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利弊再析论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利弊再析论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1:46:20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利弊再析论文
时间:2023-08-06 01:46:20     小编:

今年初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关税总协定改成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人的口头禅“入关”就变成了“入世”。

如果说“入关”一词多少还让人想到关内有什么机关、陷阱,要犹豫一下 的话,“入世”就无法让人拒绝了:难道你想“出世”或者“不入世”不成?当然,这种望文生义的游戏不会影响中美贸易谈判,但对说服普通人支持“入世”还是多少有些作用。 其实,“关”也罢,“世”也好,都把中国的经济与政治更紧密地与世界捆绑在一起的重要纽带。

捆得好,这条纽带可以增强中国经济的实力;捆得不好,就会成为吸噬中国血液膏脂的大通道。最近,国内媒体纷纷报道中国入关的进程,一般认为入关是中国经济发展必要的冲击,短期可能会冲击,但长远来看则会加速中国市场经济机制的健全,促进中国的发展。

长痛不如短,与其中国企业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缓慢发展,不如让外国企业进来冲击一下。更何况,关税削减以后,梦车族可以变成有车族了,美国小麦做的又好吃又便宜的面包要上市了,老百姓都能得到实惠,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也有一些中国人颇感疑惑。

既然入关有这么多好处,那么为什么中国政府要拖上13年才肯接受呢?为什么美国非要中国大幅度削减关税,给中国的消费者更大的好处呢?为什么美国要中国开放市场,自己却仍然要保留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配额呢?难道美国老百姓不想穿中国制造的优质廉价的西服吗?美国的纺织工业为什么不能经受一下中国纺织品的冲击呢? 看来,问题不那么简单。能否经受得住冲击,能否为中国长远发展带来生机,能否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这些问题都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能解决的。

我们还是先看一看巴尔舍夫斯基要中国人答应什么条件吧。

一、美国的要价 4月8日,美国贸易署单方面公布了中国政府的入关承诺,其要点如下: 农业:中国将把农产品总体平均关税降至17%,对美国的初级产品的平均关税将降至14.5%。所有关税减让将在2011年之前实施。

工业:中国将把平均关税从1997年的24.6%降至9.44%,对美国优先考虑的产品平均关税达到7.1%。中国将锁定其全部关税表,在未来不准再将关税提高到限制水平之上。

几乎没有几个国家做到了这一点。许多国家保留大幅度提高现行关税税率的权利。

三分之二的关税削减将在2003年前实行,很少部分将到2005年完成。 高技术:半导体、计算机、计算机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和其它的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税从目前的平均13.3%降至零,执行信息产品零关税协议。

大部分的关税削减将在2003年前分阶段逐步实现。 汽车:棗在汽车方面,中国将把关税从目前的80-100%削减至2005年的2 5%,其间每年按比例削减。

汽车零部件关税将降至平均10%的水平。 木材和纸张:目前12-18%的木材关税和15-25%的纸张关税将降到5-7.5% 水平。

化学制品:70%的化学制品关税将降到5.5%-6.5%的水平(目前中国的关税达35%)。 商业:准予美国公司在中国建立批发、直销、零售、保养维护以及运输 的销售体系。

商业辅助服务部门:在快递服务、租用和出租、航空快递、货物运输、 存储和仓库业、广告业、技术检验和分析、以及包装服务等辅助服务行业,美国 服务商将能在3-4年内,建立拥有100%服权的子公司。 电信业:中国将成为基础电信协议的成员。

中国的关键电信服务走廊在 北京、上海和广州,约占国内电信业务总量的75%。这一走走廊将在加入世贸组织时开始开放,到2003年全部电信服务都将开放。

在全部电信业中允许外国占49%的投资,并且在4年内允许外国投资在附加值和寻呼业中拥有51%的所有权。 保险:即允许外国拥有保险公司50%的所有权,并在1年内逐步享有在合资企业中占有51%股权的权利。

对于非人身保险公司,中国将允许在加入时即达到51%的所有权,并在2内成为全资子公司。 银行业:中国应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1年内,许可美国银行经营中国客户的的外汇业务。

在2年内,许可美国银行经营中国企业的人民币业务。在5年内,许可美国银行经营中国居民个人的人民币业务。

中国应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立刻许可合资银行,5年后许可合资银行变为美国全资银行。 专业性服务:开放法律、会计、税收、管理咨询、建筑、工程城市规划、医疗和牙科,以及计算机相关服务等的一切服务领域(司法除外),外国的多数控制都将得到允许。

录音、录像带: 允许49%的外国股权。 电影院: 中国将在3年内允许建设、更新、拥有及经营电影院的多数所有权。

酒店业: 中国将允许酒店业经营者自由进入中国市场,并能在3年内建立100%外国所有权的酒店。加入时即允许多数外国所有权。

旅行服务: 外国旅行业者可以提供全系列旅行代理服务。 与此同时,美国将继续保持对最惠国待遇的一年一审,将对中国的纺织品出口配额保持到2010年(其他各成员国在2005年取消)。

二、近期:冲击还是休克? 任何一个还有点头脑的普通中国人看到这份报价单都不免要大吃一惊。工业、农业、服务业、信息业、金融业、专业性服务业,国民经济的每一个角落美国人都替我们想到了,美国的大各公司显然摆出了全面接管中国经济的姿态。

这还不算,欧盟、日本看到美国的这份报价单也欣喜若狂,它们的大公司也开始摩拳 擦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免要担心,入关后,外国公司究竟是来激发中国经济活力的鲶鱼呢,还是吃尽中国企业的鲨鱼? 这就要看中国企业是否具备与外国公司竞争的实力。

市场并不是什么具有神奇魔力的阿拉丁神灯,而是企业竞争较量的场所。在竞争中,实力强的企业能存活下来,壮大起来,逐渐成为垄断型企业,实力弱的企业则会被淘汰出局。

发达国家的大企业首先是在它们本国市场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竞争中的强者,它们垄断了本国市场后,又把眼光转向世界市场,通过合并、购并等形式联合成为左右世界市场的巨无霸。而中国企业间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十几年,彩电大战、冰箱大战、VCD大战正酣,胜负尚难料定。

可以预料,在中国的山大王们混战之际,突然闯进来一支支已经统吃了世界各行业的集团军,其正常的结果应该是山大王们被打 败、收编,效劳于各路正规军麾下;如果抵抗,则很可能被赶紧杀绝。以汽车工业为例,中国汽车工业年产量不到200万辆,而通用、丰田等汽车公司的年生产能力均超过1000万辆。

在这样强大的对手面前,中国一汽、二汽甚至生产桑塔纳的合资厂都成了小玩闹。如果没有80-100%的国家关税保护,中国就不会有汽车工业。

不仅如此,由于世界市场不景气,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的设备开工率都不到80%,如果这些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开展争夺战,只需要稍稍提高一点设备开工率,中国的汽车公司就得关门大吉。也就是说,中国汽车工业之所以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跨国公司之所以不得不闲置本国生产线,到中国来开设合资汽车厂,恰恰是因为中国有高额的关税保护。

在关税保护下,中国汽车工业不是象某些大学问家说的没有成长,没有活力,象盆子里闷死的鳗鱼,需要有一条鲶鱼来搅合搅合;而在在短短几十年里迅速壮大,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了十几岁的少年,再给它一段时间,也许世界上又能出现一个汽车工业巨头。 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父亲将这位少年推到了泰森面前,嚷嚷着要按照比赛规则让泰森的拳头激活儿子的潜力。

那不是找死吗?汽车工业如此,化学、石油、造纸、电信、农业何尝不如此呢? 以前有人说,中国对国有企业实行的是父爱主义,预算软约束,怂恿坏了,就算如此吧。但是,急着逼着儿子去和泰森挑战的父亲难道就是好父亲吗?事实上在80年代国有企业的经济状况是蒸蒸日上的,利润不断增长,工资不断增加,住房大面积修建,由此,社会购买力不断提高,形成独特的排浪式消费。

这种发展首先是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的结果。当时我国非常注意保护民族工业,一直采取了有效的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引进外资大多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政府容易监督管理数量较少的合资企业,对合资企业的出口率、国产化率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合资企业不仅没有对民族工业造成冲击,而且还通过示范效应传播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起到了适度竞争激励和沟通国际市场的作用,保证了国有企业的技改和产业投资效益良好,成功培育了大批新兴产业并吸收数千万知青就业。

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从1981年的22%下降为1985年的9%,减亏面积达到59%。 遗憾的是,经济学界没有正确地总结这份宝贵的经济,片面地强调了市场和开放的作用,忽视了适当保护与计划的重要性。

1992年以来,在这种盲目开放的思想指导下,各地对外资敞开大门竞相给予优惠政策,甚至把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数量和投资额,当成衡量改革开放的力度大小的标志。仅从1992年到1995年的短短三年中,外资工业企业所占比重猛增了五倍之多。

不仅如此,在盲目开放的声浪中,推动入关成了中国媒体热门话题,一边倒地宣传入关的好处。中国政府几次主动大幅度降低关税。

必须承认,合资、独资企业和进口商品竞争力十分强劲,它们的大幅度增长使中国市场受到极大冲击。从这时起,国有企业就陷入了越来越严重的困境之中。

与1988年相比较,1996年国有企业的盈利额下降了64%,亏损额却增加了9.7倍,亏损面上升了358%,亏损率(亏损额与利润额之比)上升了12.8倍。屋漏偏逢边夜雨,在国内市场遭到挤占的同时,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又使国外市场萎缩,国有企业的效益进一步急剧滑坡,拖欠银行的不良债权也越积越多。

正是在这一内需不振、企业积弱已久的时刻,我们发动了新一轮争取入关攻势,作出了大幅度让步。可以预料,除了部分合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以外,本来已经勒紧了裤腰带的各类民族企业的日子还将更加难过,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外国廉价商品的冲击下只好倒闭了事。

个别企业倒闭问题不大,这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但如果倒闭形成风潮的话,恐怕就接近中国银行体系破产的边缘了。

目前中国四大银行的呆坏账率就已经不低,正指望着借了钱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利润能回升,以便使呆账成为优良贷款,使坏账减少损失。在80年代的高利润刺激下,国有企业曾经靠贷款进行了大规模改建、扩建,这些本该在九十二年代发挥良好的效益。

但是,由于各地盲目引进外资占领国内市场,当这些投资见效时却发现市场出路已被严重堵塞,于是,利润下降,亏损面扩大,上千万国有企业职工被迫下岗,国有企业无法获得投资收益和偿还银行贷款,以前用于引进、改造设备的上万亿贷款,随时可能转化为触发银行体系危机的呆、坏帐,各类企业和居民的储蓄存款也会蒙受损失。从这个意义上,九十二年代各地盲目竞相引进外资获得的有限好处,恰恰是以国有企业亏损扩大和职工下岗为代价的。

沉重的代价尚历历在目,倘若我们又急着入关的话,那么国有企业的境况势必雪上加霜。国有企业事关全局。

如果国有企业全线崩溃,必然连带银行体系破产,财政收入锐减,则很难避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政府、军队和科教人员将会失去工资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也将成为无源之水,众多离退休干部和下岗 职工也会失去生活来源。这样,中国甚至会重蹈俄罗斯盲目开放市场和推行私有化,最终导致全面的财政金融危机的复辙,冲击就可能成为休克。

三、长期:发展还是衰落? 十几年来,中国对待入关问题就如同对待改革开放,始终十分热情。随着西方新闻媒介宣扬全球化的声浪日益高涨,国人入关的心情似乎也变得更为迫切,仿佛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即使企业界略有担忧,也被更强的紧迫感所替代,因为在企业界人士看来,入关是难以回避的,即使企业会受损失,这种损失也就象是阵痛一样,必须承受。可以说,前些年中国没能入关,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太苛刻,得寸进尺,步步紧逼,让我们实在不好交代。

至于入关究竟能给中国带来什么,人们只是将入关作为一种既定方针来论证,因而并未充分考察其中潜伏的巨大风险。在很多人眼里,入关就等同于开放,而不入关则等同于闭关自守。

但是,这样一种入关浪漫主义该结束了。朱熔基总理对《华尔街日报》谈话时就戮破了这种入关浪漫主义,他说:“你们不要搞错了,中国决不是要乞求加入世贸,不参加世贸中国不是活得很好吗?”他在加拿大访问的时候还说:“我们等得起,我们等了13年,日子愈过愈好,我还可以等下去呀!” 这是十分正确的态度。

应该明白,入关不等于开放,不入关也不等于闭关自守。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只有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事情,才是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是改革开放的手段。

任何与中国富强梦违背的事情,无论是谁提倡的,无论是不是潮流,我们都应该看一看,想一想,究竟符合谁的利益,究竟是哪家的潮流。 现在谁都懂得,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竞争经济的本质则是弱肉强食。

人人都想成为市场竞争的强者,但强者毕竟是少数,这个世界流行的法则是赢家通吃。这就意味着,加入竞争有可能成为强者,也可能被人吃掉,这要看竞争力量的对比而定。

谈到入关对中国长远发展的意义,离不开对中国竞争地位的分析。我们需要仔细掂量中国将会面临哪些对手?中国与它们相比是弱还是强?这些对手都有哪些长处和短处?它们在采取什么战略?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入关是否会拆除我们的防御工事?我们能否在防御工事拆完以前变得象对手那么强大?中国只有这样考虑才能体现务实主义的态度。

东南亚金融风暴所到之处,小龙小虎们都遭了殃。但同样遭殃,受伤害的部位不同,恢复能力也不同。

小龙们,其中特别是南朝鲜和台湾,它们都具有相当的工业实力,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有可能重新恢复竞争力。但小虎们就惨了,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基本上都是出口加工基地,是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它们的竞争力完全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只有当劳动力重新变得非常廉价,多年来积累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后,才能恢复竞争力。

但这必然意味着政局不稳,社会长期动荡。回顾小龙们的发展史,我们惊奇地看到,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战后长期的高度贸易保护下成 长起来的。

迫于冷战时期的强大压力,美国需要扶植南朝鲜和台湾,因此允许它们采取高度的关税保护措施,而单方面地向它们开放美国和西方市场,这种从政治出发给予的特殊优惠待遇,是关贸协定根本无法给予其它发展中国家的,这就是为何关贸协定未能帮助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像南朝鲜、台湾一样成长为“小 龙”,反而在西方主宰的世界贸易分工体系中,“南北差距”正成为一条不断加深的鸿沟。 亚洲地区的领头雁日本,更是在高度贸易保护下发展起来的典范。

二战以后,同样是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允许日本恢复国内重化工业的发展,向日本开放美国市场,利用朝鲜战争帮助日本恢复工业,同时则默认日本对本国市场进行高度保护,默认日本银行无担保地向六大财团发放贷款棗即所谓裙带资本主义,默认日本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倾销。这样,经过三十多年的经营,日本工业的竞争力才超过了美国。

如果没有冷战的话,按照美国战后初期治理日本的构想,日本的工业能力将被限制在维持日常用品简单再生产的水平上,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设备将被拆毁,市场将被美国商品占领,日本将成为美国在远东的后院。 这些摆在眼面前的例子足以说明,象中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中的弱国,还不能完全遵守强国制定的游戏规则。

对强者来说,拆除弱者自我保护的篱笆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关贸总协定、也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要害;对于弱者来说,建立自我保护的篱笆,并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加,有限度地、渐进地开放篱笆,是最重要的。 当然,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也容易形成共识。

今天中国之所以还没有入关,也体现了中国对此的担心。可能更不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在于,中国这道自我保护的篱笆还需要坚持多久?我们是否已经到了可以拆除篱笆的时候了?或者经过不长的时间就可以拆除篱笆了?如果不自行拆除篱笆,我们是否会被国际市场所拒绝?或者会被国际社会用推土机推倒? 最后两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

事实上,旧中国曾在西方强迫下开放门户,参加西方主宰的贸易分工体系,而且有产权明晰的私有企业和证券市场,但是,中国的民族工业始终无法成长起来,只能在跨国公司占领市场的夹缝中苟延残喘。解放后,尽管西方长期实行了封锁遏制政策,新中国不畏惧压力实行自力更生,依然短短数十年就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二十年里,尽管中国的关税一直比较高,也一直没有加入多边的关贸总协定,但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不断增大。由此可见,即使不入关,我们也能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也不至于被国际市场所拒绝。

毕竟世界还很大,美国不亮欧洲亮。何况美国也不会把事情做得那么绝,不会让欧洲和日本独占中国市场。

可以说,世界上不会有哪个国家会因中国不入关而拒绝与中国做生意,虽然双边协定比多边协定麻烦一些,但是主动权操在我们自己手里,总比任人罢布要强。 至于什么时候将篱笆拆到什么程度,这完全要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程度。

可以说,国际竞争力最核心的标志是要形成象通用、丰田、西门子这样的大跨国公司,拥有高度的自主知识和技术产权,能在世界市场上左右局势,或能与其他大公司成鼎足之势。按此标准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就显得太弱小了。

中国崛起之路还很漫长,至少还需要

一、二代人的不懈努力。 因此,从长远战略利益的角度上看,即使中国以发展中国家入关,也是相当危险的。

因为关贸总协定对发展中国家幼稚工业的保护是有期限的,这个期限实际上是发达国家扼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的死缓期,我们不能肯定国内的冶金、机械、电子、高科技等行业,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获得抗衡西方的竞争能力,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为了获得维护国家主权的实力,我们无论如何也必须拥有这些重要的工业部门,这一点是短短

三、五年的有限保护期所无法确保的。

四、WTO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实惠? 这是某家大报的文章标题。文章用玫瑰色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入关后的美丽图景:中国老百姓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国外农产品,可以在冬天吃到夏天的西瓜,车主将可能付出更少的钱而购买一辆自己心爱的轿车,将有更多的国人拥有像夏奈尔、阿马尼、拉尔夫防吐渍庋叩档拿品埃蜓昂艋炖戳耍? 一趟洛杉矶可以少花1000多元……。

这些都可能是真的,也都可能很快就成为现实。只是作者没有告诉我们,那时候中国老百姓到哪里去挣钱。

当廉价的美国小麦、大豆、棉花、牛肉、鸡肉、桔子、葡萄来到城市居民的餐桌上时,九亿农民却可能叫苦不迭。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农民们响应市场价格的召唤,纷纷投入了大量资金购苗、种,建温室和现代化鸡舍,指望着收获季节能卖个好价钱来归还拼凑起来的借款。

这个热潮发展到今天,市场已经供过于求了。猪肉批发价5元钱1公斤,这个价格不要说发财致富,恐怕要是还了饲料、猪种的钱,能不能够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

猪肉如此,其他农产品也都出现过剩。正因为如此,国家才要制订保护价,以免谷贱伤农。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美国的廉价农产品来了。美国农业是石油农业,自然条件又好,可耕地辽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农田休耕,人均农产量很高。

在石油实际价格已经低于60年代廉价石油时代的情况下,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几乎全球无敌,它的出口农产品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量的近一半。可以预料,一旦美国农产品挤开中国市场大门,那么中国农民就有可能买不起油盐酱醋,更大量的农村人口将不得不流向城市。

那时候的城市又将怎样呢?大量的工厂企业将关门大吉。不错,中国汽车工业落后,上百个小厂敲敲打打搞汽车,该淘汰棗当然也别忘了这些小厂对就业作出的贡献。

问题是谁去淘汰它们,是国内形成大型汽车集团呢?还是汽车工业整个被淘汰?如果国内形成大型汽车生产商,那么致少与汽车生产相配套的橡胶、电子、机械各行业还仍然有订单,仍然可以容纳大量的就业,这正是所谓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意义。而如果是通用、丰田、奔驰来淘汰中国汽车工业,那么势必造成对城市各行各业的极大冲击,制造的失业将远比外国汽车销售网的所能吸纳的就业要多。

这还仅仅是一个汽车业的情况。如果我们考虑到美国连律师、会计、城市规划、电影院、快递服务等等都要占领,问题将更加严重。

我们不得不担心,明天我们到哪里去挣钱? 目前,中国的城镇失业、下岗、待岗率合计已经相当高了。不知道那位作者有没有体验过下岗的滋味,当你看着市场上蔬菜、水果、鱼肉越来越便宜的时候,摸摸兜里却没有钱。

也许这位作者很快就可以买到一辆小轿车,但如果若干年以后美联社接管新华社,紧接着记者大裁员;或者由于中国银行体系破产,存款变成废纸,这位作者也许就可能买不起汽油了。 事实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入关问题上也面临过同样的两难选择。

国际上最富戏剧性的事例莫过于墨西哥加入关贸总协定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墨西哥于1986年入关以后,来自发达国家的进口额大幅度增长,出口额反而大幅度下降,导致长期贸易逆差。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的前夕,墨西哥媒体追随美国媒体为之大唱 赞歌,以为将促进墨西哥对美出口,扩大就业,能自由购买美国的优质廉价商品,然而,三年多来的情况表明,贸易区的受益者是美国垄断资本,而受害者则是两国的工人、农民、教师,和两国的政府税收和社会福利。美国公司得以随意将工厂迁往墨西哥,威胁美国工人接受更低工资和苛刻的工作条件。

由于美国工厂属于资本密集型技术,所能安置的工人少,因此美国工厂雇佣的墨西哥工人人数,远少于墨西哥民族企业破产形成的失业人数。目前,墨西哥的真实失业率上升到49%。

从经济学上讲,这位作者所犯的错误是把老百姓当成了单纯的消费者。事实上,老百姓首先是生产者,他首先得作为生产者挣钱,然后才能作为消费者花钱。

当我们考虑入关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方面,否则就有误导、欺骗之嫌。媒介掌握着现象的解释权,媒体可以兴邦,也可以误国。

我希望,也相信,象这位作者那样的观点虽然占主导地位,但往往都是先被误导,后去误导别人。真正要把中华民族往死里整的是大洋彼岸的“山姆大叔”,它是误导的最终源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