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的实证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的实证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9-10-16 18:28:40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的实证研究
时间:2019-10-16 18:28:40     小编:

摘 要:本文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沿线5省(区)区1996―201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沿线5省(区)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结果表明:沿线5省(区)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则极其微弱。本文建议完善二者的互动机制,以实现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互动机制;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8(2)-0037-06

一、研究回顾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解释最先由美国学者H.Greenfield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细化服务业及相关行业分类时提出,之后众多学者如Howells、Green、Gruble、Walker和Coffer等从生产性服务业包含的经济部门、市场范围和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等不同角度做出适当的界定。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集中在社会生产分工细化程度、制造业集中程度、工业化规模和速度、政府规模、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刘纯彬、杨仁发(2013)利用2004-2010年我国2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工业化程度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影响最大,而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探索和研究制造业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否反作用于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关系,顾乃华等(2006)等人ξ夜理论界流行的“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分别进行了梳理,从分工和竞争力两个视角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而制造业的发展通过分工深化加速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唐国兴、段杰(2009)基于深圳市1990―2004 年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数据从乘数关系和弹性关系方面,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双向正相关关系,即生产性服务业对深圳制造业增长作用很明显,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吴郡(2014)以天津市1995―2012年的时序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OLS回归,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显著的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也显著地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结论。

国内其他学者并不都认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着双向的正向促进作用。乔均等(2012)运用投入产出法,以江苏省1997-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特征及关联分析表明,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目前处于互动发展的初级阶段,两者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周其江、徐邓耀(2009)利用VAR模型分析了南充市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结果同样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作用不明显,而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建议。与此不同的是,有不少学者经过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单向作用,而不是明显的双向互动关系。张晓涛、李芳芳(2012)采用注重动态分析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 对我国1993―2008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要大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

综合国内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互动关系明显、互动关系不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单向促进制造业、制造业单向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四种类型。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是明显的,这充分显示了二者未来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但是相关学者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时,大多是运用投入产出法来说明二者的关系,缺乏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的细致阐述;在实证研究方面,大多是就全国层面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进行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或是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而就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较少,同时在运用VAR模型时忽略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同期关系。本文主要阐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机制,并利用VAR模型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沿线西北5省(区)(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考虑二者同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化分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提出建议。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中间投入,扮演着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直接为相关工商业企业提供服务,具有中间需求服务的典型特征;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同样需要要素投入,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知识密集型中间要素投入。因而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需求,带动了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同样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为制造业提供服务,促进制造业效率提高,二者以需求为连接点,相互影响和发展。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过程中,制造业通过哪些方式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又是如何作用于制造业的,下面将对二者的互动机制进行分析。

(一)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机制。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市场的扩张,厂商的生产规模会相应扩大,进而促使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企业为了提高生产与运营效率,会在保留自身战略资源的基础上将一些服务活动外置,既包括取消原来企业内部资源而转向使用外部专业机构提供的服务,也包括原属于企业内部的智能部门转出而独立经营的情形。制造业通过这种服务活动外置,使得产业链上不断衍生出生产性服务业,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同时也增加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主要以服务活动外包和自身独立出服务部门两种方式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第一,服务外包增加了对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的需求,从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服务外包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随后在经济中出现了财会、营销、咨询、现代物流等服务机构的大规模发展。一些制造业企业从经营成本、运营效率和企业规划等方面考虑,将企业内部分非核心业务通过第三方服务公司等渠道从企业剥离。从而将主要资源和精力用于发展壮大其核心业务,实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在制造业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制造业需要从市场上选择专业的服务机构来为自己的生产提供相应的服务,促成了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功能的多样化、专业化与规模化发展,进而壮大了生产性服务业。

第二,独立出服务部门会增加现有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数量,加剧现有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发展。作为企业服务活动外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企业并不依靠外部专业机构来获取服务,而是将企业内部具有服务职能的部门独立出来,在满足企业自身服务需求的同时还拥有富余的服务能力,也为其他制造业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一般而言,只有大型企业才有能力做到独立出服务部门并将其转变为专业服务企业。

(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作用机制。生产性服务业是以生产中间投入为主的行业,通过要素投入这一渠道作用于制造业。在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以工业化、产业联盟等自我增强方式,向制造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知识和物流等服务,协助制造企业完成产品生产。通过提供资金,提高了制造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通过提供技术,协助制造业进行生产创新;通过提供信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组织运营模式;通过提供现代物流,提高制造业的运营效率。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更高效、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通过各种中间投入的传导作用促进制造业生产与运营效率的提高、产业产值增加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图1展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I的互动机制。当制造业为驱动方时,制造业为了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会在保留核心战略资源的基础上采用服务外包、另立服务公司等方式剥离出部分服务业,对中间投入的需求拉动与竞争推动了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当生产性服务业为驱动方时,以规模化、协同合作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借助资金、技术等要素渠道,为制造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制造业的生产运营效率,在一定程度有利于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发展过程方面相辅相成,二者的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5省(区)的研究

基于前面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分析,为了更好地研究在欠发达地区二者的互动发展关系,下面将根据沿线5省(区)的经验数据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VAR模型,进一步验证和探讨二者的长期互动关系。表1列出了生产性服务业LNPRO与制造业LNIND之间相关系数,二者的相关系数非常高,因此需要考虑可能存在同期影响,而VAR模型并没有给出变量之间同期相关关系的确切形式,因此需要对VAR模型估计结构因子,即估计SVAR模型的因子分解矩阵。

(一)数据与模型选择。本节所使用的变量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5省(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两个变量,分别用IND和PRO表示,为了使数据更加平稳,分别对两个变量取自然对数,用LNIND表示IND的自然对数,用LNPRO表示PRO的自然对数。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沿线5省(区)的制造业增加值以工业增加值代替,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由沿线5省(区)的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的增加值总额表示。实证分析使用的数据是西北五省(区)1996―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Wind金融数据库。

(二)实证分析

1.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前,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避免“伪回归”结果给分析带来的干扰。本文使用ADF检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5省(区)1996―2016年期间的LNIND和LNPRO进行平稳性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只包含截距项、最大滞后期数为4的ADF检验法,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LNIND和LNPRO均为非平稳变量,但是相应的一阶差分变量DLNIND、DLNPRO均显著地拒绝原假设,即为平稳变量,所以两个变量是一阶单整的。

2.变量的协整检验与滞后期选择

协整检验的目的是通过确定一组非平稳序列是否具有协整关系,进而判定模型是否正确,说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对变量LNIND和LNPRO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表3的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虚拟假设“不存在协整关系”,同时接受虚拟假设“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说明两个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构建VAR模型需要确定最佳滞后期数,根据表4的结果,对0至4期AIC、SC、LR等统计量进行比较,确定最佳滞后期为1。

3.构建VAR模型与估计结构因子

传统的VAR理论要求模型中的每一个变量是平稳的,对于非平稳序列需要差分平稳后才能建立VAR模型。然而,随着协整理论的发展,对于非平稳序列,只要存在协整关系便可建立VAR模型。基于以上分析,利用Eviews6.0构建LNIND与LNPRO的VAR模型,模型估计结果如表5,同时得到表6所示SVAR模型估计结构因子。

从A、B矩阵回归结果来看,变量LNIND与LNPRO同期系数为-0.18504,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同期制造业增加值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反向变化,但是C(1)的P值为0.6997,说明C(1)的估计值很不显著,即同期制造业增加值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是不相关的,因而需要在VAR模型里运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来探讨二者长期关系。

4.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

对VAR模型做脉冲响应,分别给LNIND、LNPRO一个标准差的新信息冲击,脉冲响应输出图如2所示。从滞后响应来看,制造业增加值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正向冲击具有长期性,而且有不断加强的趋势;生产性增加值对制造业增加值的冲击开始是正向的,从第一期以后开始衰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对于自身的冲击响应开始也是正向的,在长期看来也是呈现衰减趋势;制造业增加值对自身冲击的响应是正向的,前期缓慢增长,从第5期开始基本保持不变。表7是利用VAR(1)模型所做的方差分解结果。生产性服务业对自身预测标准差的作用在前两期较为明显,从第3期开始衰减;而制造业对自身预测标准差的作用较为明显,预测10期均是围绕99%波动,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极其微弱。 纳鲜龇治隹梢钥闯觯西北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长期存在着稳定均衡,但是在短期内会出现失衡。通过对VAR模型进行结构因子估计,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不存在同期相关关系。最后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比较明显,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微弱。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关于二者互动关系的结论如下:第一,沿线5省(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长期存在着稳定均衡,但是互动发展程度较低;第二,沿线5省(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受自身影响更明显,说明目前二者的互动作用不够突出;第三,沿线5省(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则极其微弱。

为了保证沿线欠发达地区顺利承接发达地区转移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沿线欠发达地区更应该重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沿线5省(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微弱,一方面是因为西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程度低下,另一方面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于制造业的资金、技术、物流等渠道不畅通。因此,沿线欠发达地区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进行投入,完善二者的互动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创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环境。政府部门通过构建高效的市场环境、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搭建有益于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优质平台,借鉴东部发达地区先进的发展经验和科学的产业政策,构建有利于沿线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政策体系。

第二,为生产性服务业培养后备力量。生产性服务业吸收就业能力强,沿线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力需求不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大力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创造更多专门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开展专业化、针对性地培训服务。

第三,鼓励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形成集聚和带动作用,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多渠道融入制造业。沿线欠发达地区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不强,对制造业企业提供的服务更多的是单一功能或是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通过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群,有助于为制造业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35-41。

[2]刘纯彬,杨仁发.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4):30-37。

[3]乔均,金汉信,陶经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1997-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

科学,2012,(3):20-28。

[4]唐国兴,段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分析――以深圳市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92-94。

[5]吴郡.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实证研究[J].发展,2014,(7):14-17。

[6]于明远.生产性服务、结构软化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D].山东:山东大学,2017。

[7]张晓涛,李芳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MS-VAR模型的动态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2012,(5):

100-107。

[8]周其江,徐邓耀.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11):88-91。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data of 5 Provinces (Districts)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WANG Lintao

(Lanzhou Provincial Sub-branch PBC,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data of 5 provinces (districts)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from 1996 to 2016. Through unit root test, co-integration test and impulse response variance analys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se 5 provinces (distric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n producer services is obvious, but the contribu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to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extremely weak in these 5 provinces (districts). The paper suggests improving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goals of optimizing economic structure, transforming growth momentum and building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Keywords: producer servic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teractive mechanism; VAR mode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