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旅游在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中的影响

旅游在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中的影响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16 00:05:46
旅游在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中的影响
时间:2023-07-16 00:05:46     小编:庞晓虹

在很长一段时间,旅游业的无烟工业之谓道出了它的经济属性,这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表现在初级阶段的主要目的。但旅游业的发展带给目的地社会文化方面的变迁也是不容忽视的,恰如旅游人类学所认为的旅游过程也是游客与东道主进行文化接触、碰撞的过程;换言之,面对游客所持文化姿态,不管旅游目的地的人们是否愿意,这种文化的接触与碰撞是必然的,其社会文化的变化生发也是必然的。基于此种认识,本文对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所施加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加以论述。

一、旅游是一种有效的的文化传播媒介

旅游并不是文化传播的主体,但于无意间却在事实上制造了旅游者的本土文化与旅游目的地的异地文化之间的接触或碰撞,并在此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程度上的交流。仅就目的地来说,这种交流带给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属性是不确定的,而这种不确定性又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居民人文素养水平、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文化背景发展的态势强弱等。

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角度来说,如果旅游者所持文化背景及其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程度、道德认知等诸多方面与目的地居民大致相同或类似尽管事实上的文化差异存在是必然的,这也是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之所在属于同属文化传播,那么这种文化上的交流或碰撞就会因主客双方经验的大量重叠而使交流保持在一种较为顺畅的状态。如现在国内游中比较热的云南风情游、西藏观光游、大美新疆游等均属此类,同属中华儒家文化圈,却又因地域、民族等诸多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而旅游者的到来在感受目的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差异性的同时,也会带给目的地居民看待自身社会文化的新视角以及因新的文化信息融入而在有意无意中改变原有的文化生态。当然,如果这种文化接触或碰撞属于异属文化传播,即旅游者所持文化背景与目的地居民的文化背景非属同类,则双方在价值观念、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认知等方面发生与存在文化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加大。这一点,屡见媒体报道的国人出境游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即可为证,而其带给目的地的文化冲击和影响,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虽其细微却久远。

二、旅游带给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文化发展的态势有可能会是不同的。在态势相同者之外,会有一方强势而另一方则处于弱势。表现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在更多情况下,旅游者所持文化态势多处于强势状态而目的地所持文化则处于弱势状态,这就造成了目的地文化对旅游者文化的模仿和学习。自然,这种模仿和学习,在积极的一面之外,也存在着消极的因子。

1、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择其要点,其一,如旅游者对传统文化的推崇会使得目的地的一些失落或失传的文化事项得以得到及时的拯救、传承和发扬,这也是由文化传承的有用性特点所决定的。较为典型的例子,如丽江纳西古乐曾在上世纪30年代发展到顶峰,此后由于战争、政治、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一度陷于濒临失传境地。而正是上世纪80年代后旅游业的介入促成了这一古老文化再次引起世人重视,从而得到保护与发展并成为当地旅游的名片。又如马英对云南省丘北普者黑仙人洞村的调查中,有超九成的人赞成旅游使得彝文逐渐得到恢复,带动了彝文的学习、促进了地方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保护,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国外,这样的例子如有西太平洋雅浦岛,为发展旅游业,岛上许多村庄都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如传统竹舞的学习和表演以及相关传统设施如鱼梁、石头小径、乡土建筑、举办宗教仪式的场地等的恢复与重建等,同样也说明了这一点。其二,这种推崇也会提高目的地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并成为目的地文化传承的动力源。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说明了这一点,如杨桂华对香格里拉霞给村的研究中即有生态旅游者对民族村寨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的认同,使村民在实际中认识到自己文化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表述,与之对应的事实则是当地居民和政府有了保护本地文化传统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动力。事实上,即如在衡水本地,如武强年画的发掘与整理也极大地增强了武强县及周边县区对本地年画文化的自豪感。

2、消极影响

由于旅游者所持文化的强势,目的地居民对对其自发地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缺乏对强势文化的示范作用的认真审视和思考的,从而出现对旅游者的迎合,即便仅为着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也会出现这种文化迎合的情况,从而造成在目的地凡是可以被旅游者接受或喜欢的文化及相关事项都被待价而沽,进而沦为经济目的的附庸与出现文化失真现象。对于目的地文化的真实价值多会被商业价值掩盖或抛弃,以其被人为的肢解、歪曲、伪造、假冒等来求得更多的经济价值这一点,在很多所谓的民俗文化旅游中多有所见。如那些仅为旅游者定期举办的由职业土著装模作样地表演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辅以特定的文化符号如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礼俗等进行的程式化表演。至于那些文化符号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涵义,表演者并不知晓或在有意与无意间进行了篡改。即如为旅游者和旅游业者所称道的东巴文化,虽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却仅为皮毛。其原因即在于东巴文化涵盖了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丰富的内容,但在旅游业态下却仅表现为视觉可见的肤浅状态,如模式化的所谓舞蹈、符号化的旅游商品等,缺少了文化应有的精神内涵。即便在当地人眼中,文化也仅是赚钱的工具而已。

总之,作为一种非主体的文化传播媒介,充分认知旅游者的到来对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影响是必要的。这有助于目的地居民和政府对本地文化真正的保护和传承。惟其如此,也才有可能保证本地旅游业的持续和健康地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