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水生养殖动物的病害与预控技术

水生养殖动物的病害与预控技术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9 00:16:34
水生养殖动物的病害与预控技术
时间:2023-06-09 00:16:34     小编:

水生养殖动物的病害与预控技术

引言

水生养殖动物病害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生动物由于内在或外在原因造成的生物机体发生病变直至死亡的现象。目前水生养殖动物病害已经严重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患有疾病的水产不仅使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受损,更威胁着人们的食用安全。因此,深化水生养殖动物病害的预控技术是保证水产养殖业稳健发展的重要途径。

1 水生养殖动物病害概述

水生养殖动物病害根据疾病类型可分为病原性病害和非病原性病害两大类。

1.1 病原性病害

病原性病害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病原性疾病导致水生养殖动物出现患病死亡的现象。其细化为病毒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寄生虫性病害三类。

1.1.1 病毒性病害 彩虹病毒、神经坏死病毒以及不明病毒等感染苗种或幼期动物影响水生养殖动物不能健康生长甚至死亡。表现病症一般为患病体厌食、活力下降、游离水面、体色变化、内部腹脏器官肿大、伴有出血等现象。通常情况下,鱼类和虾类患病几率较大。 1.1.3 寄生虫性病害 微孢子虫、刺激隐核虫、车轮虫、鱼虱、本尼登虫以及湖蛭等寄生虫类通过体质弱群类、水体环境、养 殖方式等因素感染水生动物导致其死亡。患病个体常出现食欲不振、活力差、与周围环境产生摩擦、病体有白点货薄膜甚至充血、粘液增多、体色变暗黑、喜出水面等现象,像孢子虫病在病体解剖后可在内脏发现黑色囊胞;而湖蛭病可肉眼看见患病体表的寄生虫。 非病原性病害是由于机械损伤、放射性损伤、冻伤、感冒、中毒症、浮头以及营养不良等造成的水生养殖动物抵抗力变低导致患病死亡的现象。最为典型的是气泡病和畸形病。(1)气泡病是因藻类过度繁殖或养殖水体中溶解的气体过度饱和而产生。有大小不一的气泡在水生动物体内或体表产生,患病动物常浮于水表,不停转动,严重时成群死亡。(2)畸形病是因进行激素使用或环境聚变、紫外照射等原因出现水生动物的外型发生畸变。表现症状为患病动物绝大多数脊柱弯曲,像鱼类则出现鳃盖不能闭合、鳃鳍部分缺失的现象。

2 水生养殖动物病害分析

了解不同类型的病害、致病机制以及病症,进行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原因是正确进行病害预控的基础。以下对水生养殖动物的病害发病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

2.1 养殖环境相对恶劣

一方面,近年养殖户盲目扩大规模,导致局部养殖过密、水体交换不足、水流不畅,导致养殖水质量降低;另一方面,养殖户滥用饵料,造成水体氮磷等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水质,成为细菌、病菌、虫菌等孳生和传播的温床。

2.2 养殖户缺乏科学养殖意识和技术

水生养殖病害有很多发生完全是由于养殖户进行不当操作或管理造成的。像不熟悉养殖品种的特性,在低温时进行网箱青石斑鱼的换网操作,极易降低其抵抗力,从而造成体表损伤感染细菌致死;或是不严格投喂合规饵料,选择变质饵进行投喂导致水生动物出现细菌性肠炎;没有树立病害防治意识,对患病水生物不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或清除处理导致整个养殖区变为传播带;防治技术落后,仍采用药剂防治的方式,容易造成水生物的中毒、畸变等等。

2.3 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养殖管理体系

水产养殖业有关政府部门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各养殖户全凭经验养殖,没有统一的行业从业标准、科学的规划。养殖户对养殖技术的信息搜集相对闭塞和落后,没有建立一个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的共享信息平台。很多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温度、水质、品种等有密切关系,而由于水生养殖技术的落后导致没有一个功能健全的疾病预警机制。如白点病易在春秋季节的22℃~26℃水温中暴发;气泡病则易在春季暴雨后的幼苗中传染等。

3 水生养殖动物病害的预防与控制技术

针对水生养殖动物病害的成因采取有的放矢的预控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效。

3.1 科学管理优化养殖环境

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对降低水生养殖动物病害有重要作用。进行养殖环境的优化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3.1.1 综合多种因素全面制定养殖发展计划 在设计养殖规模时应考虑水的流动性、水体的交换是否充足、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是否足够等问题。避免盲目为求产量而造成空间过密、水质恶劣带来的病害损失。应保证每单位面积水生动物的足够活动空间。加强巡视水体管理,一旦发现养殖区缺氧、变水等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为水生动物的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就能保证低病害,从而增加优高产几率。以南宁罗非鱼养殖为例,以前因水质等问题发病率较高,曾一度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经科学规划养殖后,气泡病发病率控制在5%左右。 3.2 采用先进科技加强病害预控管理

预控管理包括了生态、药物和免疫防治三种。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理念是提倡通过改善水生动物生活的微生态和生态养殖环境,抑制病原体或致病因子的侵染。以生态防治为主、免疫防治为辅、药物防治为补充进行全面综合的病害预控。以较为先进的免疫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为科技手段,采用电脑等先进科技进行病疫检验和诊断可以提高预防病害暴发的准确性。同时,通过生物基因技术来培育或选择优良水生动物品种进行育苗可以起到增加抵抗病因子的效果,从而可以有效预控病害发生。规范养殖户的养殖操作:保证干净新鲜的饵料投放;根据水生动物特点选择合适时机养殖;进行养殖时应避免损伤水生动物体表;正确进行换网等养殖操作;选用低毒药剂或无毒技术进行疾病治疗;培养有病及时尽早隔离治疗或销毁,并进行养殖环境的消毒意识等等。平南黄沙鳖采用综合因素分析法结合计算机疾病对黄沙鳖黑斑病的发病率由8%提高到15%,充分考虑了引进黄沙鳖带病原的可能性,提高了预测疾病发病的精准性。

3.3 利加快建立有效成熟的管理机制

渔业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养殖区的管理。积极促进和建立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指导和监督养殖户制定合理可持续的养殖规划。应积极推广相应的渔业规范和标准,建立起标准化人工育苗和养殖的体制。实行育苗许可证制度,以规范和约束水产市场。努力协调水产行业的供求,保证水产的供货渠道使其健康持续发展。应建立区域性的病害防治预警中心和研究机构,建立水生养殖动物以及病害的信息库。建立养殖技术以及病害防治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以提供养殖者进行技术交流和学习。应建立水生养殖动物重大疫病检疫与监测预警系统,对可能出现的病害进行预测和防范。建立渔业与海洋、气象、科研等部门的联动机制。通过对养殖环境、养殖动物习性等多渠道提高预控病害的有效性。

4 尾语

将水产养殖病害的预控技术进一步普及和深化,有助于降低水生动物的患病几率;有助于提高水生养殖动物的成活率和良品繁衍;有助于养殖户实现优产丰产;有助于保障养殖户实现经济创收。同时,科学系统的预控技术也顺应了“绿色、环保、安全”的时代要求。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