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究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4 02:57:24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究
时间:2022-12-14 02:57:24     小编:钱宁

一、哲学解释学的发展进程

解释学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Hermes),他是奥林帕斯山上诸神的信使,由于诸神的语言与人间的语言不同,他的任务是负责把神谕转换成人间的语言,以使凡人理解。从词意看,解释学的作用就是语言转换。最早的解释学是指向某些特定的领域(如宗教和法律),以特定的文本(宗教经典、法典或文学作品)为诊释对象,与特定的实践活动(如牧师和法官等的职业活动)密切联系的一种诊释技艺以及相关的规则和方法,也称解释技艺学。亚里士多德在确军释篇》中提出,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虽然口语和文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不同,但是内心经验自身,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相同的,而且由这种内心经验所表现的类似的对象也是相同的。

二、哲学解释学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启示

哲学解释学的观点对于我国的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有着启迪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哲学解释学对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启示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表现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其受教育权问题。虽然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为其受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政策的出台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从政策方案合法化到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流入地公立学校由于经济、资源等方面的原因,进城农民工子女就读公立学校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就义务教育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教育资源只对当地户籍的适龄学生开放,从而把适龄的进城农民工子女挡在了学校的门外。

(二)哲学解释学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理念的启示

教育是一个哲学命题所有的教育问题最终都是哲学问题(乔治奈勒语),而哲学探究的源头和归宿是认识自我,教育也是这样。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更是达到教育的理想状态。在古代,教育的本义是纯净的形而上的。柏拉图(Pla-to)在鲤想国》( The Republic of Plato)中通过洞穴中的囚徒这一著名隐喻形象地说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使人们。进城农民工子女作为城市移民与城市居民子女有许多差异,表现在家庭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父母文化水平低、学习习惯差、个人卫生问题等等,这些使得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同学的歧视、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和学生家长的偏见,进而使得他们产生自卑感,害怕与人交往。但与城市居民子女一样,进城农民工子女也是接受义务教育的对象,他们和城市的子女并没有任何不同,对于他们的教育理念也与城市居民子女一样。根据哲学解释学的理念,教育决不仅仅是手段和途径,教育更是存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互活动过程中的,缺少任何一方教育都不可能存在,因此不能对受教育者一味地灌输和强加。在教育过程中,虽然知识成为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媒介,但教育并不限于简单的传授,必然发生知识的创生,指向未来。

(三)哲学解释学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启示

既然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存在方式,那么教育的内容也不能离开两者身上的各种因素,包括两者由于主客观因素形成的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等理解的前结构。教育不是一个能够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完全自主控制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因素也会对教育产生影响,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会反作用于这些因素,因此,教育不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活动,更是他们与整个社会外界环境的活动,教育的内容不能仅限于狭小的范围,应扩大到社会的大环境。当然,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观照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考虑时代背景和历史的联系:在内容的呈现上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意识,并恰当处理二者的关联。进城农民工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照顾到他们的先见。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较落后,他们无法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幻灯片去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从而对一些新鲜事物只有概念上的认识,而无感性认识,从见识上就比城市居民子女少了许多,这是先见上的差别。因此,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内容应先加强感性认识,可以多采用多媒体形式呈现课堂的内容,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加深他们的感性认识,以弥补先见上的差别,而不是一味地向他们灌输理论知识,这样无益于他们接受知识,甚至使他们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