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当前我国失业的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失业的成因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9 00:12:24
当前我国失业的成因分析
时间:2023-08-09 00:12:24     小编: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的失业问题相当严重,其发展的潜在趋势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为什么失业问题如此严峻?原因究竟在哪里?人口、结构、发展、周期、体制因素都是我国失业的成因,而我认为体制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用翔实的数据,客观的态度,从人口、体制、结构、发展、周期等方面,对失业的成因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失业 人口 体制 经济结构 劳动力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和特征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不断加快,我国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从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的数字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公开失业状况正逐渐恶化。具体数字见下表。

年份 城镇失业人数(万人) 失业率(%)

1990 383.2 2.5 1992 363.9 2.3 1994 476.4 2.8 1996 552.8 3.0

1997 600 3.1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年鉴》1991~1997年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以渐进式改革为特征的市场化取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在劳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之后,我国就业问题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

1.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严重

由于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大大降低了农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而且和城市实行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农村具有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

2.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失业人数逐年上升

3.下岗职工生活困难

4.劳动力中长期就业计划压力巨大

二、失业的成因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自1973年石油危机打破了五六十年代创造的充分就业之梦以后,开始把失业现象归结为一些非经济过程内产生的外在因素,如劳动力供给的异常增加、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脱节以及技术进步等。中国当前失业人数和下岗职工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人口总量和劳动力供给人口相对过剩

(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体制性冗员释放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

1.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体制性冗员释放

我国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劳动者的素质较差,是导致体制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的一个原因。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人口增长较快。就拿城镇居民来说,每年新增大量劳动力,而城镇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劳动力又相对过剩,使新增的这一部分劳动力无法顺利安置。另外,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差。据统计,我国企业现有职工队伍中,初中文化以下者高达68%,全国700万青年职工中达高级工者仅占3%。经济发展居全国前列的广东省也不例外。广东省的高级技术工人不足60万,占工人总人数10%左右 。如此看来,职工的大量失业就在所难免了。

另外,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和使用实行统一招收、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和统一管理,企业只能作为国家机关的一级派出机构执行上级劳动部门的劳动计划,没有任何用工自主权,也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企业效率低下的责任。由于国家实行权利-福利型就业制度,低工资、高就业,一个人的饭两个人吃,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国家通过下达劳动计划指标把大量劳动力向企业安置,造成许多单位人浮于事,生产效率低下。而企业行为本身的非经济化也助长了企业大量富裕职工的存在。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只是国家大工厂的一个车间,只是国家机关的一个派出机构,能否全面完成国家计划下达的产值、产量和劳动等指标,是评价和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最主要标准,企业领导人的升迁也和企业的生产规模、职工人数、计划完成程度等密切相关,企业领导人有着增加职工人数、扩大企业规模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冲动。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严重妨碍了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参见中国国有企业的冗员状况表)。

表2 中国国有企业的冗员状况

冗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 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30~40 8.9 10~20 26.5

0~10 36.7

0 6.2

资料来源:陈红爱《对目前及“九五”期间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分析与预测综览》,《社科信息》1997年第3期

再有,理论指导的失误,是导致体制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的主观原因。在“斗争哲学”充斥理论界的年代里,政治斗争理论几乎占领了理论研究的所有领域,“管理理论”被视为“禁区”,对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十分薄弱。拨乱反正后,理论界开始了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但却侧重于生产资料再生产的研究,仅有的对于劳动力再生产的研究也几乎局限于人口理论的范围,对于劳动力的智力再生产的研究一直十分薄弱。近年来,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移植和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仍没有上升到社会再生产理论的高度。这样,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理论指导,体制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迟早会显现出来,职工的大量失业就不难理解了。

2.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客观上要求劳动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组合。劳动力流动时滞和流动风险客观上要求建立健全养老、失业、医疗和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减震系统,解除劳动力流动后顾之忧,这不仅是近现代经济社会的普遍法则,也是近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就我国而言,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的严重滞后,社会保障覆盖面太窄,社会化程度低,社会保障功能分散于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内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对所有职工的生活从养老、住房、医疗、食堂

、子女入托上学到职工的生、老、病、死全部包下来,各单位都办成一个独立的“小社会”,既浪费了资源,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社会保障的企业化和单位化使我国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就业具有很大的社会福利性质,没有就业单位也就丧失了社会福利,形成单位和个人之间割不断的“父子关系”,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向非国有经济成分流动的积极性差,阻碍了劳动者就业岗位的顺利转移。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在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的基础上,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失业这一事实出发,认为劳动者从农村迁入城市的决定除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外,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找到高报酬工作的就业机会或就业概率。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不仅表现在城乡之间,也突出表现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国有和非国有经济成分之间的差别上,托达罗模式对我国城镇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流动决策同样适用。但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而言,由于流动本身一方面没有减少农业产出或收入(或者由于农村劳动力是农闲季节短期流动,或者由于人多地少,流动并未影响农业产出),或者减少很少,相反,流动所获收入还可增加农业投入,流动机会成本低;同时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使农民流动风险小,有土地资源收入保障;城市工业部门就业岗位相对农业较轻松,农民还可感受现代都市文明气息,开阔视野,有较高非经济收益,流动倾向极强。而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由于经济体制特别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严重滞后,小工资、大补贴的福利分配形式,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狭窄,社会化程度低,使得国有经济成分职工在放弃国有经济成分身份的同时,必须放弃国有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甚至户籍、福利分配住房等其他各种隐性收入,流动机会成本极大,最后形成我国当前大量农村劳动力入城务工和城镇大量下岗职工并存,大量下岗职工不能实现再就业和许多部门发展不足并存。

(三)经济结构调整产生大量结构性失业、下岗人员

一国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实现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不仅体现在工业产值及其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单纯的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演变和升级。经济结构的演变和升级是工业化的实质性进展,也是评价和衡量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最重要标志。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长足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一个基础比较雄厚、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工业体系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产品供求结构失衡,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企业组织结构相对落后,专业分工协作水平低,大企业在主导行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同时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各地区、各企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同化现象严重,这就给职工的失业埋下了伏笔。而且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生产产品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生产经营难以继续,经济效益低下,亏损额、亏损面居高不下且逐年上升。再加上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协调持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职工就业岗位转移时滞和部分职工技术技能相对落后,使得结构性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就业问题日趋严重。伴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不断调整,国有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相比相对萧条,1996~1997年已经连续出现总体性亏损,旧的吸纳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渠道的就业容量不断下降,新的就业增长点尚未形成,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也推动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企业依靠质量、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品牌、集中化与高市场份额、售后服务的非价格手段参与竞争,资金、技术、管理对劳动要素替代愈来愈大。而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技术结构调整更成为我国当前就业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过几次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历次调整力度不够,重基建、轻技改,从总体上看,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方面仍是发展不足,生产能力扩张、产业规模扩大始终是我国产业政策的主要导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产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状况开始出现,国民经济逐步从短缺经济进入买方市场,产业缩减和产业优化升级成为我国产业政策的新目标。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使新的支柱产业不断涌现,老的产业不断被淘汰,职工就业转移时滞和部分职工技术技能相对落后,使结构性失业人数不断增加。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不断加大

乡村两级集体企业的固定资产平均每年增长18.4%,而每万元固定资产吸收的就业人数从3.1人下降到1991年的1.8人,下降了42%。1984~1988年,乡镇企业平均每年吸收农村劳动力1,260万人,而1989~1992年平均每年只吸收了260万人 。尽管从1997年开始,许多地方出台了一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带有歧视性的限制政策,如征收地方性就业基金、规定限制雇佣农民的行业等,但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中主要从事于苦、脏、累、险的重体力劳动和服务、小商品流通业等,与城镇劳动力就业岗位呈明显的岗位分流;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依靠其特有的能吃苦耐劳、不挑挑拣拣、没有城镇居民的优越感、好管理等竞争优势占有了大量城镇就业岗位。

(五)经济周期性波动所带来的失业

表3 国民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比较

GDP增长率(%) 3.8 9.2 14.2 13.5 12.7 10.5 9.6 8.8 7.8

失业率(% 2.5 2.3 2.3 2.6 2.8 2.9 3.0 3.1 3.1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有关部分。

我国GNP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反相关关系决非偶然。高增长是高投资带动起来的,这时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生产任务充足,企业中不仅隐性失业会减少,而且还会扩招正式工以及临时工,这样待业、失业人员就会减少,失业率下降;但在经济萧条阶段,由于市场需求疲软,银根紧缩,投资下降,企业产品积压直至裁减工人,导致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上升。对于这类失业可以通过刺激需求等凯恩斯式的反周期需求管理来进行治理。

三、简要的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我国城镇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体制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周期性因素、人口因素和发展因素。这些因素中,体制性因素又是现阶段我国城镇失业最为主要的原因。具体理由如下:第一,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然而为什么由产业结构问题引起的失业与下岗职工找不到新的工作岗位就业呢?摩擦性和结构性因素固然存在,但是在我国现阶段,更主要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失衡这一体制性障碍的存在,阻碍了失业和下岗职工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非公有经济部门就业。第二,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确会影响就业岗位的提供,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即使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90年代前期和中期,城镇失业问题也未见有明显缓解,相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城镇实际失业人口迅速上升。可见,周期性因素只不过加重了目前城镇失业,而并非其主因。第三,发展性因素对城镇失业的影响主要是间接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与失业和下岗职工在一些岗位上展开激烈竞争,这不会直接导致城镇失业率的上升,只是加大了城镇就业压力。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工作而滞留在城市,形成事实上的失业,由于现有统计方法与指标尚未将其纳入,无法作更具体的分析,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群体不会有太大的规模,不构成城镇失业的主体。因此,体制性因素是我国现阶段城镇失业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体制转轨使得传统就业体制下形成的大量隐性失业显性化,造成城镇失业人口的激增。另一方面,现有社会保障失衡形成了阻碍失业与下岗职工到非公有经济部门就业的体制性障碍,使得城镇失业不能得到有效缓解。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固然在不同程度上对现阶段城镇失业问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毕竟不是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

1.辜胜阻 《中国跨世纪的改革与发展》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年

2.袁志刚著 《失业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

3.王承英 《中国再就业》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8年

4.赵莉 《我国失业的成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新视野》 1991年 第1期

5.张华 朱智文 《现阶段我国城镇失业问题原因分析》 《开发研究》 2000年 第5期

6.杨宜勇 《失业冲击波》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年

7.李永周等著 《中国再就业工程》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8.周天勇 《劳动与经济增长》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

9.张左伟 《再就业工程》 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8年 11.陶文达主编 《发展经济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

点 评

李哲同学的毕业论文《当前我国失业的成因分析》选题立足于我国目前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论文理论联系实际,集中分析了我国失业的成因。在全面、系统地对人口、结构、发展、周期、体制等影响我国失业的各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指出体制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体制转轨使得传统就业体制下形成的大量隐性失业显性化,造成城镇失业人口的激增;另一方面,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失衡形成阻碍失业与下岗职工到非公有经济部门就业的体制性障碍,使得城镇失业不能得到有效地缓解。另外,即使是结构性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周期性原因等,也与我国的体制问题紧密相关。因此,论文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了一个关键性的、较为合理的结论。

论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资料翔实,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好的理论素养。论文文字流畅、资料引用规范,是一篇较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

如果论文能就不同成因对我国失业的影响大小做出数量上的实证研究,则会进一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此外,分析失业问题时,要将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平等对待,放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框架下。

南开大学:宁光杰讲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