造的对象是客体,如实验材料和生产实习中的劳动对象等。

实践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具体贯彻和实施培养目标。教师根据自己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和把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培养目标细化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客体――学生发生符合培养目的的变化,或增进巩固知识,或掌握某项操作技能。

实践教学的手段。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中介,将主体的意图和作用力传导给客体,促使客体发生契合主体目的的变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实践教学的教具,如实验仪器设备、生产工具等,也包括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还包括实践教学的场所、环境,如生产厂房、车间、实验室、研究室等等。实践教学手段对实践教学的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实践教学的结果。既实践教学目标的客观体现。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实操的质量。

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在财经类专业院校中,会计、金融、国际贸易等专业由于应用广,实践性、操作性强,便于实践教学的开展,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通过虚拟企业,虚拟银行,虚拟商业环境等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财务流程,银行的相关业务,以及整个经济市场的波动规律等等,同时掌握应用本行业领域的通用软件。这充分说明财经类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础技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交叉性。

财经类高校专业特色决定了实践课程“文理融合、交叉搭配”的特性,实践课程的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相关知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和管理等学科。

(二)递延性。

财经类高校的学科知识阶梯衔接,决定了实践课程“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的特性,学生只有掌握了阶段性的学习内容,才能进行下一步扩展性的实践环节。

(三)动态性。

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性决定了实践课程“与时俱进、共存共荣”的特性,包括政策环境、社会环境、金融环境、技术环境等都会影响财经类高校的实践课程设计和实施。

(四)扩展性。

财经类高校学科自身发展要求高校自身具有可扩展的包容性。包括与财经相关的IT技术、网络技术和商业模式等能够及时与电子商务相融合,在实践教学过程重要十分鲜明的体现。 三、财经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成及其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印发《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强我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育,全面提高我区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指出,增强大学生“四种能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促进教育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国家到地方政策,都强调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和改革的方向。财经类高校在坚持财经学科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特别要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财经类人才的要求。

(一)实践能力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先进的科学和理论,永远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各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在个人身上的发展程度和结合方式是不同的,因而能力特征也是人各不同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人类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实践能力构建的理论基础

1、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具有布鲁纳(Brunet)倡导的“发现学习”和施瓦布(Schwab)提出的“探究教学”的特点。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而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探究教学”,在学生体验学科结构、科学知识的灵活性的同时,形成探究的灵活性。这种探究的灵活性是“一种处理事物的作用以及事物本身的能力,是一种理解种种作用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2、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cooperative Iearning)又称协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学生自尊,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与同学间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

(三)财经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成

从以上理论基础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得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灵活的思维,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在广西人才网上,各企业发布的会计人才招聘信息中普遍提到:“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支出”、“?负责公司经营情况分析”、“进行收入、成本、费用等分析”、“站在业务的角度提供优质的财务分析,协助上级领导完善预算与财务分析体系”、“管理报告和预算执行对比报表(告),能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措施”等等要求,说明企业对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不单只是会做账,还要会根据财务数据做出各种分析和预测,企业对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要求呈现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财经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成分为:

1、专业能力:指从事财经类相关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1)专业基础能力:掌握财经类专业基础理论及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巧,掌握分析和查询工具的使用,掌握写作技巧。

(2)专业拓展能力:理解财经类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熟悉相关专业基本操作技能,了解相关专业分析和查询工具。

2、实操能力:熟悉财经类专业工作基本操作、日常工作流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通用能力:“通用”的含义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而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要获得成功所必需掌握的技能,即跨职业的、可变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发展独立性的能力,是实现专业能力的基础。从1986年开始,英国一直将通用能力列入BTEC证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用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它在成年人的职业生涯中对专业职业能力的发挥以及个性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通用能力是继续学习的基础,能使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的人们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日益加快,新的产品、服务、技术、工作岗位不断涌现,劳动者需要具备这些通用能力来应对如此快速的变化。

BTEC(英国商业和技术教育委员会)对通用能力的7 个领域提出了18 项能力(见表1)。根据“以学生为中心”地教学理念,把人的内在能力、素质外化为行为结果,建立了通用能力的“成果”框架,采取课业的学习和考核形式,对每一个通用能力领域指出了应该获得的成果,根据获得成果地大小来评价通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学生在通过考核后,可以达到有效地管理自己以实现目标;把自己获得的通用技能应用于各个方面以有更好的表现;和他人有效地合作,懂得自身在团队中的作用以及有效团队合作方面的相关理论;有效沟通,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有效地掌控问题并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各种场合运用数字和高科技技术;在工作中运用创造力,并不断思考,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