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学决策及反思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学决策及反思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8 02:42:36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学决策及反思
时间:2022-12-08 02:42:36     小编: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学决策及反思

教学决策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根据罗伯特•斯莱文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考虑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需要以及兴趣;考虑哪些教学材料、技术、辅助手段等教学资源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推动学生进步。在宁海县中片初中科学主题式研训活动中,《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令我感触很深。整个教学活动设计到位,活动开展有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下面浅谈笔者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的教学决策的思考与反思。

一、教学决策

1. 巧妙地应用追问艺术,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 2. 巧妙运用对比实验,加强辩证思维培养

第一,通过敲击锣发声与按住锣面不发声进行对比。

第二,空气传声和真空不能传声实验对比。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很难抽成真空,在引导学生观察声音强弱的变化后,展开推理,再将空气重复通入容器,观察声音的变化。声音由强变弱再变强,有效的对比实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声音的传播要依赖媒介。

第三, 土电话游戏:棉线传声时“听到”与“没听到”的对比。

对比,让教学更加丰满,更加有效,与无声处加强了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相信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会主动应用对比实验,使实验更严谨。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性

在学生实验中,由于每组都有不同的器材,可让相邻的组间学生自主交换器具,交流心得,教学器材取自学生常见或常用的乐器或材料,这样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就会很高。

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固然重要,但我们更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例如,在土电话游戏中,要让每个人都亲身体验是不可能的,可安排三个学生参与,一个送话,一个用听筒听,另一个站在棉线附近通过空气听,送话者面对大屏幕,听音者背对屏幕,全体学生看得见整个游戏过程,非常专注,刚开始送话者声音稍大,通过空气大家都听到了,随着声音放低,拿着听筒的同学报出了正确答案,其他同学均听不到,从学生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到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自然能理解棉线也能传声。在游戏过程中,全权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4.媒体使用多样化,多媒体使用与教学内容结合恰当

故事、成语、游戏、活动和视频,媒体多样而有效。除上述土电话游戏中用过多媒体,还在真空不能传声时用多媒体播放“嫦娥一号”撞月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时发现撞月时并没有听到巨大的声响,使时空进行了转化。敲击锣发声和按住锣面不发声对比实验可先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在推理之后,再通过多媒体再现真实场景,结合热点问题,充分体现STS思想,这也符合教育心理学规律,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皮亚杰、维果茨基都强调:“只有当先前的概念与新信息不一致,个体经历不平衡的过程中,认知变化才能发生”。

5. 提问小结,继续挖掘好奇心,为下一课时生成资源

小结时应充分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学习科学的兴趣。“你还想知道关于声音的哪些知识?”,一石激起千层浪,“声音的速度有多大?”、“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哪个快?”、“无线的手机为什么也可以传播声音?”、“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为什么有些声音在远的地方就听不到?”、“声音有能量吗?”这些经过思考的提问,也证明了这节课的有效性。

6.最简单的演示,彰显最精心的设计

在演示音叉振动时,我有点像变魔术的动作吸引着学生的眼球:面对全体学生出示白纸——滴加红墨水的有色水盛满烧杯放在白纸上——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听音——再击,迅速放入水中——移去烧杯,面对全体学生再出示白纸。整个过程言语不多,只邀一生见证整个过程,由于音叉振动溅出的水在白纸上形成如梅花般鲜艳醒目的水迹,即使最后一排学生也能清晰可见。最简单的演示,彰显教师最精心的设计,透析出一个有意识的教师的思维过程。

二、教学反思

1. 引入不只是吸引眼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乒乓球跳迪斯科”引入,任课教师以为会引来学生一片惊叹,可是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学生只是观看。可能教师设计时没有深层的要求,抑或怕影响下面的教学,急着进入“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环节,期间距离太大,教学的流畅性不够。如果多放几次,要求学生观察什么时候乒乓球跳“迪斯科”,什么时候乒乓球不跳“迪斯科”?学生自然有目的地观察,激起好奇心,与下一环节的活动衔接更加自然流畅。科宁认为有效教学应保持教学的流畅性,没有过渡就直接从一个活动跳到另一个活动,会引起“活动流程的突然中止”。因此,课题的引入不能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要为后续内容的过渡搭桥铺路,从而保持教学的自流流畅。

2.观察要充分调动人体的各个器官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观察中运用的器官越多,活动的有效性越好。观察是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手去触摸和感知,更要用脑子思考。

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活动中大多数学生只观察到敲打、碰撞、摩擦、弹拨等发声,没找到真正发声的原因。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活动前教师要求过于笼统,“用你手头的器材制造声音,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由于目的不够明确,学生自然不会主动想到去探究其他的。那么,怎样做才能做到有效引导呢?笔者认为活动之前,应让学生明确活动目标,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去触摸”,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从而更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振动,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会比由教师“谆谆善诱”观察得出更牢固。

3.应关注生成资源,深化教学目标

对于本课生成资源,教师还可以挖得更深些。如“真空不能传声”抽气实验,教师为了避免教材束缚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采用钟罩实验,而是将发声器放入试管中,试管再放入加塞的玻璃瓶中。发声器放入装置中,抽气前声音变轻,抽气后声音更轻,教师只是简单地为教www.Lwlm.com

而得出结论。如果活动前引导学生观察整个过程的声音强弱变化,学生可能会认识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能量损耗是不同的。同样,土电话游戏中,有几次两个学生没拉紧棉线,导致听不到声音,教师只是指导“要拉紧棉线”,却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一现象并进行探究。虽然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也许无法给学生一个答案,但至少可以使探究更深更广些。

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更感受教学艺术之魅力,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最重要原理:教师不能只是给学生以知识,而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建构知识。教师可以提供梯子使学生通向更高层次的理解。当然,学生必须自己爬梯子。而要达到这一层次,我们必须做一个“有意识的教师”,加强教学研究,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方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