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精准扶贫对历史文化名村发展的影响

精准扶贫对历史文化名村发展的影响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7 00:47:56
精准扶贫对历史文化名村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11-07 00:47:56     小编:

[提要] 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是扶贫工作前进的一大步,在现已实施的区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史文化名村作为国家重点保护发展对象,针对名村的贫困问题,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等四个过程来进行改善。本文基于目前精准扶贫在名村中的实施情况,分析精准扶贫的十项工程对名村产生的影响,提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为扶贫工作更好的进行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历史文化名村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4日

一、概念剖析

(一)扶贫。“扶贫”即为“扶持贫困地区”,贫困具有相对性,是一个历史和时代的概念。在我国,结合国家政策与当前国内环境,扶贫强调以政府行为为准,通过政府决策、资金下拨及基层援助等行为,对国内被判定为贫困的地区进行扶持,以达到贫困地区基本脱贫的目标。

(二)精准扶贫。1978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贫困治理,贫困治理包括以农村制度改革减少贫困的阶段、以贫困区域为主要对象的有计划的推进扶贫、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八七扶贫”攻坚阶段、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活,巩固温饱成果以及新扶贫开发纲要和精准扶贫的提出,历经的这五个阶段反映了我国扶贫任务艰巨,扶贫困难之大。

在我国,“精准扶贫”的提法发端于我国广东地区。2007年,广东结合本身实际情况最早提出扶贫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登记造册”,明确要求集合全省的力量进行“精准扶贫”。

完整的“精准扶贫”内涵是习近平提出来的,核心要义是“扶真贫、真扶贫”,改变过去粗狂扶贫的状态,强调扶贫的精准度,从2013年提出的三个精准到2015年6月所提出的六个精准,扶贫政策是在不断地走向精确化。精准扶贫是由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构成的体系,四项内容有层次、有顺序的开展。(图1)

二、历史文化名村的分布与发展现状

(一)概念。历史文化名村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

(二)数量、分布特征及原因。到现今为止,我国已经于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4年先后公布了六批历史文化名村,每一批相比前一批,数目都有所增加,体现了国家对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现总数目已达到276个,依据分布情况,将分布区域划分为7个片区,现各片区中,以华东地区分布数量最多,东北地区分布数量最少。(图2、图3)

中国历史名村逐年增加,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历史文化名村的分布并不均匀,这里有片区所辖省市区比例不一致的因素,呈现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比重大,西部少数民族分布区相对比重小的趋势。(图4)

(三)发展现状。村落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村,让偏僻的村落走进人们的视野,部分名村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如张谷英村、宏村等,但还有部分历史文化名村是地理位置偏僻、缺少可发展的资源,空有一个历史文化名村的虚名,如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等都是处于低水平层次,贫困问题成为部分历史文化名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精准扶贫对历史文化名村产生的影响

自精准扶贫开始以来,现已在全国很多地方如火如荼地进行。历史文化名村作为中国村落中有自己特色的一部分村落,在扶贫项目进行中,应当作为重点进行帮扶。精准扶贫对历史文化名村产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扶贫中的十大工程来进行的,每一项工程都有一定的针对性。

(一)积极影响

1、对空间聚落分布的影响。精史銎墩攵云独Т宀扇〉囊椎胤銎栋崆üこ袒岣谋涓妹村原来的空间布局,对空间聚落进行重新的调整。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效果明显,如山西太原市的北社乡对秦家后7村共117户进行实地调查后,面对交通条件落后、上学就医困难等问题,展开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易地扶贫工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名村空间聚落的布局,对部分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名村而言,移民搬迁也是相对较好的出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产业结构的调整。精准扶贫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具体名村的调查,发现真正贫困的原因,从根本上提出发展之计。旅游扶贫、电商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等工程都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旅游扶贫是指通过开发贫困名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如湖南省会同县的高椅古村,于2005年被确立为历史文化名村,之前经济发展状况一直不理想,通过旅游扶贫,将该村建设为一个综合性的旅游观光休闲胜地,不仅当地人们顺利脱贫,而且发挥了该村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让高椅古村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电商扶贫开发包括将名村建设为“淘宝村”、“电商村”等,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产品营销,给偏远名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指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逐步转化,提高产业值,让历史文化名村的村民逐步走出来,接收新信息,更好地在当地进行生产发展。

(二)消极影响

1、救急不救贫与返贫困现象的出现。精准扶贫政策主要是从物质上对名村进行帮扶,缺少对村民思想上的教育引导,物质的帮助只能暂时地缓解贫困。国家下拨的资金有限,在扶贫过程中,采取救急不救贫现象突出,不仅引发村民的不满与不配合,还会导致后期贫困程度加深。返贫现象是指当政策力度减弱时,该村又会恢复原来的贫困状况,只得到了暂时的改善,很大程度上无法根除贫困,扶贫工作的进行需要政府给予长期的关注与支持。 2、精准识别不足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精准识别是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提,识别的精度决定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在识别贫困名村贫困户的过程中,识别精度低会直接影响政策的推进效果,在某些实施地,不免会出现贫困户未得到足够的资金补贴,而脱贫户得到资金资助的不公平现象。

四、精准扶贫在历史文化名村实施中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精准扶贫政策虽然已经在部分实施区域有所成效,但依然存在很多实质性的问题,在政策推进的过程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政策能真正地落实到人,落实到户。

(一)问题分析

1、规模问题。贫困人口规模的确定不是基于科学标准识别出来的,而是基于省级扶贫部门测算结果自上而下分配的,在这种格局下,各地、县、乡获得的贫困户的指标未必与实际贫困人口规模相一致。扶贫部门分配的贫困户指标与实际贫困人口不匹配,则会出现贫困人口与资金的问题,不利于扶贫工作的继续进行。

2、识别问题。识别问题是指在扶贫之前,通过调查的各方面资料来判定该历史文化名村是否成为扶贫对象的一个过程。识别问题主要分为过失识别问题与恶意排斥问题,过失识别问题是指在精准识别名村中的贫困村时,由于操作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而导致识别不准确现象的发生。恶意排斥问题是指承担精准识别的负责人为了私利优亲厚友,在识别过程中,不按照严格的要求进行贫困程度的判定,故意降低或者提高某地的人均收入,降低了扶贫的精准度。

3、资金问题。资金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源泉,包括资金投入的问题与资金用途的问题,随着精准扶贫政策进行的白热化,国家对扶贫资金的资助每年呈现上升趋势,但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之中,每村每户具体能收到多少补助资金却是不确定的。近年来,物价上涨,很明显地消耗了投资的有效性,对特困村特困户而言,暂时的资金补贴只够人们用于一段时间的生活支撑。扶贫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来源于中央和地方财政,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勤保障,扶贫工作难以落实,微薄的补贴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二)解决途径分析

1、因村施策。扶贫中的十大项目是要通过对各个名村情况进行精准调查,深入分析贫困的原因。项目的实施不能粗放漫灌,要强调针对性,主要是进行“扶农”,逐步依村落实帮扶项目、帮扶资金与责任人。精准帮扶是扶贫政策的关键,力求帮扶的准确性,遵循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原则,切实深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因村施策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在对名村了解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去把握该村的贫困状况,然后从细节上进行细化调查,贫困是一种长期形成的现象,力求在短时间内发生质的变化,其可能性是不大的,只能从大的方向去把握,在政府的帮助与在村民自身的努力之后,贫困情况有所改善。

2、资金到位。经济是扶贫的根本,多渠道的筹措资金会给扶贫工作带来多一份的保障,如项目中的扶贫小额信贷正是为扶贫资金来源“造血”的一种方式。在住房建设上,对历史文化名村现存的危房进行拆除重修,对破旧损伤的住房采取修复的方式;在教育的支持上,特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资助,适当增加教职工的工资;在产业发展方面,可以通过现金、实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补到户。扶贫工作需要在“人”与“钱”两个方面进行细化,确保实施的效果。

3、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障,主要包括农户信息管理、阳光操作管理与扶贫事权管理。农户信息管理是指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阳光操作管理是指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公开制度,避免暗箱操作导致的应扶未扶,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扶贫事权管理是对各部门具体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各部门应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精准扶贫,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

[2]潘帅.新常B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刘解龙,陈湘海.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长沙: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5.

[4]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

[5]王铁思.浅析精准扶贫.http://www.scfpym.gov.cn/show.aspx?id=2521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