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探讨

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探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5 00:42:03
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探讨
时间:2022-12-15 00:42:03     小编:

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探讨

一、前言

2、中国大陆变质基底的再活化

中国大陆的大部分陆块未受显生宙以来构造、变质和岩浆事件的改造和再活化,在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印度陆块和阿拉伯陆块北缘还发育530~470Ma的泛非期形成的造山带,影响范围至高喜马拉雅、拉萨地体和三江地区。阿尔金、祁连和东-两昆仑的北部变质基底普遍遭受早古生代变质活化;印支期的变质活化产生在古特提斯构造域,从阿尼玛卿缝合带向南抵达拉萨地体中部松多缝合带;新特提斯洋盆俯冲在拉萨地体的变质基底中获得晚中生代变质活化记录,新生代的变质活化普遍发生在喜马拉雅、南迦巴瓦、拉萨地体和三江-缅甸地区,最新的变质年龄为2~lMa。

3、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深俯冲-折返机制

中国境内含榴辉岩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已发现11条,根据时代和区域构造背景,将其分为4类:a、始特提斯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包括柴北缘-南阿尔金、北祁连-北阿尔金和东秦岭超高压变质带;b、古特提斯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包括大别、苏鲁、西藏羌塘、和两藏松多高压变质带;c、新特提斯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包括南迦巴瓦高压变质带;d、古亚洲造山带域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包括新疆两南天山、甘肃北山和冀北高压变质带。

中国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有洋壳俯冲和陆壳俯冲两大成因类型。由于中国大陆是三大陆块与无数小陆块聚集构成的巨大拼合体,无数小陆块在特提斯洋盆中的独特位置,使陆块之间的刚性洋盆岩石圈可以俯冲插人小陆块之下,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中的大部分洋壳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与始-古特提斯洋盆中诸多微陆块之间小洋盆的汇聚碰撞有关。而大陆块之间特殊部位的碰撞为陆壳俯冲创造条件,并提出大陆块之间剪式碰撞和撕裂式岩石圈舌形板片深俯冲的两种机制。研究表明,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和蛇绿岩、混杂堆积、俯冲增生楔一起构成俯冲/折返杂岩带.代表印支造山带山根物质的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俯冲/折返杂岩带,呈面状的穹形和无根挤出岩片的构造样式叠置在扬子陆块之上;提出汇聚陆块边缘深部地幔物质折返的“斜向挤出”和“沿岩石圈板片多层隧道的多重/分片挤出”的两种模式,提出转换断裂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快速折返中的作用。

4、中国大型走滑断裂及侧向挤出的动力学机制

中国大陆普遍发育大型走滑断裂,导致块体和块体之间物质的侧向运动。亚洲/印度碰撞前后造成青

四、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动力学演化的实际意义

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及其动力学演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在“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附近是构造作用相对强烈的地方,也是断裂作用和岩浆活动集中处,从而也是各种金属矿床赋存处。可在这些结合带附近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

2、在“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之间,是沉积盆地所在的地方,应该能够找到石油。中国过去50年在油气勘探上取得重大成就,主要是在东部滨太平洋域的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中从构造(背斜、断块)圈闭和地层岩性(古河道砂体)圈闭中取得的。

3、从中国大地构造动力学演化史还可以看出,中国的油气资源除古近系与新近系的陆相油气之外,在下古生界应有海相油气,在石炭、二叠到侏罗纪还应有与煤炭相关的海陆交互相油气及海相油气。这样的动力学演化模型将会给出海陆变迁的过程,指示出寻找前新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油气资源的空间展布。

4、在活动论大陆构造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中国大陆宏观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史,给出宏观一中观一微观不同尺度逐步深化研究的工作方法,做到 “区域约束局部,深层制约浅层”,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对有关大陆构造学术问题更深入的研究,完善现有的地学知识。

五、结束语

通过对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阐述分析,可以总结以下两点:

1、在古生代末-侏罗纪,中国西部属特提斯洋,地势低,而中国东部却地势高,有些地层受剥蚀而缺失;新生代期间,特提斯域演化形成青藏高原,地壳遭受强烈挤压,厚度增大,地势增高;随后,滨太平洋域受到南北向拉张,地壳减薄,地势降低。

2、“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展示出金属矿床与油气资源的宏观分布。在“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附近,是各种金属矿床赋存处;在“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之问,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研究目标。

同时,从大陆构造动力学演化过程中可以知道,由于矿产资源形成演化历史不同,矿产的种类及所在区域也不同,所以,在探矿作业中,必须对问题作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探查出矿产所在区域,提高探矿效率,促进矿业的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