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人文思想——中国现行业余芭蕾舞考级教材体系之我见

人文思想——中国现行业余芭蕾舞考级教材体系之我见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4-01-17 17:39:09
人文思想——中国现行业余芭蕾舞考级教材体系之我见
时间:2014-01-17 17:39:09     小编:
我的理想,追求的是最不切实际的东西:信仰、思想与艺术,因为生活赋予我无限的幻想空间;我的肢体,表达的是最真切的性情:真爱、善良与美丽,因为舞蹈释放我深刻的生命情绪。这是笔者多年来在学舞、跳舞、教舞实践过程中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一、舞蹈的交流是一种时代需求

舞蹈是一种文化,它产生于个人,却存在于社会。舞蹈是一种思想,它释放个体的情绪,却收获群体的体验。

无论是最简单的即兴舞蹈,还是最复杂的舞剧构思,舞蹈都发源于个体的生命激情之冲动,但在参与社会总体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演变成为一种群体文化符号,一种时代思想规范,一种专业技术体系,一种民族风格模式,甚至成为全人类共同行之有效的交流工具,成为一种能够承担起世界文化信息传播重任的特殊艺术形式。

舞蹈作为人的一种文化行为,对人的身心产生作用,即给人体以文化。而人的身体之所以能从舞蹈中获得美感,决不仅仅只是限于外形修饰的美丽,更重要的是人在舞蹈行为中所体现出的高昂的生命气韵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一种特殊显现。

在我国,近些年来,各地区的专业舞蹈行业并不景气,社会舞蹈却十分火爆,业余舞蹈学校更是随处可见。这中外围性的舞蹈热潮,从幼儿、青少年,席卷到了鬓发斑白的中老年。其主要动机,不能不说是由一种健康向上的群体性的美感追求欲望所驱使。

就今天的许多中国家庭来说,对弄清“让孩子学习舞蹈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习舞蹈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种风尚、一种时髦,成为许许多多孩子向往和追求“美”的必由之路。事实上我们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在于帮助那些正在成长历程中的少年儿童,把他们生命中隐秘,并且最重要的天性之“美”挖掘出来。

当孩子们长期的接受系统而科学的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就会使其原有的“自然形体”变成了“艺术形体”,即使不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而是混杂在人群之中,也同样会显现出特殊的美感和气质。芭蕾舞训练正好成就了孩子们爱美的愿望,实现其令旁人羡慕的形体美感和优雅气质。这一点,我们的许多家长是深有体会的:当他们带着学过芭蕾舞的孩子逛商场的时候,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询问:“你这孩子学舞蹈的吧?瞧这气质,跟别的孩子就是不一样!看来我也得让我孩子去学学芭蕾舞。”

而对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时代来说,一个卓越的舞蹈家所具有的形象体态,往往就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而由他所竖起的这一形体美的标尺,正是标示着这一时期人们对人的形体美的最高向往,从而驱动着爱美的人们向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我国汉代著名舞蹈家赵飞燕,传说其身轻如燕,能作“掌上之舞”。因此,那个时代的上流社会追求的美女形象,就是那“风吹即去”的轻盈体态,致使紧随其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男人们也追求“秀骨清像”的美感。而堪称唐代宫廷乐舞之冠的《霓裳羽衣舞》的表演者杨玉环却有着丰满圆润的体态,于是“胖为美”,则变成为了风靡唐代的审美风尚。

芭蕾艺术产生于欧洲树立人文思想、反对教会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历史背景。它集中地体现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上流社会对于人的形体美的企望——崇尚古希腊时期的人体审美标准。当法国路易十四将其发扬光大后,芭蕾艺术则突出地体现其国家君主的威望与高贵。而这一时期各位芭蕾舞大师的大家风范,又反过来塑造和强化了普通人的审美观念,从而直接影响着欧洲人的日常行为和仪表——追求皇家贵族的气度。随后,俄罗斯人所创下的芭蕾艺术的巅峰纪录,则充分地展示其民族的亲和力,简直就如同当今的世界的体育运动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强大国力一样,让全世界为之倾倒……

从芭蕾舞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人类文化的演变过程,看到了民族兴衰的历史轨迹,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品格,体会到了人类生命所具有的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说,舞蹈的交流,是没有国界的交流,是人文思想的交流,是人类爱心的交流,是民族亲和精神的交流。文明、文化,能够为人的内在生命鼓足探索、开拓、丰富人生的力量和勇气,使其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广阔的人生地平线上无限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蹈的交流正是我们这个日趋国际化的时代的需要。

二、如何定位业余芭蕾舞考级教材

一种体系的建立,和它所处的时代是紧密联系的。由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考级中心编写的中国芭蕾舞的业余考级教材,是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思想背景下产生的;是在学习外国芭蕾舞教育的先进经验,继承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下,通过吸收世界芭蕾艺术的精华,融合、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业余芭蕾舞教育体系。从1994年教材的编写、推广至今已经有将近十年的历程了。但是究竟如何给这套教材一个正确的定位,到今天也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其实,早在1994年3月9日,前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赵沨同志为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考级中心编写的《芭蕾舞分级考试教程》写序时就明确指出:“北京舞蹈学院将在我国实行音乐教育考级制度之后,正式举办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院外)考级制度,这必将对于我国普及舞蹈教育做出有益的贡献,必将对于促进我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将具有重要的和历史的意义。”

并且《芭蕾舞分级考试教程》在其前言中也有说明:“……为了进一步提高芭蕾舞业余教育的质量,使之走向规范化,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我们编写了这套分级考试教程……,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芭蕾舞的普及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利于继续发展和完善我们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教学体系。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考级活动,能对孩子们的学习进行一次考核,激发广大青少年对芭蕾舞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孩子来学习芭蕾舞。”并在其后面还专门强调:“为芭蕾舞专业培养后备人才并不是我们编写这套教材和举办考级活动的唯一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有千千万万个芭蕾业余爱好者,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而做出努力。”

由此可见,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考级中心编写这套教材初衷,是将其放置在推广、普及芭蕾舞艺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大前提下。但就目前已经在全国推广使用的一至六级教材来看,似乎又是自相矛盾的。

《芭蕾舞分级考试教程》在其说明中则是这样定位的:一、二级课程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或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他们进行芭蕾舞的启蒙教育和基础训练。三、四级的课程与中等芭蕾舞专业一年级程度遥相呼应,我们希望通过这几级课程的训练,为那些具备从事舞蹈专业基本条件而又喜欢舞蹈、立志从事专业工作的孩子们打下一个基础。五至八级的教材是为那些虽没有进入专业舞蹈学校学习但又十分喜爱芭蕾舞的爱好者而设计和安排的。我们也希望他们中的某些人通过这一途径也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愿望,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

可事实上,无论是从教材本身所制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还是从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来看,只有一、二级课程还比较适合,学生们普遍都能够接受。可是三、四级课程一下子就和一、二级之间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对少数自身条件好的学生来说,经过一年不间断的业余训练(业余学习2次/周,2小时/次)基本能够完成,勉强达到考试要求。但是,就业余学舞的孩子来讲,绝大多数都不具备专业舞者所具有的身体基本条件,因此大多数的学生就很难如期完成三、四级课程的训练任务。随着学生考级级别的不断上升,这个问题也就越来越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以至于到了五、六级能够继续学下去的学生,就所剩无几了,且不要说七、八级教材还没出版,就是出来了,就凭它“是为那些虽没有进入专业舞蹈学校学习但又十分喜爱芭蕾舞的爱好者而设计和安排的。我们也希望他们中的某些人通过这一途径也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愿望,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这一教学目标就让更多的学生“望其生畏”。

“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谈何容易?那是用泪水、汗水和时间浸泡出来的。何况舞蹈是一种由身与心共同创造的艺术。一些身体条件好的孩子,不一定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他们缺乏爱心、缺乏坚强的意志、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条件好却半途而废的学员比比皆是。相反,一些身体条件一般的孩子却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他们富于同情心,充满爱心,具备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敢于为艺术而献身的牺牲精神,他们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文化课成绩也是同级学生中的佼佼者,因此,能够在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下,不间断地坚持八到十年的业余舞蹈训练的学生大多是这类学生。

特别是上了高中,为了高考,家长、老师给他们设置了种种限制和更高的要求,使得他们把广泛的爱好割舍得只剩下了这唯一的爱好。而孩子们为了保留住自己这唯一的不能割舍的爱好,就必须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用自己优异的文化课成绩赢得家长、老师们的支持。说来也怪,那些没有任何爱好的孩子,文化课成绩很一般,家长们也就听之任之了,可这些有特长,有爱好的孩子在班级里文化课成绩也能够名列前茅,可家长们却还要拿孩子们的爱好作为筹码,进行高标准,严要求,一旦没有达到他们的既定目标,受损的绝对是孩子们最心爱的事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