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税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会计课程学习探讨

税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会计课程学习探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8-15 11:14:35
税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会计课程学习探讨
时间:2016-08-15 11:14:35     小编:路小波

一、引言

自2002年我国恢复开设税务专业以来,很多高校又恢复招收了税务专业,从而避免了仅仅招收财政学专业无法适应社会对税务实务人才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业务的日趋复杂以及国际税收合作的亟待加强,无论是税务机关,还是社会中介,亦或是大中型企业,其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简单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而是以纳税筹划、税务审计、税收分析、国际税务管理等为基本内容的涉税事项处理。为此,税务专业也于2013年更名为税务学专业,以显示高校对税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财政(含税收)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确立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并提出了新的税制改革思路,也对税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主体,也就意味着要保持市场的统一性,激发企业创造的积极性,税收作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连接政府、企业和社会中介的结点。而且,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方式,同样也是一种资金运动方式,它内含于企业的资金运动中,并构成企业财务信息的一部分。因此,作为一名税收专业人才必须熟知企业资金运行规律才能满足市场化的需求。从目前各个高校培养税收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看,尽管有所差别,但大同小异,基本上都定位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从目前税收专业的课程设置看,会计课程还有一定的差距,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二、加强税收专业人才学习会计课程的原因

首先,加强会计课程学习是应对当前社会对税收专业人才需求层次提高的需要。近年来,为迎合大中型企业涉税事项日渐复杂化、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业务逐步由竞争性性较弱的鉴证业务专向纳税筹划等竞争性较强的业务,加之,国家税务机关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对税收人才的需求层次更高等多方面的原因。社会对税收专业人才的需求由简单涉税事项处理转向资本交易等复杂税收事项。尤其是2013年以来,以DECD和金砖五国为主的主要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为打击日益猖獗的国际逃避税加强了国际间合作。2013年,DECD发布的《应对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简称BEPS)提出应加强对转让定价等方面的税收管理,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具有国际背景的大中型企业中介机构的一个难题。2014年瑞士迫于国际反避税的压力承诺公开银行账户。2014年7月1日美国的《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正式生效,其目的是打击逃税行为、营造公平税收环境和提高纳税系统透明度,而打击逃税行为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要熟知对方资金运动和财务信息,这同样说明了我们培养的税收专业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熟知国际税收和会计规则,才能服务于征纳双方对涉税事项的需要。

为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2013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全国税务领军人才培养规划(2013-2022年)》,提出到2022年左右培养覆盖主要税收工作领域、总量为1000名左右的税务领军人才队伍,首批税务领军人才为189人,第二批正在招收过程中。笔者作为首批全国税务领军人才培养对象之一,深刻感受到了在税务领军人才培养过程中会计课程的重要性。从课程设计看,基本上三分之一的课程都与会计课程直接相关,在设计核心会计课程过程中往往会听取毕马威、普华永道、安永、德勤等国际著名会计事务所的意见,并且聘请四大会计事务所的专家进行相关会计课程的讲解。同时,这些课程的设计都是紧密联系实际的,如资本运作过程中的会计处理、金融创新与会计处理等。这就意味,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国家税务总局己经开始着手培养高端税收人才,而精通会计业务是这些高端人才必备的技能之一。

其次,从各个高校的课程设计看,尽管绝大多数高校都将税收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也就是税收与会计的复合,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会计课程的份量。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很多高校都只将会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来对待仅开设基本的会计类课,如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和纳税会计,甚至有的学校将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合并为会计学一门课,将纳税会计作为专业选修课。从笔者的亲身经历看,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就遭遇了这种状况,由于学生只学习会计学一门课,一周三节课的课时量,这么短的时间学生只能掌握会计学原理的知识,而对中级财务会计可以说是一知半解。这就使学生的会计知识明显偏弱,而且不够系统,再加上会计课程本身难度就比较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令人甚忧。这种学习状况导致学生在学习纳税筹划、税务代理实务、纳税会计等课程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连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还尚未掌握。一方面,影响了教师的授课效果,以笔者为例,笔者在讲解税务代理实务和纳税会计时往往无法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无法完成培养目标,原因在于在讲解实务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对会计处理程序、方法、报表编制等一知半解,甚至有的学生对会计还没有入门,大部分的讲课时间放在了补课上,讲课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在没有学习掌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纳税筹划等实务课程,也可以说是赶鸭子上架,不仅使其首尾不能兼顾,更有可能打击其学习的自信心,影响其学习兴起。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作为学习税务专业课程的基础都尚显不足,更别说具备到税务机关、大中型企业、中介机构从事涉税会计的能力了。从毕业生求职情况来看,一些毕业生到企业或者中介机构求职时也常因其未修过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专业性更强的会计类核心专业课程,不具备足够的会计能力而遭受冷遇。

最后,从会计课程的实践实训看,税收和会计,都是实务性很强的专业。企业、涉税中介机构对税收人才的需求更强调其实操作。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实训教学的比例。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很多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实践教学环节,财经院校大多沿袭传统实践教学方式: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对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毕业实习这一环节。而目前人才招聘往往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就开始了,学生往往因忙于笔试、面试等而无心实习,而且实习单位也常出于业务性质和质量的考虑,不让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操作,其实习效果可想而知。面对这一情形,一些高校转而开始校内实验教学的探索,也有一些高校不再进行实验实训课的设置,即使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学校也遇到很多问题。一是很多高校只开设税收征管实习而不进行会计模拟实习,同时,ERP课程的开始也只针对会计相关专业而不对税收专业开放,更有一些学校围于总课时的限制而取消税收专业的实验课,只是由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而不进行上机操作。二是实验软件问题,由于税收征管软件的高度机密性,无法获得其练习版本,企业开发的税务模拟软件产品极少,且仿真度低,更新也慢;三是用于实验的案例资料比较陈旧。跟不上我国税收制度的变化,尤其是纳税检查的案例较少。四是教师的实践能力偏弱。一般讲解税收课程的老师主要是毕业与各大院校的经济学博士或硕士,其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税收学上,会计基础相对薄弱,很难进行涉税会计的系统讲解。

综上所述,将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应用型是与税收人才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只是实际培养的效果与这一目标相去甚远,尤其是会计课程的设置不仅合理才导致税务专业毕业生的实际素质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加强复合应用型税收专业人才会计课程的学习。

三、加强税收专业人才对会计课程学习的对策建议

要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加强复合应用型税收专业人才的会计课程学习,才能有助于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1.优化会计相关课程设置

会计课程建设是税收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一是要在确保税收专业课程的同时,建立系统实用的会计专业课程模块。这个模块可以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会计基础,主要是会计学原理,使学生;第二层次是会计核算,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会计及会计电算化四门课程;第三层次是会计检查,即审计学和税务稽查;第四层次是财务管理与纳税评估。对于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要加大实践教学课时。二是增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实训课、纳税申报与纳税会计业务实训课、税金计算业务实训课、税收筹划与税务代理实务实训课、税务稽查业务实训课等实验、实训课程。

2.建设高质税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落实税收专业定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实践教学的落实应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会计专业基础课完成之后,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税务机关、涉税中介机构、企业进行校外见习,以增强对税收专业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二是对于实操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税务代理实务》、《纳税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的学习过程中增加实验内容,即课程实习;三是主要的专业课程完成后,在校内实验室开展以税务、会计相融合为主旨的专业综合性实验,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实现复合应用型税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为此,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从税务师事务所等业务部门引进具有高学历、较强业务能力的税收专业人才作为双师型教师;二是选派专业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到实践部门脱产实习或挂职锻炼,提高业务能力,使其具备双师素质;三是从国家税务机关、中介机关等业务部门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讲座或实习指导。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