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在边远地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素质教育的思考

在边远地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素质教育的思考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7 18:20:09
在边远地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素质教育的思考
时间:2013-12-17 18:20:09     小编:

在边远地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素质教育的思考

二十一世纪准备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应具有何种精神貌?是当前我国各类学校教育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为问题》指出:“继承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而培养具有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精神文明的人才,其关键是抓人才素质培养。毫无疑问,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才素质中的灵魂,而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这一灵魂中的社会根基,同时也是构建二十一世纪人才精神风貌的历史薪火,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边远地区开展素质教育同样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一、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文”指明道故也,也就是要以国家为己任;“耻”是指操守气节,意思是读书人如果能把国家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坚守民族气节和做人的气概,那么他的言行就会有益于国家,有益与将来。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性灵智慧和才情气概的结晶,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学习和继承这份文化遗产,我们祖先几千年积累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就会像滚滚江水奔腾而来,灌溉和滋润我们的心田。他能是我们阔视野,长见识,获启示,从而更好的认识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动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直到把中华民族推进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是一种热爱,了解关注自己的祖国,并维护祖国利益,献身祖国事业的思想品德。其表现为数千年来世代相传的自己的祖国、人民、语言及自己民族优良传统的热爱和深厚感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千古流传的豪言壮语,出自爱国思想家顾炎武之口。顾炎武所处的时代正值国破家亡的境地。他积极参加义军,抗击入侵;他风尘仆仆四处奔走,著书讲学,抒发救国抱负,爱国热情。

二、道可道,非常道

公元前五百多年,大思想家“老子”留给后人的一部《道德经》。它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都有着精辟独特的见解。“道”可以说出来,但通过人们口中说出来的“道”,并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是靠人们去做而并非用嘴说的。多少年来,许多中国人尽管没有念国《道德经》,甚至不识字,但他们的人生观不免要受到影响,例如淡泊自守、忍让无争的美德都来自“老子”。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继承和发扬道德之美,并不是要我们挂在嘴边,而是要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完善自己。

有子曰:“孝娣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姐妹,是人类相护相养的自然情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写到:“我应该感谢我的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承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得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在新世纪的青少年中开展孝敬父母,敬重兄弟姐妹教育,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仁爱,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孔子曰:“仁者爱人”。人的根本在于爱人爱民,着是人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线。仁爱包括善良、仁慈、人道等,其核心内容就是对人同情、关怀、爱护、帮助。仁爱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仁爱之美德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正处世纪之初,西方各国出现了道德危机,正向东方寻找人类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作为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着的中小学生,要积极向国家号召,面对伦理世界的挑战,掌握善恶是非原则,从学会“爱人”做起。

三、不学礼,无以立

一个人若不学礼仪,就无法立足社会,就不配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小至个人修身养性,大至治

国,都离不开礼。礼有多方面的含义:礼貌之礼,仪节之礼,伦理纲常之礼等等。礼仪能够规定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按道德准则行事;礼仪是人类社会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

首先,懂得对父母长辈之礼。儿女长大了要学会体贴父母长辈。但是我们现在的青少年,有多少把家长的嘱咐称之为唠叨,把父母的教导又称为“讨厌”。或许我们经常看见在公共汽车上,孩子们坐在座位上吃着零食,而家长却背着书包站在旁边。我们广大的中、小学生有没有想过自己站一会儿而让家长坐下。《礼记》中说,孩子六岁时要学会数数,九岁要认识天地日月,十一至十五岁期间要学会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即做些家务劳动,学会家庭礼仪;其次,对老师之礼。孔子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若能处处注意到尊重老师,老师必定会更加爱护学生,教好学生,所以实行师道尊严,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杨时程门立雪,而最终学到了程颐老师的真本领;再次,是对朋友之礼。与朋友交往要坦诚想见,相互尊重。交友之道是古代道德传统中的重要部分。古人待友,以道义为准则,友谊服从道义,同样相知。这种在待友中重视道德上的共同理想和事业上的共同追求的精神,今天仍不无借鉴作用。

礼仪对个人来讲,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生活习俗的反映。中华民族有源远流长的美德,“礼仪之邦”是中华民族著称于世的美名。处于二十一世纪的广大中小学生,只要弘扬中华民族礼仪美德,注重礼仪训练,才能成为举止得体的人,才能做世纪的新人。

四、言必行,行必果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诚,就是诚实不欺。诚实包含的内容有事实求是,不贪不欺,不护己短,勇于自责,光明磊落,襟怀坦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诚实的最基本要求和集中体现。诚实是一种待人接物实事求是、言行与内心一致的道德品质;信,就是“言必信”讲了就要做,遵守诺言。守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诚者守信”,“信近于义”等古训,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言而无信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信赖和尊敬,终将被他人唾弃,为社会抛弃。

古人要求做人需以诚信为前提,这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中优良的品德情操。我们都听过“以信教子”的故事吧,曾子(孔子的学生)说他的妻子:“不能和小孩子随便开玩笑。现在你向孩子说谎,就是教孩子说谎。我们要取信与孩子,孩子将来才能成为守信的人。”一九四九年夏初,我十万大军解放上海,部队进入上海市严守“入城守则”,睡马路,不扰民。以取信于民的实际行动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诚信”对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改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协调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学们肩负着振兴中华,实现跨世纪宏图伟业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懂得诚挚负责使我们治学和立业的基石,从而在人际交往、治学、立业等方面的培养自己诚信的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做一个诚挚守信,说到做到,言行一致的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